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位移图式心理现实性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式论文,现实性论文,位移论文,字句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1.1 “把”字句的认知图式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其中,认为“把”字句句法语义主要表达“处置、致使”意义的观点影响最大(王力,1954;马真,1985;吕叔湘,1980)。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认为“把”字句的处置式解释过于笼统,于是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来说明“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有学者(薜凤生,1994;崔希亮,1995;杨素英,1998)主要从事物状态变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把”字句的语义通常表示“一个物体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的状态改变”;也有学者(崔希亮,1995;齐沪扬,1998)指出,“把”字句也可以从“物体由于外力而发生位置的移动”的角度来加以解释。
张旺熹(2001)利用语料库统计分析的方法对2160个“把”字句的内部语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结果发现其中有1121个“把”字句表现的是物体的空间位移。因此,在吸纳以往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张旺熹先生提出了“把”字句空间位移图式的观点。他认为,“典型的‘把’字句表现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从甲点转移到乙点的位移过程”,并且这种空间位移图式通过隐喻拓展形成了“把”字句的系联、等值、变化和结果四种变体图式,因此空间位移图式是“把”字句最基本的语义认知图式。
1.2 虚报性再认错误
心理学的研究(Bransford,etal.,1972; Johnson,etal.,1973; McKoon & Ratcliff,1992)发现,人们在阅读词、句和篇章时,存在着一个精细化(elaboration)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利用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来丰富对新信息的心理表征。 推理(inference)是常用的一种精细化手段。读者在阅读新信息时,会利用基于以往知识的推理过程来帮助理解,形成对新信息的内部表征。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之一是随着新信息的理解加深,读者会越来越难以区分什么是已有的知识,什么是刚才句子中出现过的新信息,从而表现出虚报性再认错误(false recognition errors):被试错误地相信他感知到了实际上并没有出现的信息(Dosher & Corbett,1982; McKoon & Ratcliff,1981)。例如:
(1)John was trying to fix the birdhouse.He was looking for the nail when his father came out to watch him and to help him do the work.
(2)John was using the hammer to fix the birdhouse when his father came out to watch him and to help him do the work.
在句子(1)中,并没有提到“John used a hammer”, 但是在句子阅读完之后的再认测验中,被试会错误地相信他刚才看到的是句子(2)。
1.3 实验假设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虚报性再认错误的实验范式,对构成“把”字句空间位移图式心理现实性基础的认知表征机制加以研究。
张旺熹(2001)认为,典型“把”字句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将要位移的物体、所在起点、外力和物体移至的终点或方向。例如:
