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将对中部地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贸易总体继续向好,新一轮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这将有利于中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从国内来看,中部地区最大的发展机遇莫过于国家开始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国家会相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予以适当扶持,这必将给中部地区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中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与竞争力分析
由于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中部地区曾经是我国几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区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已形成了一批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优势产业和产业基地。目前,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有武汉、太原的钢铁基地,山西的铝基地,江西、湖南、安徽的铜基地,山西、豫西的煤化工基地,湖北的磷化工基地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轻工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结构也有所调整,但重工业的比重仍然很高,以能源和原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中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仍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总的来看,中部地区专业化部门较多,各部门的专业化系数(区位商)都不太高。中部地区的优势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食品工业、饮料工业、化学工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工业和机械工业等一些传统工业上。2006年占全国产值比重15%以上的主要行业有: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气、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这些行业多为传统行业,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污染比较严重,资源、能源消耗大。
就各省情况来看,虽然行业间对产值的贡献率差别较大,但都已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而且有些行业在全国已具有了较明显的优势。在已统计的全国37个工业行业中,中部地区专业化系数大于1的行业共有21个;从各省来看,山西省8个,河南省17个,安徽省18个,江西省19个,湖南省20个,湖北省14个。从主要制成品来看,若按中部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来算,专业化系数大于1的产品主要有纱、布、机制纸及纸板、原盐、卷烟、家用电冰箱、家用空气调节器、家用洗衣机、原煤、发电量、生铁、粗钢、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硫酸、纯碱、烧碱、农用氮、磷、钾化肥、化学农药原药、汽车、大中型拖拉机等。
2006年,中部地区的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8.73%,钢材产量占全国的18.65%,发电量占全国的21.83%,煤炭产量占全国的40.2%。就各省来看,2006年,山西省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24.41%,发电量占全国的5.17%;安徽省的电冰箱产量占全国的17.77%,汽车产量占全国的6.73%;河南省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8.2%,氧化铝占全国的41.57%,水泥占全国的6%,电冰箱占全国的7.56%;湖北省的钢产量占全国的3.92%,钢材产量占全国的3.57%,汽车产量占全国的7.51%,发电量占全国的4.57%。可见,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钢、铁、铝、铜等黑色冶炼与压延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以汽车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都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能源与原材料市场需求日益趋缓,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中部地区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经过多年的开采,中部地区的矿产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后备资源明显不足,矿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如江西11个黑钨矿山,已有8个列入关闭破产计划。安徽铜矿资源已经基本枯竭,铜业生产80%—85%以上矿石主要靠进口。湖南32个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山,其中25个接近资源枯竭。山西预计2005—2020年16年间,年衰减生产能力将达到8000万吨。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紧缺等越来越大的困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乏力,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增长速度也就不如全国平均水平。中部重工业产值占全国重工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因此,以基础工业为重心的中部地区,其发展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大。中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有扩大之势。
在传统基础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挑战的同时,中部制造业的发展总体来说呈上升趋势,其产值和实现利润均大幅度增长。其中,实现利润较大的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金及压延加工业、费金属矿物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其产值可占到中部地区制造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二、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方向
1.总体思路
根据中部地区目前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现有的工业基础和优势条件以及中央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要求和原则,在今后一段时间,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振兴中部老工业基地,加快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又好又快地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目前,中部地区还只是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以及第一产业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情况则相反。中部六省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工业化发展不足,不仅反映出地区生产力水平落后,而且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实现中部崛起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去的粗放型工业化道路,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中部崛起,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为建设重点。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实体,是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在谋求中部崛起的实践中,中部各省要打破区划和行业等壁垒,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目前,虽然中部地区的这几个城市群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综合竞争能力十分有限,但基础还比较好,发展潜力很大。因此,首先要加强中部地区城市群的规划工作,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其次,要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随着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升,高速公路网以及快速铁路网的迅速形成,以及政府积极推动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城市群极有可能发展为中国的第四增长极。
(3)充分发挥中部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作用。要加快中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中部地区的许多城市群是以老工业基地为中心形成的,因此要依托城市群来振兴中部老工业基地。国家要加大对中部老工业基地的扶持力度。国家对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支持,在比照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要体现中部特色和差别化的原则,要加强规划和组织领导,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长短结合,分阶段稳步推进。目前,中部地区已有一些资源型城市开始进入“老年期”,有相当一部分城市进入了“中年期”,各种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今后在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要鼓励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加快经济转型,支持资源型城市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和接续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加强对矿山沉陷地的治理和生态恢复,加大国家财政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
(4)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除了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外,还要在中部地区建设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别是小麦、稻谷、油菜集中产区;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以国家投资为主,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优良品种繁育体系。
(5)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中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建设,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和经济安全。要加大对中部地区重大能源和原材料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在对资源开发、利用、储备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新型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的方案;要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加快能源、资源整合和规模化生产,在原材料精深加工、矿山采掘设备更新改造、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6)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与高技术产业基地。要加大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要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装备、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矿山开采设备、石化装备、大型施工机械、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新型农业装备、高速铁路列车、大功率铁路列车、新型地铁车辆、汽车及零部件、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等领域。要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国家将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中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中部地区要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发展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发展目标与方向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一条道路”(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中部经济的崛起,使其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两个承接区”(即成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三个中心”(即成为中国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中心、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心以及现代物流中心)、“四个城市群”(即重点建设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个城市群)、“五大产业集群”(即基于中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和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钢铁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原材料产业集群,以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以食品工业、纺织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及以汽车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六大基地”(即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文化旅游基地)。
