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进步与退出”现象:双赢博弈与逆向市场化--以蒙牛、山钢、山西煤炭合并重组为例_蒙牛论文

“国家进步与退出”现象:双赢博弈与逆向市场化--以蒙牛、山钢、山西煤炭合并重组为例_蒙牛论文

“国进民退”现象:双赢博弈还是逆市场化——以中粮控股蒙牛、山钢重组日钢和山西煤炭兼并重组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为例论文,蒙牛论文,煤炭论文,中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82(2010)03-0079-04

近年来,钢铁、煤炭及乳品等行业的一些民营企业被国有企业重组、收购和兼并,一时间,“国进民退”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借此而惊呼“国进民退”者众多,对于“国进民退”的指责也纷纷见诸媒体;更有甚者痛斥为“开历史倒车”,是逆市场化运动。那么这场所谓的“国进民退”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呢?我们就以中粮控股蒙牛、山钢重组日钢、山西煤炭兼并重组为个案进行分析,看一看这些现象到底是逆市场化还是双赢博弈。

一、中粮控股蒙牛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场双赢博弈

2009年7月7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联手厚朴基金收购蒙牛20%股权,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①此后,蒙牛新任董事之一、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接替中国最大乳制品生产商蒙牛乳业(Mengniu wiry)创始人牛根生,成为蒙牛乳业主要营运子公司蒙牛董事长。据此,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最新实例,显示中国经济一些领域正悄悄发生再国有化。②更有甚者痛斥这是逆市场化的“开历史倒车”行为。事情果真如此吗?

首先,就蒙牛乳业有限公司自身发展来讲,可以说是成绩巨大,但问题不少。一方面,牛根生创建的“蒙牛”称得上是中国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短短的时期内便集聚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团;另一方面,自从蒙牛创立以来,就以疯狂的速度奔跑。这种营销驱动型发展方式,也恰恰折射出当前乳业产业链的种种不合理——当乳品企业将更多的金钱和精力花费在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上时,长期对奶源建设的漠视便很可能会导致危机的爆发。而这种不合理也很有可能就是三聚氰胺事件的终极真相。其实,在中国大量奶源供应被发现受到了三聚氰胺的污染时,蒙牛就已经陷入了困境。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使其雪上加霜。高端品牌特仑苏OMP事件再次对蒙牛盈利构成负面冲击。这些国内外不利事件的发生给蒙牛的资金链带来了严重影响。这时中粮控股蒙牛可以消除蒙牛战略扩张的资金之忧,为蒙牛后续收购兼并小规模乳品企业,甚至走出国门、打造国际品牌奠定基础。

其次,中粮控股蒙牛只是作为长期持股的战略投资者,在蒙牛未来的董事会11名董事中,中粮集团只占3个名额,且均为非执行董事。中粮集团一方面承诺不参与蒙牛的具体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改变目前的战略方向,这有利于蒙牛继续发挥其民营企业积极进取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中粮和厚朴或它们各自的联属公司所持有的特殊目的公司的所有股份(特殊目的公司禁售股份)承诺了禁售期的禁售限制,这对维持蒙牛的股权和股价稳定也有积极意义。

第三,入股蒙牛对中粮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中粮这家实力强大的食品产业集团而言,能够通过参股方式快速切入乳品行业,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其庞大的食品产业链优势。中粮控股蒙牛也有助于中粮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乐和牛奶都是日常饮料,中粮把两家厂房建在邻近,日后就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共同使用供应链及物流服务,一方面节省成本,同时也可以共同开发市场。

第四,中粮成为蒙牛的主要股东后,蒙牛便可因中粮在中国农产品及食品业的悠久历史、丰富经验及良好声誉而受惠。中粮倡导营养健康绿色食品的主题与蒙牛追求自然、远离污染的企业诉求不谋而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有助提升双方的形象。此外,凭借中粮在国内外的广阔分销网络,蒙牛将可提升其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同时,中粮在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和质量监控等领域有丰富经验,有利于蒙牛提升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最后,中粮入股蒙牛,在国内创造了新的合作模式。中粮集团入股完成后,蒙牛股权结构将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战略合作”的多种所有制合作模式。这一国际通行模式,是欧美缓解经济危机采用的方式。这一新型合作模式也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它可以创造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的结合,这在国内将是一条新的光明大道。今后民营企业蒙牛的发展,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大国企的发展,而中粮作为央企,又要受到市场检验。随着国企日益市场化,民企日益壮大,国有民营合作的范围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说,中粮控股蒙牛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进行的一场双赢博弈而不是逆市场化的行为。

二、山钢重组日钢并非是逆市场化的零和博弈

2009年9月6日,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钢”)与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日钢”)正式签订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此举立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时间舆论哗然。甚至有专家称之为一场“小鱼吃大鱼的怪戏”,根据是:与通常盈利企业兼并亏损企业相反,山钢集团2009年上半年巨亏12.85亿元,而日钢集团上半年有20亿至30亿元的丰厚利润。③所以,有人称这严重违反了市场化原则,是一种零和博弈。事情真是这样吗?