由于和非“把”字句相比,“把”字句在语义表达中强调的是受事客体状态或位置变化的过程,据此我们推论,读者在形成认知表征时,会比较重视受事客体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状态的变化过程。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对例句(4)这样省略起点的句子,读者在理解过程中, 也会利用基于已有知识的内部推理过程对起点状态形成较非“把”字句更为强烈的认知表征。如果这时要求被试对起点状态进行再认测验,那么读者由于受到这种内部认知表征的作用,会对“把”字句中实际没有出现的起点状态表现得更难拒绝。正是在这一推论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实验。
2 实验
2.1 实验方法
采用词汇再认测验,考察被试在阅读“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后,对句子中词汇再认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差异。
2.2 实验设计
采用2×2被试内因素设计,其中句子类型因素,分为两个水平(“把”字句/非“把”字句);再认探测项目和句子中受事项目的联系度(以后简称联系度)分为两个水平(高联系度/低联系度)。
2.3 被试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一年级大学生26名,其中男6人,女20人。 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被试在实验后得到适当报酬。
2.4 实验设备
实验使用联想-PⅢ计算机两台和自编的实验程序。
2.5 刺激材料
2.5.1阅读句 首先从自然语料中,按照张旺熹先生(2001 )的“把”字句分类,选取典型的“把”字句6个,非“把”字句6个。然后对其中的6个“把”字句和6个非“把”字句在不改变语义的情况下分别进行了交互性改写,也就是将6个“把”字句改写成非“把”字句,把6个非“把”字句改写成典型的“把”字句。进行交互性改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由于句子的自然性不同而造成对句型因素的影响。将改写的句子和原有的句子合并在一起,就得到了12个“把”字句和12个非“把”字句作为实验项目(见表一)。
表一:实验项目
高联 低联
系度 系度 句子 "把"字句
非"把"字句
项目 项目 编号
水桶 扫帚 1 秀秀把一些水倒回井里,然后离开了井 秀秀倒回井里一些水,然后离开了井
台。
台。
酒杯 镜子 2 醉鬼把啤酒喝完后,又向女招待要伏特 醉鬼喝完啤酒后,又向女招待要伏特
加。
加。
钱包 马路 3 爸爸把两块钱放在柜台上,叫售货员拿 爸爸放在柜台上两块钱,叫售货员拿
一包烟。
一包烟。
抽屉 废气 4 总经理把一打文件放在桌上,开始一页 总经理放在桌上一打文件,开始一页
页审阅。
页审阅。
枪套 甘蔗 5 小王把一枝枪放在桌子上,然后离开了
小王放在桌子上一枝枪,然后离开了
房间。 房间。
锅
河
6 小王把一些剩粥盛在碗里,又去拿了个
小李在碗里盛了一些剩粥,又去拿了
窝头。 个窝头。
衣袋 原料 7 主人把钥匙掏出来,递给了佣人。
主人掏出钥匙,递给了佣人。
牢房 火山 8 狱警把犯人放跑后,自己向典狱长报告。 狱警放跑犯人后,自己向典狱长报告。
书包 经费 9 女教师让孩子们把书取出来,放在课桌
女教师让孩子们取出书来,放在课
上。桌上。
刀鞘 平原 10 小李把刀慢慢拔出来,眼睛紧盯着野狼。 小李慢慢拔出刀来,眼睛紧盯着野狼。
果树 日程 11 老农把一个大红苹果摘下来,递给了女
老农摘下来一个大红苹果,递给了
孩。女孩。
信封 梧桐 12 爸爸把信抽出来,认真地看起来。
爸爸抽出信来,认真地看起来。
这24个句子在语义上都包含有物体的空间移位,并且都省略了受事物体的起点状态。另外又从自然语料中随机抽取了12个“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则作为干扰项目。这些句子和实验项目的句子类型不完全相同。
2.5.2探测词 对于每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分别选取了两个探测词,其中一个探测词和句子中受事的语义联系度高,另外一个探测词与句子中受事的联系度很低。具体见表一。由于在实验项目中,探测词都不在句子中出现,被试应该做出否定的再认判断。
为了避免重复效应,每一种语义的句子,对每名被试只呈现一次,也就是要么看“把”字句,要么看非“把”字句。但是由于每一种语义的句子有两种句式,因此我们在句型因素和联系度因素之间进行了交互平衡设计。具体安排见表二。
表二 实验项目在不同被试间的交互平衡设计
被试句子编号 句型 探测词
分组联系度
1,3,5
"把"字句 高
2,4,6 非"把"字句低
1组 7,9,11 "把"字句 低
8,10,12 非"把"字句高
1,3,5
非"把"字句低
2,4,6
"把"字句 高
2组 7,9,11 非"把"字句高
8,10,12 "把"字句 低
另外,为了避免被试在实验中形成反应策略,对填充项目也选择了探测词,只不过探测词是这些句子中的一个词,因此,对于填充项目的探测词,被试应该做肯定的再认判断。具体见表三。在实验中,所有被试接受的填充项目都一样。
表三 填充项目
句型 填充项目探测词
我们一起把这个栏目办得更好.
栏目
"把"金水与村主任一起把大娘救了出来.
大娘
字 上海市科委把园艺场建设列为研究课题.
