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算起,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在二十多年的历程中,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中国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对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再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绩效的评价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牵动着中国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也牵动着每一个中国居民。对于二十余年国有企业改革的绩效的评价,似乎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成效巨大,有人认为不甚乐观。其差异主要是来自看问题的方法。本文认为,对国企改革绩效的评价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一些基本的事实,并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
资料显示,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7年,中国国有工业的总产值由3289亿元迅速增长到29759亿元,增长了8倍多,国有资产总量年平均增长15.5%,高于建国以来年平均增长12.9%的水平。到1997年底,在全部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数量只占17%,但资产总额占59.9%,销售收入占46.2%,工业增加值占49.6%,实现利税占46.9%。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承担了相当大的改革成本。随着改革的不断取得成功,虽然国有经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高达60%,远远高于其它所有制企业;在全国城镇社会就业人员中,有近70%是国有企业和其它国有单位接受的;同时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承担了大量投资大、周期长、社会效益好但经济效益低的建设项目;全国1/3的学校和医院1/3的病床是由国有企业开办的。可以说没有国有企业为改革承担巨大的成本,我国经济建设就很难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其它所有制经济也很难能有如此快的发展(注:王若竹.靠什么实现既定目标.经济日报,1999-3-2.)。此外,到目前,在铁路、民航、邮电通讯、 城市水电煤气等基础产业部门,在科研、教育、国防、金融、保险等重要领域,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这说明,国有经济虽然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比重有所降低(这是改革的预定目标之一),但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从上述统计数字和基本事实看,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说成效是显著的。它除了使国有经济自身得到了量的扩张和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增强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以自身的发展,承担了大部分的改革成本,支持了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以其自身的改革,改变了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出现和发展,以致使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绩效的本质和主流方面。
毋庸讳言,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例如:在减员增效过程中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增多;在体制转变和生产经营活动中,亏损企业比较多,亏损额比较大;有些企业的负债率比较高等等。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分析,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等诸多特殊因素的影响,截至1998年10月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亏损面是49%,比上年同期扩大了3个百分点, 从亏损额看,1998年1~5月亏损额一直大于盈利额,到6月份基本持平, 到10月份实现盈利235亿元(注: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金玫执笔.国企改革任重道远三年脱困可以实现.经济日报,1998-12-28.)。另有资料表明,1999年1~4月份,虽然国有企业效益比上年有所提高,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亏损面仍为53.92%,亏损企业亏损额306.26亿元。 盈亏相抵只实现利润89.83亿元。全国506户重点企业中1~4月有164 户亏损,亏损面32.4%,亏损额80.7亿元(注:程远报道.国企效益保持增长.经济日报,1999-6-10.)。
应该承认,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严重的,必需给予高度重视,但其性质是过渡性的,这是因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具有历史性和体制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中国经济建设五十年积累的历史负担现在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承担。建国初期和其后的几十年间,国有企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几十年后的今天,国有企业负担的退离休职工及其工资福利、就业压力、税负水平等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企业,这种情况在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不可能彻底改变。第二,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内部经营机制的彻底转变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在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之前,国有企业要彻底摆脱困境难度是很大的。第三,我国工业化过程发展到今天,为适应世界范围内的挑战,正面临产业结构的转换和资产的重组,为此付的代价也主要要由国有企业负担。第四,长期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过剩,使不少企业开工不足,销路不畅。
不难看出,以上造成国有企业困难的这些因素,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时间的推移,不是不可以解决的。
二、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经过建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探索,中国已经明确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并且提出,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和竞争主体。应该说,这是经过几十年不懈探索得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结论。
