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投资企业股权社会化案例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企业论文,股权论文,科研院所论文,案例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中国科学院和高校两大系统中选择3个典型案例,探讨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投资企业股权社会化的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经验。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科技成果向社会企业转化困难的突出问题,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以下简称所校)作为我国科技成果的主要创造者和拥有者,积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所校投资企业(以下简称所校企业)指所校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创办的科技企业(含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它既是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促进所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已成为我国科技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所校企业发展宗旨从初期的促进成果转化、弥补科技教育经费不足到现阶段的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转移,目前多数所校企业普遍存在观念滞后、规模偏小、事企不分、融资困难、管理不善、市场薄弱等问题,面临着做大做强的重任。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股权制度社会化的改革要求,高技术企业只有通过股权社会化,才能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地规模化发展。针对我国所校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所校企业突破瓶颈、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以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确立了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走企业化、社会化之路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科研院所以“科技人员加成果”吸纳资金、管理、市场等社会优势资源,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从以自我循环为主向社会化和规模产业化转变,在探索的基础上已全面启动院所投资企业股权社会化工作;教育部提出以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实施了北大、清华两校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的试点工作,要求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在创办高科技企业中的投入与撤出机制,促进教学、科研与校办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因此,股权社会化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所校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本文从中国科学院和高校两大系统中选择3个典型案例,探讨所校企业股权社会化的相关问题,为促进我国所校企业股权社会化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经验。
1、案例概况
1.1 案例一:“长春热缩”模式[1]
“长春应化所热缩材料厂”于1987年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投资17.5万元成立;1994年通过股份制改造,成立“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396万元(其中长春应化所占股本96.6%,其余为内部职工股),实行所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6年向长春高新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注册资本达5896万元,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跃上新台阶;1997年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科学院第1家所投资企业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2亿多元,注册资本达到8896万元,其中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持股36.87%,成为企业的第一大股东。随着企业上市后规模的迅速扩张,处于控股地位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资金、市场、管理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2002年4月,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实施“退出战略”,分别与杉杉集团有限公司和华创合润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合同。股权转让后,杉杉集团有限公司、华创合润有限公司成为企业的第一、二大股东(持股分别占企业总股本的29.74%和17.24%),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第一大股东退居第三大股东(持股11.82%)。通过实施“退出战略”,全面整合、集成了社会优势资源,实现了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技持续创新与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双赢”。
1.2 案例二:“海尔科化”模式[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于1989年成立“北京普利高聚物材料开发中心”,专门从事与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相关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年,“普利中心”被原国家计委列为“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试点单位,成为我国首家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机构,1993年正式成立“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八五”期间,工程中心着重于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在国内首家实现汽车用工程塑料产业化规模生产能力,成为我国工程塑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与参与者。为实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的发展目标,1998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与海尔集团签约,合资共建“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转制为有限公司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1年“海尔科化”进一步改制,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海尔集团和公司管理及技术骨干共同持股成立“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海尔科化”始终坚持“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机制企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的理念,适时从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创新进入体制创新,为开发类科研院所通过股权社会化方式实现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1.3 案例三:“复旦特色”模式[3]
复旦大学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充分利用社会各类优势资源,走出具有“复旦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化之路。1996年,复旦大学成立了“上海复旦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独立企业法人,代表复旦大学以市场机制为导向、资本运作为手段,以培育体现复旦大学科技实力的高技术企业为核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参与投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通过选择一部分较适合的科技成果,由学校出资孵化科技企业的胚胎实体。在实现科技成果前期增值的基础上,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与复旦科技、人才优势的优化组合,以复旦大学的校誉、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及部分资金、场地、设备等有形资产为资本,选择有实力的社会企业作为合资、合作或联营对象,实施优势互补、强强合作、扩大规模效益战略,逐步实现校办企业的社会化。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2000年复旦大学联合社会力量创办了复旦科技园,并与上海五角场高新技术联合发展公司、上海上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杨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复旦科技园的经营。这是复旦大学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又一重大举措,使复旦科技产业在走出校门、面向社会的进程中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复旦大学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方式,已逐步形成了由复旦复华、复旦微电子、复旦金仕达、复旦光华等10多家公司组成的高科技企业群。
2、案例剖析