科委
句 陕南山里的雾气把一切都镀上了金色. 雾气
干警们一鼓作气把熊某的家产搬到安置处. 家产
政府不得不放弃把平台沉入深海的计划.
平台
主席提出了律师的有关问题. 律师
非 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职业道德建设. 经济
"把"贫困地区要着力搞好投资环境.
投资
字 越南人民回顾所取得的民族解放斗争经验。 民族
句 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企业的大胆实践和探索 企业
联合国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应发挥更大作用.发展
2.6 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词汇再认实验范式。首先在计算机屏幕左侧呈现一个注视点“+”,注视点消失后,在其原有位置开始呈现句子。句子以词为单位逐词匀速呈现,后面一个词呈现时,前面一个词就会消失。每个词之间的时间间隔为800毫秒。在句子呈现过程中, 要求被试阅读并记住它。整个句子呈现完之后,屏幕上将再出现一个注视点“+”,注视点消失后将在其原来位置呈现探测词,这时要求被试判断探测词是否在刚才呈现的句子中出现过,并做“是”或“否”的按键反应。被试反应之后,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间隔1500毫秒之后,开始呈现下一个项目。依此类推,直到所有句子呈现完毕。另外,要求被试应尽可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
2.7 实验结果
对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计算分析后,我们删除了一个反应错误率超过20%被试的数据。我们还删除了反应错误项目的反应时间和反应时超过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数据。这样的数据不超过总数据的4%。
表四列出了回忆测验中25名被试对实验项目中的“把”字句和非“把”字句的不同联系度项目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对被试反应时数据进行的方差分析显示,句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24)=2.54,p=0.124,F[,2](1,45)=1.12,p=0.295], 联系度因素的主效应[F[,1](1,24)=60.78,p=0.000,F[,2](1,45)=30.81,p =0.000]达到了显著水平, 句型和联系度因素交互作用的被试分析达到了显著水平[F[,1](1,24)=4.57,p=0.043],项目分析不显著[F[,2](1,45)=1.12,p=0.295]。由于存在句型和联系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它们各自的主效应就相对不重要了。对这种交互作用作进一步的简单效应被试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联系度探测项目的再认中,句型的效应显著[F[,1](1,24)=5.69,p=0.025],而在低联系度探测项目的再认中,句型的效应不显著[F[,1](1,24)=0.22,p=0.646]。也就是说,对高联系度探测项目的判断, 被试在“把”字句中的反应要慢于在非“把”字句中的反应;而在对低联系度项目的判断中,被试在“把”字句中的反应和在非“把”字句中的反应没有差异。
表四 被试对“把”字和非“把”字句探测词的平均反应时(毫秒)和错误率(%)(括号内)
句型高联系度项目低联系度项目
"把"字句 849(8.0)639(1.3)
非"把"字句785(8.0)649(0.0)
对被试错误率进行的方差分析显示,只有联系度因素主效应的被试分析达到了显著水平[F[,1](1,24)=9.55,p=0.005,F[,2] (1,45)=0.24,p=0.627],说明被试对高联系度探测项目的拒绝反应要比对低联系度项目的反应慢。句型的主效应[F[,1](1,24)=0.11,p=0.746,F[,2](1,45)=0.66,p=0.419]、句型和联系度因素交互作用[F[,1](1,24)=0.19,p=0.664,F[,2](1,45)=0.66,p=0.523]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表五列出了填充项目“把”字句和非“把”字句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对其进行的方差分析显示,句型因素在反应时上的主效应[F[,1](1,24)=3.16,p=0.088,F[,2](1,11)=0.41,p=0.534]和在错误率上的主效应[F[,1](1,24)=2.37,p=0.136,F[,2] (1,11)=1.88,p=0.201]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在填充项目的再认测验中,被试对“把”字句和非“把”字句探测项目的肯定判断没有差异。
表五 被试对填充项目的反应时(毫秒)和错误率(%)(括号内)
句型反应时
"把"字句728(4.0)
非"把"字句 755(8.0)
3 讨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读者对“把”字句中的高联系度项目的判断较非“把”字句慢,而对低联系度项目的判断则没有表现出“把”字句和非“把”字句的差异。由此我们认为,实验结果支持了我们前面的假设:和非“把”字句相比,读者在“把”字句的阅读过程中,对受事客体起点状态的认知表征要更为强烈,这表明“把”字句空间位移图式在被试对“把”字句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具有心理现实性,证明空间位移图式作为“把”字句句法语义的解释具有很高的合理性。
