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动力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1)05-0041-04
发展的动力是事物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只有研究社会发展动力,认清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建立有效的激发机制保障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高效运行,才能促进改革进一步深入,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业的飞跃。
一
研究概况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生产力动力论”,认为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改革是发展途径[1];(2)“改革动力论”,认为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重要环节[2];(3)“创新动力论”,认为创新是时代精神的聚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4)“四要素系统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是由人民群众、人民的需要和利益、生产力以及革命和改革四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4]。这四种观点都有其可取之处,但缺陷也是明显的。第一,他们没有注意区别社会发展动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比如,生产力、人民群众、创新等,不仅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在其他一切社会形态中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把它们列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它们只能处于一般性动力层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还应有其特殊动力层次。社会发展不是由单个动力驱动的。第二,他们没有注意社会发展动力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社会发展不是由单个动力驱动的,它应由多个动力组成的系统共同驱动。不同动力在同一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同一动力在不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能不同。第三,缺乏动力系统结构分析。
二
结构分析 我国社会发展动力是由多层次的动力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
1.从要素角度看,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包含三个要素系统:动力因子系统、动力激发系统和动力载体系统。动力因子系统由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改革等动力因子构成。从发生学角度看,它是社会动力发生的本源。动力因子具有层次性,它由动力因子动力作用的特点所决定。这些决定因素包括:作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大小和作用的持久性。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动力因子在动力因子系统中的层次、地位随其作用方式、作用大小及持久性的不同而相应变化。例如科学技术,在科技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方式较间接,作用力较小,且持久性较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力中的贡献额不断加大,其动力作用逐渐外显,作用方式越发直接,作用力越大,持久性越强,因而在动力因子系统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动力激发系统是确保动力因子作用正常发挥的制度机制系统。动力因子作用的正常发挥需要相应的制度机制来激发、保障,否则,动力因子的动力能难以释放。人可以依据动力因子的特质制定适合的制度来引发并保障其动力能的有效发挥,从而达到社会快速、稳定发展的良性状态;也可以倒行逆施,造成社会动荡、发展缓慢甚至倒退。这并不违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哲理,因为后者着眼的是总的趋势。远者如世界大战,近者如海湾战争、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等,无不说明社会动力因子作用的正常发挥需要精当的制度来引发、保障。动力激发机制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随动力因子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动力因子具有不同的激发机制,同一动力因子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激发机制不尽相同,但具有共性和继承性。
动力因子作用的发挥还需一定载体来承担才能作用于社会。这个载体就是人。具有不同本质力量的人的集合构成动力载体系统。人的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动力因子动力作用的大小。
2.从动力子系统角度看,社会动力系统由不同层次的动力子系统构成。动力子系统是包含三要素的完整的动力系统,它在社会动力系统中的地位由动力因子在动力因子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不同社会形态动力系统的子系统有所不同,但从动力因子的地位考察可分为二个子系统,即一般动力系统和特殊动力系统。一般动力系统包括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子系统,其地位具有超稳定性。作用力越持久,动力因子地位的稳定性越强,动力子系统的基础动力地位越强。革命、改革等动力子系统存在于特定社会形态中,属于特殊动力系统。
3.作用机理。动力因子的作用通过动力激发机制的激发,影响人的思想,从而改变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形成的合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动力子系统的合力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动力激发机制引发、削弱或增强动力因子动力能的释放,适合动力因子作用机理的制度增强动力能的推动效应。动力载体本质力量的大小对动力能的释放也产生削弱或增强作用。激发机制和载体的作用还具有惯性,产生加速效应,随社会发展呈螺旋式上升态势。
三
系统分析 我国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由一般动力系统和特殊动力系统构成。
(一)一般动力系统
1.基本矛盾动力系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曾有过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上述基本矛盾;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状况,社会基本矛盾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完全一致”的无矛盾论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下去会对社会发展形成思想上的禁锢。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入考察社会,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它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改革具体制度、环节来解决。
2.根本动力系统。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仍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作了深入探讨,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论,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仍然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时刻贯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他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5](P63)。
(二)特殊动力系统
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独特性,使改革、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独特动力。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有过精辟论述,他说,“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5](P166)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动力系统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1.直接动力系统。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我国社会生产在建国后到1957年间取得巨大发展后,“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197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50美元。”[5](P155)这说明只靠生产力自身发展是不行的,生产力的发展还有个外在动力问题。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外在动力问题有过深刻的认识,他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又是相矛盾的;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存在的缺陷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要促进生产力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动力。
2.核心动力系统。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早有论述。他曾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6]。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把科学作为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而提出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决定性作用直到近现代才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核心动力作用更加显露。所以,邓小平根据现代科学革命的发展趋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将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现代信息科技、生物工程、材料科技、纳米科技、太空以及能源、海洋科技等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7]。
3.思想指导动力系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正确的指导思想,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首先,他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强有力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他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使我们能够认识规律、发现真理、减少失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才使中国社会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力发展道路上来。其次,它是我们解放思想的钥匙。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僵化必将导致行为僵化。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力,首要一条就在于它使我们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思想大解放。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五大的召开,每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都带来了思想解放的春天,使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呈现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新局面。
4.目标动力系统。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动力。共同富裕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动力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动力作用侧重于宏观方面,主要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社会群体的思想的指导。而共同富裕则与社会个体关系更密切,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对个体思想影响更直接。富裕作为每个人最现实的目标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成为激发人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目标动力。
四
社会发展的关键 要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推向新阶段,关键在于建立社会动力激发机制。笔者试对激发机制原则做如下分析。
1.个性和系统性的统一。社会发展动力激发机制由各具体机制组成,依据动力因子的地位、特性、作用不同而产生个体激发机制。个体激发机制的建立要分别根据各个动力因子作用的机理来制定,从而使各个动力因子的动力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发展动力是各个因子有机联系的系统,因而激发机制也必须是有机联系的系统。各具体机制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整体性。个体机制作用的发挥,不仅对其动力因子产生直接促进作用,而且对其他动力因子产生相关的影响。譬如改革机制的建立,不仅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对科技、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等动力因子作用的发挥起着促进作用。
2.可持续性。激发机制的可持续性,是指激发机制不是短期的政策行为,产生的不是短期效应,其激发作用应具有长久性,并且根据动力系统的演化而能够产生相应的调整,以形成动力因子—激发机制—社会发展的良性社会运行机制。文革中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停滞不前,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动力激发机制的断裂、缺乏,使社会动力因子作用难以发挥,从而使社会发展步履维艰。
3.社会动力激发机制要以人才、科技激发机制为核心。人是社会前进的主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原始社会发展之所以漫长,从社会动力角度看,一是因为有人无才,人的素质或曰主体本质力量低下;二是因为缺乏科技,21世纪科技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的发展最终依赖于人才的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的提高。因此,建立社会发展动力激发机制最迫切的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人才流动、人才使用、人才奖励、科技引导、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种机制。其他动力因子激发机制的建立、作用的发挥最终要以促进人才、科技发展为中心。
收稿日期:200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