据报道,山钢与日钢重组属于山东提升产业水平、打造蓝色经济的既定战略。而且,山钢和日钢高层也均否认了外界传言,强调重组奠定的是双赢格局,而非外界猜想的强势吞并。④

日钢在《日照钢铁公司重组合作情况报告》)中称:“山钢重组日钢是符合市场化的双赢之举,外界传出的‘政府拉郎配’以及‘国进民退’说法严重脱离了实际。重组活动双方本着政府督导、市场化操作的原则,遵循一般商业惯例进行谈判,并三次修改了重组协议。因此,与山钢的重组完全是按照市场化操作进行的,符合双方的共同意愿。此次重组活动,地方政府和山东省主管部门较好地贯彻了山东省领导关于‘依法重组、市场操作、充分考虑日钢利益’的指示精神,以客观中立、公允务实的态度推进此项工作,日钢的正确诉求获得支持理解,合法权利受到充分保护,股东利益得以存续保障,是一次正常的市场规则下的资产重组合作活动。”⑤

山钢集团副董事长谭庆华表示,山钢2009年上半年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消化高价协议矿石的结果,不过是阶段性亏损,随着高价矿石供应合同的到期,山钢也迅速摆脱亏损阴影,2009年6~8月,山钢已经实现利润21.55亿元。对于此次重组,谭庆华也强调是“资产重组”,而非企业合并。按照约定,双方设立了180天的资产交割期,现阶段正聘请双方认可的国际机构对日钢的净资产进行评估。⑥

山钢重组日钢既是国家钢铁产业规划的客观要求,也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产业调整的需要。中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全球之冠,但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蔓延,钢铁产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局面,产业调整势在必行。所以,在2009年8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重申:钢铁业3年之内不要再上新项目。钢铁企业要发展,必须摒弃盲目增加产能的方式,而要依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良方。⑦山东排名前几位的大型钢企,因为历史原因,存在着明显的布局不合理问题:济钢、莱钢都在内陆,而且济钢和青岛钢铁都距离城区很近。由于生产钢材离不开矿石、煤、焦炭等原料,因此生产1吨钢大约需要4吨的运力,像济钢、莱钢这样超过1000万吨产能的企业给铁路和公路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山钢所需的铁矿石80%依赖进口,运输这些铁矿石到内陆又比沿海企业增加了一大块成本。按照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建设“日照精品钢铁基地”已被看作是山东钢铁业发展的新引擎。

降水丰富、拥有深水良港、人口也不密集,日照建设钢铁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所以,从2003年日钢诞生起,短短几年时间日钢就崛起为1000万吨产能的大型民营企业。然而,日钢虽然拥有天时地利,但以其现有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并不能承载提升山东产业水平、负起推动山东钢铁业发展的历史使命。此番山钢与日钢重组,不仅解决了日钢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且使山东淘汰落后产能以腾出2000万吨产能建设沿海精品钢基地成为可能。正如日钢一位负责人所言:“通过联合重组的方式,日钢得以纳入精品钢基地序列,稳妥解决了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产能盲目扩张造成的矛盾与危机,避免了资源浪费和不稳定因素,帮助公司卸下了长久以来背负的违规包袱,统筹兼顾,一举多得,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⑧

为什么山钢与日钢的重组合作会被外界解读为“强制收购”呢?这不仅有从常理出发的推测,而且事情最初也的确如此。一开始,日钢曾经力图避免被兼并,所以作出了将部分资产转移到香港上市公司等反收购措施。然而,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通过多个回合的博弈,双方最终所达成的并不是日钢所担心的被单向吞并,而是重组合作协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就在于日钢发现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建设新项目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虽然眼前日钢是在赢利,但这并不能掩盖其技术即将落伍和环保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并不能回避产业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课题。再加上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既定政策,一个凭机遇短短5年内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的优势并不能解决这些不足,这就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不能走“一股独大”的道路,不能排斥与其他任何资本的合作。⑨

综上分析,民营企业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日钢仅靠自身发展,虽然目前是盈利的,但很难实现快速滚动发展。从中国钢铁产业布局来看,发展临港钢铁产业是个趋势。就山东而言,无论济钢还是莱钢,均受限于地域与资源,整合日钢,可以实现要素资源的集约化发展。重组以后,日钢所具有的优势资源,也将为重组后的山钢提供支持。而山东政府为了建设日照精品钢铁基地,在国家控制钢铁产能和实行汰劣换新政策的前提下,也乐意推动山钢与日钢重组合作。因此,山钢重组日钢并不是逆市场化的零和博弈,而是多方博弈共赢的结果。