当然,我们的实验结果并不能说明非“把”字句就不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移。相反,我们在实验中发现非“把”字句在高联系度探测词上的反应明显地要比对低联系度探测词的反应成绩差,这表明读者在非“把”字句的阅读过程中也表现出对受事物体起点状态形成认知表征的倾向。但是,这一点和张旺熹先生(2001)的“把”字句空间位移观点并不矛盾,因为他只是认为“把”字句比非“把”字句有更强的表达物体空间位移的倾向,和非“把”字句相比,“‘把’字句是用来凸显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空间位移的典型句法形式。”因此,我们的实验结果仍然支持了“把”字句空间位移图式的观点。实验的结果表明,在表示物体位移的“把”字句和非“把”字句的理解过程中,两者在认知表征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这种认知表征的差异的性质是什么呢?
Chomsky(1965)最早提出了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的概念。与此相对应,心理语言学的实验研究(Kintsch & Bates,1977; McKoon & Ratcliff,1980)也发现人们在句子理解过程中会形成表层表征(surface representation)和命题表征(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所谓表层表征是指读者对句子具体词句的记忆表征;而命题表征则是指脱离句子具体形式上,对句子语义的记忆表征。由于同一个意义的句子中,“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在具体词句上并不完全一一对应,“把”字句总要长一些,因此两者之间在表层表征和命题表征上都可能存在差异。那么在我们的实验中,“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在高联系度探测词上所表现出的句型差异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命题表征(语义认知表征)上的差异造成的,表层表征的不同也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对低联系度项目的数据分析显示,被试阅读“把”字句并不比阅读非“把”字句有更慢的否定。对填充项目的结果分析也显示,“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在句中词汇的再认记忆方面没有表现出加工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这表明“把”字句并没有比非“把”字句导致读者对句子有更好或更差的记忆。由于词汇再认记忆主要依靠的是对句子表层结构的记忆(Kintsch & Bates,1977),由此我们认为,在句子表层结构的记忆表征方面,“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也进一步证明,在实验项目的探测词再认中,读者对“把”字句中高联系度项目反应的迟缓并不是由于“把”字句在句子表层结构的记忆表征上比非“把”字句差,而主要是由于被试在对“把”字句和非“把”字句的深层结构的认知表征方面存在着质的差异。
虽然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我们的实验中实验项目的“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在意义(语义表征)上是没有差异的,而只是在句式(表层表征)上有差异,但是我们的实验结果却表明“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在句式(表层表征)上的差异并不是造成“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实验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两种句子在语义命题表征上的差异才是造成读者反应差异的原因。这表明,意义相同的句子在命题的表征中仍有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提示我们,我们对句子意义的命题表征可能是以句子意义为核心,包含其它一些周围成分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认知结构,因此即使核心意义是相同的,但由于其它周围成分的差异,仍可能造成读者对句子命题表征的差异。当然,这些周围成分的存在与否以及功能和性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 结论
4.1 读者对表示物体位移意义的“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在语义命题的认知表征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支持了“把”字句空间位移图式的观点。
4.2 读者对“把”字句和非“把”字句的表层结构记忆没有差异,这进一步说明实验结果是由“把”字句和非“把”字句语义命题认知表征的差异造成的。
4.3 探测项目和句子中受事物体的联系度影响读者对句子形成语义命题的认知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