但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方向的理解和认识是否一致呢?未必。我认为,在理解和把握国企改革方向时,以下几点宜特别给予重视。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基本制度。就其一般性而言,它的基本要求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它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企业制度,尽管它是首先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就其基本规定性而言,它与所有制的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私有制条件下企业可以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公有制条件下的企业也可以采用现代企业制度。正如其它若干适应社会化生产所产生的生产组织形式一样,它只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组织制度。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所有制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又有其特殊性。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可能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相联系,也可能与生产资料的非公有制相联系;由于控股的主体不同,它可能服从特殊的生产经营目的等等。但必需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这些特殊性,不是由其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存在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的。
认识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意义在于说明,中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无疑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性要求改革原有的一切不合理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无疑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但同时也必需明确,中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不是要废除公有制,而是要对公有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二)关于产权明晰与私有化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做到产权明晰,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关于产权明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有必要明确:一是产权明晰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即归谁所有的问题要清楚,并且更重要的是要使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够凭借这种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二是产权明晰还要使所有权所包含的所有者的终极财产权和法人财产权以及经营权明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可以分离的,所有者的终极财产权与法人财产权也是可以分离的。三是产权明晰与私有化是不同的概念。生产资料私有可以做到产权明晰,但产权明晰不一定要求一定生产资料要私有。在私有制条件下可以做到产权明晰,在公有制条件下也可以做到产权明晰。认为只有实行私有制才可以做到产权明晰而实行公有制就不能做到产权明晰,是一种误解。
强调以上三点的现实意义在于:
首先,有助于找准原有的经济体制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弊端究竟是什么。从产权方面看,国有企业最主要的问题不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不清楚(其实国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归国家代表的全体劳动者所有是清楚的),而是生产资料的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模糊不清。从总体看,除了产权方面的问题之外,国有企业的要害问题还是管理体制和内部经营机制不合理,特别是缺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娴熟驾驭企业的企业家。
其次,有助于深化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找准了国有企业原有的弊端,深化改革就有了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在实行财产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上下功夫;在实行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转换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有竞争和发展实力的独立的法人和商品生产者及经营者上下功夫。此外,有必要特别强调,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在建立培育和选拔企业家的机制上下功夫。企业家即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人物,对企业经营的好坏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在同样的体制和市场条件下,有的企业兴旺发达,有的企业资不抵债,其原因尽管很多,但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在1999年春天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一位代表讲,“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很中肯地强调了企业家的重要地位。他呼吁:“一定要搞企业家市场,让经营者市场化、职业化(注:韩文高.听蔡东晨谈国企脱困.经济日报,1999-3-7.)。”我十分同意这位企业家的观点,应该把建立培育和选拔企业家的机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去抓。
再次,有助于摆脱私有化的困扰。国有企业改革要不要搞私有化,事实上是困扰人们的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特别是明确了产权明晰的真正含义,将有利于我们认识这一敏感的问题。在中国,私有制、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受到过歧视、限制,甚至被割过资本主义尾巴。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其作用和地位都已经得到了肯定和确认。中国共产党的全国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确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修改的宪法中也对此给予了同样的肯定。这说明,在中国现在并不象过去那样怕私有制经济,也不象过去那样对私有经济存有偏见,而是要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是否要搞私有化呢?我认为,应该给予否定的回答。
私有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有矛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公司制,才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股份制形式的最初产生,正是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其基本制度不变的框架内对私有制不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的一种局部调整,使分散的私有制向着共有制的方向迈进了一步。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要将已经国有制了的生产资料再完全地私有化呢?当今世界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值得注意。这些现象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有国有企业,即使在私有化浪潮中,一些国家也没有完全取消国有企业(注:例如法国在从1987年开始的私有化过程中,4000多家国有企业中只有1082家实行私有化,占整个国有企业数的35%。资料来源:刘中露.法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中外管理,1997-10.); 在全球化进程中方兴未艾的跨国公司大多数实行多种所有制成分的联合、兼并,实际上是混合所有制组成的股份制;象俄罗斯等国最近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内容之一是,停止出售国有企业,他们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没有带来效益的增加和经济的振兴。世界上一些实行私有制制度的国家尚且如此,我国这样的以公有制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国家为什么要放弃公有制而私有化呢?
