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心理亚健康_职业倦怠论文

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心理亚健康_职业倦怠论文

职业倦怠与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倦怠论文,亚健康论文,中小学教师论文,心理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中一个较为流行的概念。职业倦怠源自于与职业经历相关的人的内心感受和外部表症,经常发生在与需要服务帮助的对象有直接接触的职业行为个体中。中小学教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职业特点和职业行为方式使其容易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研究职业倦怠与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形成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克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机制,有助于减少其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形成。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及其表现

职业倦怠(bumout)是弗登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指的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注:赵慧莉,浅谈教师职业倦怠及心理调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4)。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根源在于不平衡感(inconsequentibility),即个体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而且总是不能从工作中得到回报(回报的形式可以是成功、进步、他人的承认或欣赏)。Maslach将职业倦怠分为三个亚成分:情绪衰竭、人格解体、降低个人成就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征为容易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悲伤,对服务对象反应冷漠甚至是没有情感反应,自尊心降低等等(注: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

二、心理亚健康的概念及其表现

心理亚健康(psychological sub-health)状态是以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就中小学教师而言,心理亚健康状态导致其不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在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知识学习、创造性劳动等方面,经常出现困惑、压抑、郁闷等不健康的心理感受,进而产生家庭生活失衡、工作效率减退、学习效果低下、人际交往困难等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学习、生活、工作(注:李家强.哈尔滨市初中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中国健康教育,2004.11)。

职业倦怠状态和心理亚健康状态从行为表现和心理感受上具有极强的一致和趋同。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育教学工作本身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但是就教师相对于单个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行为过程来看,却体现着一种应激情境,需要不断地做出调整和选择。教师所面对的受教育个体是成长中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而目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社会对受教育个体的期望值却一直是居高不下,在评价教师工作水平高低方面仅有升学考试这个惟一受社会认同的指标之下,就注定教师要付出比其他行业工作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用于教育教学,造成体力、精力等方面的透支状态。然而教育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将会对教师产生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进而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这种心理长期积淀,得不到有效缓解的结果必将使教师步入心理亚健康状态。

在此,笔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形成的重要诱因,研究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找到克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办法,有助于预防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形成。

1.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较长是诱发其产生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

教师工作的时间应该遵循正常的劳动制度的要求,每天8小时工作制,但是在实际上,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8个小时。1997年上海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公布了一份题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的报告,报告认为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相对较重,平均每周课时达到15.31节,其中有46%的人周课时超过18节,他们每天平均在校工作时间为8.93小时,在家备课时间平均为1.63小时(注: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有的教师下班以后,也会经常接到学生或家长的电话,有时是答疑解惑,有时是商讨教育的措施和方法,一旦接到学生的求助电话或家长的咨询电话,立刻就从休息状态转入工作状态(注:李家强.哈尔滨市初中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中国健康教育,2004.11)。工作状态长时间的挤占休息状态使教师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和调整,因此,容易诱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中小学教师工作内容的高重复性是诱发其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出现在从事教育工作两年或3年以后,即经历了一个教学周期,这时候教师自觉对教材已经熟悉、教学工作已经走上正轨,对教育教学方法正逐渐掌握、熟练,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订正、辅导等。当一个人感觉在机械重复做事情的时候,倦怠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此时,继续工作的惟一支撑就是为了生活。具体表现在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甚至一部分教师课前不备课,上讲台的时候拿本书就去讲课;课后不批改作业,改由学生代劳;学生请教问题的时候,讲解不是耐心细致,而是三言两语应付了事;早晨尚未开始工作就已经感到疲倦,上班就盼着下班,不在把教育看成是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而是看成为了维持生存的手段。

3.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的单一性是诱发其产生职业倦怠的核心因素

教师职业没有职位高低之分,所有的老师身份几乎相同,少有获得晋升的机会。虽说有主课辅课的区分、职称上的差异、先进优秀及劳模的评选等,但是就其根本来说不足以满足社会、家长、学生,甚至教师本身对其工作成绩的认可。素质教育的实施依旧无法改变全社会对升学率的追求,学生按成绩排队,实质上就是教师座次的排序,考学生实质就是考教师。因此,备战高考、中考,就成了教师工作的首要目标。几年的心血、几年的付出,结果如何全在升学率上体现出来。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做教师的疲惫感犹为强烈。对于教师工作评价的单一,是诱发其产生职业倦怠的核心因素。

4.中小学教师工作对象的高度差异性是诱发其产生职业倦怠的外在因素

班级授课是现行教育的基本教育模式,每个班集体是由几十个看似年龄、身心发展相似的学生个体组成的,实则是各如其面、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心智发展水平、兴趣指向需要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工作对象的巨大差异、个体单一教学化的要求与班级授课体制的矛盾就凸显出来。另外,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想、人格的个体,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即便是教师能够付出巨大的劳动因材施教,从单一的学业成绩上较为容易衡量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但在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学生发生的改变不仅缓慢,而且难以准确评价,有些时候所发生的改变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也并不一定是成比例的,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难以证明自己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教育教学付出的现实性、紧迫性与取得效果的滞后性、不确定性,也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5.中小学教师从业素质薄弱是诱发其产生职业倦怠的内在因素

目前中小学教师大多是毕业于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而现在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在各类院校中并不是最优秀的,以二流的生源队伍创建一流的师资队伍,进而培养一流的学生,这个过程是非常艰巨的。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过去的教育教学方式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从教育教学的内容上看,现代社会不断加速的信息化进程使作为受教育个体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这就促使教师职业角色由传授解惑向培养学生求知能力的转变,知识的日新月异使教师并不总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发展动态,教师个人信息获得的局限性使其在面对全体学生时并不总是占据绝对的优势,教师的权威形象不免大打折扣,为了维护自身的专业形象,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与工作、生活等会产生某种冲突,因而会产生职业倦怠。其次,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其行业的特殊性上看,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心理素养。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这些都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注: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又一重要原因。

注释:

⑤李正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04.4

标签:;  ;  ;  

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心理亚健康_职业倦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