三、山西煤矿兼并重组是政府为弥补市场的不完善而作出的宏观调控

众所周知,小煤矿在满足国内煤炭需求方面曾有过重要贡献,但也伴随着各种弊端。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乡镇煤矿达8万多个,煤炭产量占全国的43%。⑩1999年底,山西全省办理了采矿登记的各类煤矿共有5831座,其中,43.2%的煤矿为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11)这很大程度缓和了当时我国煤炭供求紧张的局面,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监管不力,出现了小煤矿乱采滥挖、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人员伤亡等严重问题。据统计,在所有矿难事故中,带有承包权性质的“私人煤矿”事故发生总量占全部事故发生额的2/3,而其资源回采率仅在10%左右,(12)大量的低效开采不仅大大浪费了短缺的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环境破坏也加大了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本。

正当中国上演“千军万马挖煤,漫山遍野放炮”壮观场面时,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的煤工业正在向集团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目前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前4家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在40%以上(美国45.8%、南非62%、澳大利亚64%),单井平均生产规模200万吨左右(德国280万吨、波兰200万吨、英国180万吨)。(13)从先进国家的实践来看,正是由于煤炭企业的集团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极大地提高了煤炭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同时安全生产状况也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煤炭企业数量众多、产能小、产业集中度极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理性选择必然是增加产量,这必将引发过度竞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将发挥调节作用,其具体的调节过程是:过度竞争使产品的价格处于过低的水平,很多生产企业的收益将不能弥补生产成本,从而只能破产倒闭,最后退出煤炭行业,从而自动实现产业的集中。可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市场调节的代价太高、煤炭在中国能源中的战略地位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动实现煤炭产业的集中。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兼并重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另外,由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太低,过于分散,行业一致性较差,高度分散的竞争型市场结构,导致中国煤炭产业低级、低效,其结果是:当煤炭市场需求旺盛时,煤炭行业整体效益仍然较差;一旦市场低迷,煤炭就会出现大量过剩,全行业出现亏损。因此,只有通过兼并重组联合,才能发挥煤炭企业的整体优势,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使我国的煤炭经济平稳发展。

正是上述原因,山西省政府决定“不烧带血的煤炭,不要带血的GDP”,淘汰落后产能,走集约化发展,以应对国际化的竞争。从2009年起,山西省开始推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其目标是通过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形成大型煤矿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山西省政府规定,资源整合通过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由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并鼓励大型煤矿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山西已经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企业办矿的比例为2∶3∶5。同时,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14)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成效正在逐步显现。2009年四季度山西省月均产量已恢复到6000万吨以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煤炭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行业上缴税金同比增长6.42%。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0%和32%。(15)

山西煤矿重组实质上是政府为弥补市场经济的不完善而作出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煤炭行业的一场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提高煤炭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和安全性,消除矿难频发痼疾,避免不可再生煤炭资源遭遇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提高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另外,从战略层面考虑,基于自然资源稀缺性、煤炭开采高风险性和国计民生角度的考虑,国家也必然会推行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这项改革。

综合分析,除了煤炭行业出于安全生产等方面考虑而推行的兼并收购之外,迄今为止,其他行业所发生的数起重大并购重组案例,几乎都可以说通过优化相关公司的产业链布局和区域布局,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所以,在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产权组合根本不是“走回头路”,而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合力的结果,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双赢博弈”而非是“逆市场化”,我们大可不必过度担心。当然,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兼顾,照顾到各方利益,又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其实,“国进民退”的争议,归根到底,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议。历史经验和国际实践表明,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有效“握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这一“握手”的实质,是政府与市场的互补。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原力量。

注释:

①《蒙牛易帜:谁进谁退?》,《商周刊》2009年第15期。

②何黎:《蒙牛乳业改组:国进民退?》,《金融时报》2009年9月4日。

③付克友:《从兼并日钢看民企生存艰难》,《成都商报》2009年9月8日。

④⑥董陶:《山钢副董事长谭庆华、日钢董事长杜双华双双否认“强势吞并”——山钢日钢重组幕后的山东战略》,《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 37期。

⑤魏好勇:《日照钢铁称被山钢重组系双赢之举 符双方意愿》,《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11月16日。

⑦董陶:《山钢副董事长谭庆华、日钢董事长杜双华双双否认“强势吞并”——山钢日钢重组幕后的山东战略》,《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37期。

⑧魏好勇:《日照钢铁称被山钢重组系双赢之举,符双方意愿》,《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11月16日。

⑨李富永:《山钢并购日钢:公平与否不在于形式》,《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9月15日。

⑩孙兵:《激辩山西煤矿新政》,《决策》2009年第11期。

(11)(12)杨春:《山西煤炭业“国进民退”》,《新世纪周刊》2009年第29期。

(13)仲丛生、李翕然:《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必须贯彻再造理念》,《中国煤炭》2005年第2期。

(14)(15)刘世昕、赵婧婷:《山西煤矿重组后企业数量骤减九成剩130家》,《中国青年报》2010年1月6日。

标签:;  ;  ;  ;  ;  ;  ;  ;  ;  ;  ;  ;  

“国家进步与退出”现象:双赢博弈与逆向市场化--以蒙牛、山钢、山西煤炭合并重组为例_蒙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