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的途径分析论文_刘月霞

“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的途径分析论文_刘月霞

(桃城区第一幼儿园,河北省 衡水市 053000)

摘要: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进步的同时,各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家园共育模式成为学前教育界共同认同的主要模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本文结合家园共育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沟通方式,为家园共育的路径探究,提出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家园共育;互联网+;沟通方式

“互联网+”是指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将之与学前教育相结合,联手打造教师,家长,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家园共育模式。

一、家园共育的阐释

(一)与传统学前教育方式相比对

传统学前教育方式,是教师单向的输出,把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家长与幼儿围绕教师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园共育,是指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家庭与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共同协作,相互配合,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基础和前提。

(二)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家庭与幼儿园,因家园共育教学模式而紧密结合。在社会上,家庭与幼儿园不是单独的个体,双方可以利用,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拓展丰富教学内容[1],从而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收益的最大化。

(三)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存在其个体差异性,但是由于学校教育更多是共性的教育,而幼儿的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因此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及时的反馈,调整,从而更好的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状态,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家园共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没有及时转变

家园共育强调,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教育是一个双方共同参与的教育过程。双方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虽然分工不同,但却紧密联系。家庭负责校外教育内容,幼儿园负责校内教育内容,对于幼儿的教育,即使身处不同环境,也能紧密衔接。而传统学前教育观念中,将幼儿园视为幼儿教育的中心,家庭处于辅助地位,对于家庭的意见建议,并未采纳应用,甚至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家长就可以放手不管。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绝对权威,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也没有看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区别,将幼儿的教育视为割裂的教育,没有意识到幼儿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过程。要实现家园共育,则需要教师和家长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沟通协作,构建平等的新型合作关系,从而将家庭与学校教育紧密连接。

(二)家长认可度参差不齐

《家园共育现状及其改善措施》一文通过数据指出,家园共育教育理念并非能得到所有家长的认可。有四成以上家长认为广泛深入参与幼儿园教育是家长的一种负担;许多家长对“家长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应充分挖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近七成的家长认为有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权利;有六成的家长认为参与幼儿园教育很有意义,愿意经常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2]。由此可见,对于家园共育教育理念,家长的认可度参差不齐,并且在实际参与的行动中,也有所差别。

(三)教师与家长角色定位不明确

因为时代的不同和教育观念的落后,从而导致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幼儿的教育过程,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家长处于服从地位,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明显不符合新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教育要求。从家园共育的角度来说,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即便身在不同环境中,却都共同担负着教育者的职能,只有两者紧密协作,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幼儿园与家庭沟通形式不到位

因为家园共育已成为学前教育界共同认同的教育理念,所以各地学校纷纷组织形式多样的家园沟通形式,希望通过此类方式,促进两者之间的沟通协作。但现实操作中,取得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以家长会为例,本意是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状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做好及时应对。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流于形式,变成了学校讲解工作报告的过程,缺乏对幼儿成长教育过程的针对性沟通。沟通形式不到位,导致家园共育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需要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

(一)手机APP的正确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而通过一些手机APP,也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故事永远是最受他们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优美的故事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欢乐。例如,通过运用“阿布睡前故事”这个APP,家长和孩子一起听故事,一起感受其中的故事情节,家长为孩子解答故事中的疑惑,因为有了这个共同话题的存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想法,进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也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有利于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开展。

(二)班级微信群的互动交流

微信已成为人们在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利用微信,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生活感受,思想感悟,而通过微信,把学校与家庭联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教学的反馈和学生动态的了解。有些孩子因为性格内向,在集体中不好意思展示自己的才能,但在家中确是一个积极活泼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微信,把孩子日常的行为动态分享到微信群,与老师,别的家长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而孩子的同伴,也会由此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小伙伴,进而促使孩子在人群交流中容易内向的性格特征得到改变,使他们的外向不仅局限于家庭,更能体现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这也是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目的之一。

(三)微课的正确使用方式

微课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具有教学主题突出,内容明确,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有利于开创家园共育的新模式。

教师将有助于孩子学习成长的微课推送到班级微信群。家长与孩子共同协作,一起动手完成微课的教学内容,共同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帮助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得到加深,双方默契度得到加强。

孩子在和家长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微课教学内容加深了理解,产生了兴趣,并且,因为孩子思维发散的性格特征,他们会潜意识的把自己的兴趣,从单一领域拓宽到其它领域,学习内容得到丰富,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度也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四)互动课堂得有效利用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单一的,需要教师,家长,孩子三位一体沟通交流,这也是家园共育模式的基本特征。而家园互动课堂的开展,有利于家长真正走进孩子的成长之中,对于孩子的教育教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关注[3]。教师与家长集体协作,利用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互动课堂活动,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之旅,使家庭,幼儿园,孩子三者的关联更加紧密,也有利于家园共育模式的进一步开展。

结束语:

“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是学前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对于这个模式的应用,还需要教育者不断摸索,不断创新。通过实践检验出更多符合幼儿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此过程中,家长也要积极参与配合,双方做好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之中,为孩子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志敏、莫立芸.家园共育的教育价值探究[B].山东教育.2017(05).

[2]马爱莲.家园共育的现状及改善措施[B].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7.07.15.

[3]李惠珍.发挥“家长开放日”在家园共育中的作用[C].甘肃教育.2017(11).

论文作者:刘月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的途径分析论文_刘月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