认真研究世界经济中的现象可以发现,实行私有制的国家也有经济不发达的,实行私有制的企业也有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所以不能对私有制过分理想化,更不能把国有企业改革的希望寄托于私有化。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三、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抓大放小问题
抓好大的,放活小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条重要方针。在贯彻这一方针的实践中,取得了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对这一方针也有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的必要。
首先,抓大放小中的大与小,最主要的是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不仅仅是指企业的规模。就规模而言,国有企业的大小可以有一个量的界定,例如资产的多少,产出的多少,职工的多少等等,但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考虑问题,企业的规模则不是主要的,而重要的是企业的作用和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然都有国有企业,其基本原因在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些国有企业承担一些其它非国有企业无力承担、也不该承担的任务,例如公益性行业的发展、国民经济要害部门和特殊行业的发展,以及作为政府干预经济和弥补市场缺陷的经济手段等。在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除了这些原因以外,还因为,国有企业必须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支柱,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从国有企业负有的这种特殊使命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抓大放小,实质是要抓住、抓好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提高其质量和效益,增强其控制力。
其次,抓大放小中的抓与放,是一个统一体,无论对于大企业还是对于小企业,都有抓和放的问题。相对于国有小企业而言,国有大企业一般都分布在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于大企业而言,要抓紧抓好,首先要放开放活。从其重要性和大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的影响最严重的角度说,大企业应该率先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彻底解放出来,放开搞活。只有这样,国有大企业才能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成为独立的法人,也才能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国有中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的步伐,是极其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引导和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国有小企业改革中出现了“一卖了之”的倾向,证明了对国有小企业改革进行指导和引导的必要性。
再次,抓大放小要着眼于整个国有经济。无论是国有大企业的改革还是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都应该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而不必拘泥于某个企业。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看,由于计划经济长时期造成的影响,国有经济过分的庞大,而非公有经济很不发展。1978年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占77.2%,而非公有经济只占2.1%。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尽管这种状况有了明显改变,但国有经济占的比重可能还是偏高,战线偏长。到1997年,在工业增加值中,国有经济仍占36.9%,而非公有经济占14%。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加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在一些不一定非由国有企业去经营的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可以退出。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作用的加强,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有的企业被淘汰,有的职工暂时下岗或失业是正常的现象,需要做的工作不是要去保护这些企业不被淘汰和职工不下岗,而是要规范破产和下岗的程序,并创造条件和环境有利于下岗职工再就业,以支持企业不断深化改革。
四、关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状况和急需做的工作
当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自从1998年初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力争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随着中央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职能的转换,1998年有500 多家大型国有企业与以前的“婆婆”脱离关系。国家建立了向重点国有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制度,国务院任命的38名稽查特派员已陆续派往企业。有94户重点煤矿及200多家相关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军队、 武警和政法机关所办经营性企业与主办单位脱钩,中央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所管理的企业脱钩工作也已在1998年底完成。二是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和“抓大放小”工作迈出了新步伐。组建了一些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石油、石化两大集团的资产分别达到3800亿元和2800亿元,新组建的上海宝钢集团净资产达704.6亿元。120家试点企业基本享有了自营进出口权、对外担保权、外事审批权。加强了对中小企业改革的指导工作,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三是兼并破产、减人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进展较快。纺织行业作为突破口已压锭480.8万,1998年1~9 月已分流安置下岗职工60万人,1~10月减亏13.8亿元; 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的工作已经启动。400 亿元呆坏帐核销规模集中用于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至9月底, 有下岗职工的企业都建立了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的机构,全国714.4万下岗国有企业职工中,已有701.1万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年共有600多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覆盖全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注:参见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答记者问.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经济日报,1998-12-1.)。当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多数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加剧,这说明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999年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脱困目标的关键一年。按照国家经贸委确定的目标,今年的任务是1/3的亏损企业要消除亏损,到2000年,要使国有和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下降到15%以下。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除了要继续抓好已经出台的思路、方针政策的落实外,还要突出地抓好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和调整。加强增量调整,坚决制止重复建设,下决心不再上新的加工项目。新增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存量,要继续压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浪费严重的企业。同时,要继续鼓励竞争,打破垄断,通过联合、兼并、改组,组建技术水平高、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第二,加大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的力度。要紧紧围绕三年脱困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实施企业兼并、破产和减员增效。企业兼并破产和减员增效要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结合起来,同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结合起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有利于优势企业发展壮大,有利于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给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要尽快实行企业、社会和财政各负担三分之一的办法,建立和完善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拓宽就业渠道,转变就业观念,采取多种措施扩大下岗职工再就业。
第三,进一步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和内部经营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和企业管理。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健全监管制度。要继续改革,促进建立市场形成和选拔企业家的机制,把优秀的生产经营人才选拔到企业管理的要害岗位上,并通过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的改革,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挥聪明才干的氛围和环境。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为中心,转换经营机制,实行科学决策制度,推行现代管理科学,加强技术开发,努力开拓市场,全面提高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标签: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所有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