(1)转变观念是所校投资企业股权社会化的前提。所校及其企业作为股权社会化的直接推动者和实践者,树立股权社会化的正确理念,摒弃自我封闭、“肥水不流外人田”、小富即安、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一股独大”的思维方式,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律、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度,认识股权社会化的重要意义,是所校企业股权社会化的基本前提。在复旦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复旦大学在如何发展校办科技产业观念创新上所作的巨大努力。复旦大学在充分认识作为研究型大学肩负着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历史使命的同时,深刻理解“自行孵化——寻求社会资金——实现扩张转换——进入资本市场”模式对发展校办科技产业的现实意义,在发展校办科技产业中坚持“学校是学校、企业是社会性企业”的理念,确立了以学科为依托、依靠社会力量加速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淡化学校的行政管理职能,并通过合理的退出机制,规避学校风险,实现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这种理念和认识既奠定了“复旦特色”模式的基本内涵,也保证了复旦科技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作为“长春热缩”的控股股东,在面临困难与压力、矛盾与碰撞的情况下,及时开展“为什么控股”、“是否具备控股能力”、“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规律”、“如何在社会大循环中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大讨论,充分认识到研究所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既有体制、机制、理念、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有资金、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制约,而社会及产业界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和人才资源。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是彻底整合和集成社会优势资源,使企业产业化真正成为社会化的产业化。正是基于对股权社会化的深刻认识,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才能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适时实施“退出战略”,顺利实现了从“长春热缩”第一大股东退出的战略转移。
(2)股权社会化是高技术产业化资源优化组合的有效途径。高技术产业化是按市场机制的要求,通过技术、资金、市场、管理、设备、人力等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技术产业化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管理与市场开拓的过程。所校企业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但缺乏资金、市场和管理等资源要素,单靠自身的滚动发展难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股权社会化不是所校股权的简单出让,而是通过引入社会的资金、市场、管理等资源要素,实现与所校企业科技优势的优化组合,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海尔科化”的前身——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为技术依托,专门从事工程塑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先后承担了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多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然而,由于研究所机制、观念、资金的限制及技术转让导致的市场流失等突出问题,工程中心在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发展的进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当时我国最大的家电制造集团青岛海尔虽在家电市场表现优异,却缺乏自己的研发团队。在工程中心和青岛海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劣势的背景下,双方对合资共建“海尔科化”、实现优势互补的深远意义形成了共识。海尔总裁杨绵绵认为,“海尔科化”成功之处不在于强强联合,而在于弱弱联合,即双方都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互补”;工程中心主任严庆认为,化学研究所看重的显然不仅仅是海尔的资金,更重要的是海尔的管理和市场——因为这正是工程中心所不擅长的。工程中心的研发优势与海尔的市场、管理、企业文化优势的有机结合,大大加快了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速度,很快实现了抗菌母粒等一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了我国抗菌材料及制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一个年产值达400亿元的新产业。此外,“海尔科化”还将化学研究所的纳米技术成果迅速产业化,在家电工程塑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纳米复合材料已在海尔的小家电、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产品上广泛应用。
(3)股权社会化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模式。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转制后的科研院所作为集研究开发和创新产业化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必须在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开拓创新,通过以股权多元化为基础、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立足自身科技优势,寻求与社会其它优势资源优化组合的有效方式,是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面临的重要课题。“海尔科化”模式基于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探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基础上,以产权为纽带,采取共同出资、联合开发、风险共担、共同受益的运作方式,整合创新资源,既有利于保持产业技术的持续创新,又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的产业化,为我国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1998年,工程中心按照原国家计委提出的股东多元化和吸纳的新股东应对行业具有带动作用的转制要求,实现了与海尔集团的优势互补。特别是2001年“海尔科化”的再次改制,进一步体现了股权社会化对深化科研院所转制的重要推动作用。我国科研院所转制虽有多种模式,但“海尔科化”模式对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院所转制具有更普遍的借鉴意义——它是通过体制创新,实现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与社会其它优势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形成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良性循环的典范。“海尔科化”模式表明,相对于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创新,体制创新对科研院所的发展更具深远意义。原国家计委对“海尔科化”模式的成功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4)股权社会化为所校及其企业带来“双赢”的结果。股权社会化既是所校实现科技持续创新的内在需要,也是所校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股权社会化使所校既规避了高技术产业化的高投入、高风险,又可从股权转让中获得较大的资金收益,用于高技术产业化技术源头创新的再投入,促进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其次,股权社会化使所校企业克服了发展的制约瓶颈,通过自身科技优势与社会资金、市场、管理等优势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作为“长春热缩”的第一大股东时,曾为企业提供了上亿元的贷款担保,2002年应企业要求拟为其提供2600万元贷款及2亿元授信额度的担保,经济风险极大。通过股权转让成为第三大股东后,研究所随即终止了上述两项担保,有效地规避了作为控股股东应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同时,研究所还获得了超亿元的资金收益,为进一步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目前,该所已在长春高新区投资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首期启动的“功能化聚乙烯树脂”项目已完成千吨/年级规模的工业化试验。另一方面,对“长春热缩”而言,股权社会化使其规模产业化迅速提高。杉杉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其优势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在体制、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吸纳了具有产业、投资、法律、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才进董事会,为公司的规范运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实施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公司由单一的热缩材料生产经营型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基础,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以资本为纽带,集团化运作管理,多元化投资、控股经营”的投资控股经营型公司,目前已参股、控股的企业达10余家;三是实现公司产业的有效整合。在对热缩材料生产进行技术改造、专业化经营的同时,通过重新策划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2003年完成了2100t铜箔生产规模的扩建工程,实现销售收入6388万元、利润2191万元,铜箔将成为“长春热缩”新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3、结语
“长春热缩”、“海尔科化”、“复旦特色”3个典型案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所校企业股权社会化的现状与趋势。随着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所校企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办、校办企业,而是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社会性企业。所校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功能定位是孵化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而不是直接创办和独立经营,这是现代科技、教育、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为我国所校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所证明。所校企业在推动股权社会化进程中,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树立“以社会资源为主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和“成功的关键在合作,合作的基础在多赢”的理念,通过增资扩股、规范上市、吸引战略投资者和科技与管理骨干参与投资、向社会优势企业转让股权等多种途径,谋求自身科技优势与社会资金、市场、管理等优势的优化组合,实现做大做强,充分体现在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社会价值。
标签:科技论文; 股权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投资论文; 工程塑料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