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出版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电子论文

我国电子出版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电子论文

我国电子出版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电子出版物,是指将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的出版物。它具有信息储存量大、体积重量小,检索快速便捷、保存时间长久,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出版周期短、不受印数束缚、修订再版容易,信息更新快、获取快、可以通过网络高速传播,成本较低等优越性;其具有的计算机检索功能、文献信息的计量功能、知识项聚类功能、超文本功能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大众文化传媒,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提高了人们读书治学、获取信息的效率,给人类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1 我国发展电子出版业所取得的成就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96年底,世界光盘读物总量超过80亿张,光盘出版产业的生产总值已超过传统出版产业;同时已有700 多种报刊进入电子信息网络发行。我国电子出版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电子出版业已初具规模。现有电子出版单位36家, 从事电子出版物开发制作的计算机企业近100家,已累计出版只读光盘500种左右,总销量达150万张;涌现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产品, 如《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中国名胜诗词大辞典》、《中国烹饪大图集》等。

(2)我国大力发展电子出版物的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 经过我国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诸如汉字编码、汉字识别技术、信息压缩技术、存储和快速传输技术、母盘刻录和光盘复制技术、国内国际联网技术等等;并正在形成一支电子出版物的制作和出版队伍。

(3)近年来,我国不仅电信事业飞速发展, 而且计算机普及率急剧上升。目前国内计算机的保有量已达600万台, 并且仍在以很快速度发展,大量进入家庭。如按国际上通行的统计方法,以一台计算机每年消费10张电子出版物光盘计算,年需求量是6000万张;考虑到我国平均购买力较发达国家低的因素,按一台计算机消费5 张电子出版物光盘计算,就是3000万张。由此可见我国电子出版物市场潜力之巨大,前景之广阔。

(4)我国政府极为重视电子出版物的管理与发展。从1995 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一是首次明确了对电子出版物的行政管理,新闻出版署归口管理全国的电子出版业,负责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复制、发行的审批管理;负责制定电子出版业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并指导实施和电子出版物的进出口管理工作。实行电子出版物的归口管理,结束了电子出版业无管理机构的混乱状态,为电子出版业有序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新闻出版署于1996年3 月发布了《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对全国电子出版单位进行了清查和重新登记工作,批准了36家符合条件的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单位,规定了电子出版物出版、制作、复制、发行、销售、租赁实施许可证制度。这一切对于加强电子出版物出版、制作、复制、发行、销售等方面的管理,充分发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健康快速地发展我国电子出版业十分重要。

2 我国电子出版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结构不平衡。 电子出版物按发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网络型电子出版物和封装型电子出版物,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出版发行的,而后者是通过各种书刊销售渠道发行的。目前我国发行的电子出版物绝大多数属于封装型。其实,网络型电子出版物有极快的出版发行速度、读者利用方便、突破地理限制等优越性,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我国网络型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极为薄弱。目前在Internet网上能看到的中文报刊本来就很少,总共只有20多种,而且大多数是海外出版的。在WWW上的中文报刊中, 目前只有《神州学人》、《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广州日报》等6 份报刊是中国大陆出版的。这种态势值得深思和关注,因特网上的中文信息绝大多数出自港、台和海外华人之手。这种状态不仅不利于我国电子出版业的发展,而且也容易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歪曲。

(2)出版与制作的矛盾十分突出。表现在: 拥有出版权的出版社多数没有开发制作出版物的实力和能力,而拥有电子出版物开发制作能力的计算机企业却没有出版权。这种状况,导致了不规范的合作出版,引发了买卖版号现象。目前以图书出版社为基础成立的电子出版单位,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也不具备从事电子出版的灵活经营机制。而一批从事电子出版物开发制作的计算机企业,则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技术、设备和吸引人才的灵活经营机制。但是他们开发了产品,却往往不得不以买版号的方式出版。这种矛盾不加以解决,就必然会制约我国电子出版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电子出版物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奇缺。现在, 从事电子出版物制作的主要是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一般对出版工作缺乏了解;而熟悉出版工作的人员,大多又不懂计算机。既懂计算机又熟悉出版工作的人才奇缺,致使计算机企业在制作电子出版物时由于缺乏出版知识而出现许多问题;而出版社虽然拥有出版权和很好的选题,却不能独立开发电子出版物。