为此,今后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部各省资源型产业特征明显,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以拼资源、高消耗、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合理、可持续的利用前提之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次,加大对中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目前,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较突出。中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但由于低技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无节制的树木乱砍乱伐,大面积的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中部地区的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水污染也很严重,大部分的工业废水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流进了江河湖泊。由此造成长江流域内湖泊污染,原生状态丧失殆尽,大量污染企业在淮河流域两岸集聚,给沿岸城市和农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国家虽然加大了对长江、洞庭湖、淮河等流域的环境治理,但目前污染仍然很严重。为此,要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特别是加大对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的力度。继续支持长江中游干支流、黄河中游干支流,特别是海河和淮河上中游、巢湖、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影响区的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支持重点城市的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要加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力度,严禁滥采乱挖,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从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总体来说,中部地区在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科技教育、劳动力资源以及工业基础等方面,比西部地区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近年来,中部地区也正在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特别是江西省和安徽省,这几年利用外资和国内资本投资急剧增长,其中3/4来自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地区;安徽省引进省外的投资中,来自江、浙、沪的民营资本占70%以上。东部沿海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也争相到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的各类开发区落户。为了促进中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吸收外资规模,提高吸收外资水平,商务部还出台了《提高吸收外资水平促进中部崛起的指导意见》,为中部地区吸引投资提供了政策性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并且已由制造业为主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为主,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层次在不断提高,特别是以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以及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服务业转移已成为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中部地区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沿区域。同时,中部地区要利用毗邻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一些吸纳就业能力强、带动性大、运输成本相对低的成熟产业或生产制造环节的产业转移。为此,国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引导,一是要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东部地区一般性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二是要鼓励中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建设,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要禁止东部地区将那些浪费资源、技术落后、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扩散到中部地区。三是要鼓励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注重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不能仅仅满足于承接产业转移,更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工夫,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支柱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使中部地区成为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心。中部地区整体技术力量虽然弱于东部地区,但中部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良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中部地区共有高等院校391所,占全国的1/4。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主的科技支撑体系不仅为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且为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部地区在有些领域如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动汽车、制造业信息化、水下机器人、卫星定位系统等的研究开发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而且中部地区也已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如湖北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光谷基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心;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已经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产业区等,应当依托这些产业区原有的基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其成长为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尽管中部地区科技发展的环境条件较为优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中部的科技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倡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同类资源共享、异类资源互补,以改进资源配置效率。要依托现有高新区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引导和促进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入区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其与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联合和重组,建设创新研究平台。要提高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新型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建设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使区域创新能力快速转化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使中部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中心。中部地区拥有全国近1/3的人口总量,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良好的教育基础,使中部地区的人口和劳动力素质较高。中部地区的农村非农劳动力比重达到25%以上,农村劳动力中非农就业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中部地区在外省市务工总人数占全国的40%以上,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外出务工人数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到第六位。长期以来,中部地区为东部地区以及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今后,中部地区要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认真解决农民工的政策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补助标准和资金规模,把中部地区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试验基地、职业技术培训基地、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
(5)要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中心。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重要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的产业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现代流通发展进程缓慢,总体上还处于从传统的、初级的物流向现代物流阶段过渡的时期,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企业规模不大,高端客户的数量也比较少。中部地区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通过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形成一批在全国和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商品集散地、出口商品基地、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基地,以及完善的、网络化的区域内部物流分工协作体系。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和供应基地,其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和经济安全。要努力推动中部能源和原材料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通过市场改变能源和原材料的不合理定价机制,逐步改善中部地区贸易条件。
(6)要依托老工业基地和四大城市群,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是振兴中部老工业基地,加快大城市群的发展,实现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此,中部各省也有深刻的认识。目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普遍较小。发展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二要建立和健全各种中介机构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三要积极培育区域集群文化。中部各个省之间要加强相互协调,并根据各省的比较优势,通过制定共同的政策,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要协同整合中部地区的产业优势,强化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培育多个区域统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标签:产业转移论文; 世界六大城市群论文; 中国城市群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经济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