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的艺术论文_田佩丽

导入的艺术论文_田佩丽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广东省 湛江市 524057)

摘要: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一节课,第一要务是用最短的时间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最好的第一印象,关键是学生进入课堂的一刹那——导入。

关键词:语文;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就好比击鼓的重锤,这一锤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而贴近教材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渴求知识。

一、奇巧有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一)小测试导入法

测试不仅仅是理科的学习常用的一种方法,语文学科其实也可以大胆采用。采用小测试导入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好奇欲,提高参与性,迅速吸引课堂注意力。

譬如,在学习七年级的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散步》时,我就采用了小测试的方法:让每位学生拿一张纸出来,在纸张上写上对自己最重要的五个人的名字。然后让他们划掉2个不太重要的,接着再划掉1个不够重要的,那么最后剩下的是谁?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个小测试生动地告诉每个人亲情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媒体素材激趣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宜利用生活中多姿多色的语文内容来充实课堂内容。自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奇有趣,与学生的课余生活紧密相关。使用自媒体素材导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

我在作文教学之“鲜活作文的选材”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原生态慢生活”的意识萌芽,调动学生生活体验,课前导入设计为播放驰名海内外、坐拥3000万粉丝,且被央视点名表扬的微博网红李子柒的视频“李子柒打酱油”,展现了种植黄豆、收割黄豆、将黄豆酿造成酱油的原始过程,充满民俗民趣,原汁原味的田园慢生活,鲜活接地气,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身畔小事的生活体验。

在解读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情景剧导入:《李杜遗事》,剧本原创,但是来源是两篇谐趣而优质的网文:《李白:谨以此文,纪念我和杜甫的塑料兄弟情》(来自公众号“诗词世界”)、《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来自韩寒主创的APP“一个”)。剧本整合并展演了李杜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不平等友谊,拉近了学生与古人李杜的距离,反响热烈,余味悠长,。

(三)紧跟时事法

一些社会热点、时政焦点拿到课堂上来,特别是用时政热点来导入新课,不但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起来,使得教学鲜活不落伍。

七年级《老王》一课导入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设计:“2019年12月8日,中国武汉首例新型冠状肺炎发病,拉开了我国应对新型冠状肺炎的战役。医生、护士、科研工作者、解放军等在一线灾区舍身忘死地奋战,全国人民在家居家隔离守护平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有那么一些人,竟然在此紧要关头大发国难财,对全民紧缺的医用口罩囤积居奇、非法倒卖,导致一线医护人员救援物资不足,贻误救治!世上竟有这样的恶意存在。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恶,但也看到了有无名捡垃圾老人捐献身家性命只为援助疫情,云南底层蕉农捐献22吨香蕉……我们更能明辨、希求人性的良善。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人性之善,认识《老王》,一位同样闪着人性之光的底层人民。”

二、文艺复古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文艺的秘密传递,是一种文艺的分享,是一种情怀的培养。哪个少年不爱文艺?语文课堂如果能够让学生遗忘掉学习,遗忘掉成绩,遗忘掉中考,在自我情怀的激发下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必然会令人大惊失色。所以,我曾屡屡尝试在语文课中用“复古文艺范”的导入,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引入诗风词韵

中国是诗歌吹拂的国度。试问哪个少年不爱诗词?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各种诗词,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所以,由诗词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课文《秋天的怀念》时是这样导入的:江淹有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离别”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体悟离别之情的呢?我们来看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简短的导入,让学生既领略了古人无与伦比的诗情,又深深地进入了离别的情境。

(二)渲染名士风流

曾经在上第二课堂的国学课的时候,对学生讲过魏晋“竹林七贤”的“名士风流”,学生听得心照不宣,热血沸腾,挥拳掳袖,无不对文人的“名士风流”心向往之。不妨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名士风流的例子,来构造一种名士风气,回归旧时代学堂气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时我选择这样导入:

诗人闻一多曾是北大教师,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后又坐下,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的掏出纸烟匣,打开对着学生和蔼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燃一支,长长地吐出了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闻一多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师。相信每个人脑袋里都有一位令自己记忆深刻的老师,而令鲁迅毕生难忘的老师就是——藤野先生。

教师只有自己动真情,向往有文化有修养的名士,才能使学生耳濡目染,发自内心地学名士,领风流,向往中华文化。

总之,美妙的导入能让学生如沐春风。一堂课如一场精彩的电影,开头便要醒目漂亮,引人入胜。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兼收并蓄,大胆尝试,导入才能因地制宜,旗开得胜。美妙的导入能够让学生期待语文课,爱上国语。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1998-12

[2]李宣平:《初中语文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

作者简介:田佩丽(1988.11-),女,广东省湛江市人,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中二,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论文作者:田佩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6

标签:;  ;  ;  ;  ;  ;  ;  ;  

导入的艺术论文_田佩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