(4)电子出版物的盗版和非法走私活动十分猖獗。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凡是具有软件开发能力的单位和个人,都极易介入电子出版物的制作和生产活动,与传统的印刷出版物相比,电子出版物更容易被盗版和复制,盗版的危害也令人十分吃惊,它对于那些拥有合法版权的电子出版物来说,则是“釜底抽薪”。而且,由于电子出版物可以通过加密压缩、隐含等高技术进行处理,或潜藏在整机中,可以散件进口,走私极其容易。此外,有的外商向我国低价倾销电子出版物,使得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民族电子出版业受到严重冲击。

3 我国电子出版业发展之路——大联合

为了促进我国电子出版业的快速健康持久发展,除了政府加强管理、加强版权保护和规范市场行为,加大对电子出版业的投入与扶植,加快人才培养外,关键在于走大联合之路。

(1)电子出版单位、计算机企业与电信部门的联合。 许多计算机企业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但是缺乏出版资源、不了解出版业的行业惯例和法规,也缺乏编辑人才和经验。而以图书出版社为基础成立的电子出版单位,却拥有丰富的出版资源、多年形成的出版管理制度、文字和美术人才及编辑经验;但是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也不具备从事电子出版的灵活经营机制。这就需要双方进行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此外,为了改变我国网络型电子出版物发展极其薄弱的状况,有必要实现电子出版单位、计算机企业与电信部门的联合。这是因为发展网络型电子出版物,必须以Internet 或ChinaNET网为依托,在这些网络上建立与电子出版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平台, 而这一切没有电信部门的参与和合作,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实现这种三方的联合,才能形成规模效益,才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的电子出版企业展开有力竞争。

(2)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台湾的电子出版企业的联合。 香港已顺利回归祖国,且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国际大商埠,中文电子出版物市场活跃。目前香港约有近30家公司具备电子出版能力,大多是近2 年发展起来的小公司,1996年开始一些大出版公司纷纷介入电子出版,投入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现已出版中文光盘50多种,产品年销售量一般是2000—5000张。台湾中文电子出版业发展较快,技术制作和创意策划水平较高,目前约有近40家专业电子出版公司,大多是具有3、4年制作经验的中小企业,各自逐步形成产品特色。其中不少公司正通过多种方式向大陆和亚洲地区发展。台湾现已出版中文光盘400 多种,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查询到已出和最新的光盘目录,产品比较注重质量定位和国际市场定位,制作精良、投资较大。相比之下,中国大陆虽然在电子出版领域起步较晚,但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素质最好的软件工程师队伍,有璀璨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料,并且在电子出版物领域已迈出了坚实的脚步。如果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台湾的电子出版业能够联合起来,取长补短,必将促使我国电子出版业突飞猛进。

(3)电子出版领域的联合还包括各种专业人才的联合。 电子出版物是融语言、文字、艺术、通信、信息情报、计算机等学科于一身的新兴领域,在学科上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所以它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近乎苛刻的特殊要求,无论是搞出版的、搞艺术的、还是搞计算机的,都不能完全满足和单独胜任电子出版工作的要求。因此,将有关专业的各种人才汇聚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合力,联合攻关是发展我国电子出版业的良策。

(4)在电子出版领域推行标准化。标准化是大联合的前提, 倘若对电子出版物内容的格式没有统一约定,很可能出现一家出版单位的电子出版物在其他计算机系统中读不出来的情况,那就谈不上信息共享、更谈不上大联合了。因此需要及早制定电子出版物的基本标准,如版式标准、检索语言标准、检索结果的处理模式标准以及各种多媒体硬件之间应用软件界面标准,不同系统之间文档交换格式标准,音频、视频信号压缩算法标准等。由于电子出版物要适用于多种计算机,因而要顾及计算机的兼容和标准。此外,网络型电子出版物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因而其数据结构要符合国际传输网络的通行标准。总之,电子出版物有关标准的制订与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电子出版物的通用性,方便读者使用,而且从技术角度促进我国电子出版领域的大联合、大发展。

总之,合作开发、资源共享、走大联合之路是发展我国电子出版业的根本之道。当今市场国际化,行业内外、海内外的合作与竞争已经没有固定的界限,伙伴与对手也未必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大家既是对手更是伙伴,交流则通、合作则兴。

标签:;  

我国电子出版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电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