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重构让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鲜活起来论文

视觉重构让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鲜活起来

梁 军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视觉文化日益成为当今时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基于视觉重构的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搭建起红色文化互联网传播平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视觉元素,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 视觉重构 红色文化 数字化传播

上海鲁迅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生动直观的视觉要素,利用数字化传播方式,让红色文化的传播鲜活起来,对于增强红色文化传承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材料为圣女果,试验前对圣女果进行挑选,选取横轴直径为25~32mm,大小匀称、无损伤和无病虫害的新鲜果实。试验器材为CMT-8102型微机电子万能试验机。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

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需要进行视觉重构

红色文化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谋求人民幸福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是一个把现实世界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各种可视的信息转化为一系列可度量的二进制代码,并引进计算机内部进行计算、处理的过程,是“采用数据采集、数字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展示、数据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的新型传播方式”。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经过SPSS20.0软件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β-HCG恢复时间的比较经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比较经χ2检验。P<0.05则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过程中,通过视觉重构,能更加直观刺激受众的感官,激发受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视觉文化逐渐成为现阶段我们所追求的主要文化形态。视觉文化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借助视听媒介进行文化传播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视觉重构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基础上衍生而来。视觉重构理论是以数字视觉元素作为信息传输介质,形成对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历史事实中所蕴含的价值导入观者的认知结构中,最终实现某种“模拟经历”的沉浸效果。这无疑是对文化内容的重构式理解,它是一种通过数字视觉元素为先导而引发的自感官层面到心理层面的表达与重构行为。在视觉文化基础上衍生而出的视觉重构不仅能有效应用于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领域,而且是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手段。

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但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分布零散但又极具历史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地处农村无人看管,随着危旧房改造以及乡镇建设的重新规划,或坍塌或毁坏,对红色文化的保护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各地区留存着大量旧址、建筑物、烈士墓、标语、纪念塔等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对遗存遗迹要进行严格保护修缮。我们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对包括红色标语、书籍、实物等硬件以及民间流传故事的抢救性保护,深入挖掘其中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重价值,为红色文化资源赋予时代内涵和科技内涵,不断提升在大数据信息化背景下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力度,借助数字技术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化。

一要在各地的红色文化遗址处通过多维立体集成的综合技术,打造更易于产生实景体验式的强大视觉和听觉体验。二要实施创新性开发和科学化、生活化的转化,牢牢把握当前红色文化传播的主流受众和信息传播客观规律,使数字化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易于借助当前社交工具进行传播,这是做好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三是各地区在建立红色文化数字馆的过程中,要注意前期的采集,在保持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原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凸显地方红色文化区域特色;要打造升级版数字化硬件服务系统,避免建成酷炫技术堆积的“科技馆”、娱乐至上的“游戏厅”,同时借助3D技术、VR设备、触屏互动、数字展示墙等设备打造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融合的红色文化数字展示馆;要根据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求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在信息科技支撑下,既接地气同时又极具教育意义的数字化传播载体。

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要搭建红色文化互联网传播平台

地基沉降主要可以分成3种类型:(1)初始沉降,它又可以被称为瞬时沉降,即施加压力的瞬间所发生的沉降;(2)主固结沉降,主要是指在压力是加上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基内部的孔隙水逐渐消散最终造成的地基沉降;(3)次固结沉降,沉降的数量小于主固结沉降。

红色文化主要通过物质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语言载体进行传播,在互联网上也有不少新闻报道或是景点介绍,但通过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运用数字采集、复原再现、展示传播等方法将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以数字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还有所欠缺。Web2.0时代的到来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模式,用户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创造者与发布者,打破以往被动者的形象成为互联网的主动者,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海量性、及时性、受众广泛性、交流相向性的特点,重构具有较强视觉表现力的红色文化数字化作品,营造网络虚拟现实体验,增强用户的体验和感悟,提升红色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搭建红色文化互联网传播平台。

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到2018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59.6%,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有8.17亿,手机上网的普及率为98.6%,与2017年底相比较有所提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有机整合为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开辟了新视野与新路径。对红色文化进行数字化重构之后再借助移动终端与互联网进行传播,可以实现体验者随时随地进行红色文化欣赏与学习。根据个人地理位置或者爱好需求,及时将当地的红色文化信息发送到个体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让受众随时随地体验与分享红色文化,进而扩大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覆盖面。

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视觉元素

红色文化资源丰厚,但大部分呈点状分布,集中度不高,像红色文物、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具有极高的不可移动性、一经移动就面临着损坏的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不可随意移动修缮文物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因此,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以视觉元素为先导,红色文化以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实现从传统的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转换到交互性与沉浸式传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凸显红色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对区域内的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重组。要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文化、多彩民族文化、厚重历史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独特文化视觉元素,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除了常规的实物展示,最主要的是采用数字化技术,展示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语言载体,营造全新的互动式参观模式,形成对观者感官的刺激与体验,引发受众对红色文化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把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视觉重构,再把重构的作品向受众进行传播推广,重构之后的红色文化作品具有可移动性和可复制性,可以摆脱红色文化资源原貌不可移动和不可复制的局限性,有效拓展全新的可移动空间,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播及传承,还可以提升各族人民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民族的归属感与国家软实力。

【参考文献】

①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刘派:《视觉重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201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广西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驱动机制与模式构建”(项目编号:18FDJ001)阶段性成果】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  

视觉重构让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鲜活起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