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分位回归分析的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实证研究_分位数论文

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的实证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位数论文,中国论文,居民论文,现象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中国城乡居民的储蓄持续超常规增长,高储蓄、低消费现象成为我国最引人关注的经济现象之一。高储蓄率被学界认为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则是当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拉动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构建模型,利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考察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相关的文献评述

国外学者关于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影响以及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测度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分析消费者预防性动机的储蓄模型的是Leland(1968),他把预防性储蓄定义为由未来不确定性收入而引起的额外的储蓄。由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偏好,他得出了当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零时,确定性等价理论不再成立,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将采取比确定性条件下更为谨慎的行为,储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未来劳动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冲击。Sandmo(1970)利用两时期模型得出了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加,将会使消费者减少消费并增加储蓄。Miller(1976)和Sibley(1975)又将此研究扩展到了多时期的环境中,得出的结论为凸边际效用函数是存在预防性储蓄的必要条件。Kimball(1990)称预防性储蓄动机为“谨慎性动机”,进一步扩展了风险规避与预防性储蓄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预防性储蓄的绝对谨慎性系数与相对谨慎性系数在理论形式上与Arrow—Pratt(1964)的绝对风险规避系数以及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相类似,所以,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将会导致边际消费倾向的不断降低。Deaton(1991)与Carroll等(1992)结合预防性储蓄并引入了流动性约束假说,提出了“缓冲存储”模型,此模型假设消费者储蓄的目的在于是使消费免受未预期到的收入波动的影响。然而,在效用函数三阶导数大于零和不确定性存在的条件下,当前还没有一个测度不确定性的简单方法,从而能够揭示随机收入分布的所有的相关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消费者是否存在着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大家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Carroll(1994,1995)使用美国收入动态的分组统计数据(PSID)和消费者支出调查数据(CES),用收入的方差等代表风险,结果表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对当期的消费有显著影响,预期收入的变动越大,当期的消费将会越少,其结果对存在预防性动机给予了支持。Kazarosian(1997)利用美国的国民纵向调查(NLS)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存在着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而且风险偏好是决定着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Wilson(2003)利用美国家庭收入动态的分组统计数据(PSID),假定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异质性,在Dynan(1993)的基础上对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估算,结果表明美国家庭存在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预防性储蓄占总储蓄的最小比例为38%,而最大比例达到94%。

上述结论均证明消费者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有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消费者不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或者即使存在影响也很小。Skinner(1988)用职业代表不确定性,对美国1972-1973年消费者支出调查(CEX)数据的研究表明消费者不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Dynan(1993)利用1985年美国的消费者支出调查数据(CEX)估算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得出的参数非常小而且不显著,剔除了流动性约束和家庭自我选择这两个影响因素后仍然没有发现消费者有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总而言之,国际学术界对预防性储蓄动机是否存在以及该动机强度的大小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这说明预防性储蓄的理论与实证检验仍有待深入。

针对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预防性储蓄强度的研究,国内学者有较多这方面的研究。宋铮(1999)以城市居民收入的标准差和居民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得出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是1985年至1997年中国居民进行储蓄的主要原因。孙凤和王玉华(2001)利用了1991-1998年的时间序列资料分析得出中国居民储蓄行为中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结论。万广华等(2003)使用5个省市1995-2000年的大样本农户家户调查资料,发现: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对居民储蓄率上升的贡献相当大。罗楚亮(2004)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1995、1999及2002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得出不确定性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但效应的大小也因这些因素的可预期性的变化而变化。田岗(2004)通过构造一个包含流动性约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专门针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特点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强,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造成的风险与流动性约束,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谨慎,储蓄存款的倾向越来越高。

检验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强度方面有两篇比较重要的文献,一是龙志和与周浩明(2000)采用1991-1998年间分地区的消费、收入与物价所构成的面板数据估算了我国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性系数,认为我国城镇居民在这段时期内存在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二是施建淮与朱海婷(2004)从标准的消费者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出发推导出收入不确定性条件下消费函数的一个显式解以及衡量预防性动机强度的公式,然后利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1999-2003年的月度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储蓄行为中虽然的确存在预防性动机,但预防性储蓄动机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强。

上述文献表明,国内学者主要是利用预防性储蓄理论来研究我国居民储蓄问题,但在分析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时大都遵循西方预防性储蓄理论的轨迹,即认为收入的不确定性是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的原因。现有研究成果对于收入差距的变化会引起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异质性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都是以中等收入的典型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来建立消费模型,其解释效力就值得怀疑。此外他们都是对城镇或是农村样本单独考察预防性储蓄动机是否存在,缺少两者的比较。我们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构建计量经济分析模型,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通过不同分位点的设定考察农村和城镇不同消费群体在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等条件存在的情况下,消费储蓄决策的差别,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三、理论模型分析

欧拉方程(8)式表示跨时替代率和跨时转换率必须相等。

如果流动性约束是紧的,约束条件(4)式起作用,则消费者t时期的消费路径是:

Aschauer(1985)证明在确定性条件、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具备完全信息,利率固定不变。消费者现期消费的最优水平由资产存量、利率以及当前和未来收入流量三个因素决定。在现实条件下,确定性和完全资本市场两个前提条件时常会被打破。当出现不确定性时,边际效用函数一般是非线性的,尤其当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零,则边际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这就意味着,未来消费的不确定性会逐渐变大,这就会提高未来消费的效用的期望值,从而导致减少当前消费,消费者倾向于增加储蓄额以应付未来需要——预防性储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存在使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支出低于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水平。

解释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行为偏离确定性条件下欧拉方程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流动性约束的存在。Deaton(1991)的研究发现,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变化与收入水平的统计分布有关。如果她的收入流量呈正向相关变化,相对于非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来说,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增加储蓄,以确保大量的缓冲资产存量。同时,流动性约束程度越高,消费水平在不同时期之间的转换能力就越差,从而会产生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如果她的收入流量服从随机游走过程,预防性储蓄则不再提供相应的保障性作用,消费者就会根据以往经验花费掉他们的现期收入。这时,她们的消费行为就变成了一种“短视”的短期消费行为模式,这恰好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相吻合。根据这些结论可见,对于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来说,利率的变动不会直接影响其消费决策。利率的变动是通过其他途径,或者是通过改变收入流量,或者是改变信贷条件,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从而最终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如果假定利率服从正态分布,消费变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欧拉方程(7)并结合(CRRA)的效用函数(8)式,依据Hall(1978)关于消费和利率的方差及协方差的残差项为一常数的假定,我们得到:

模型(14)表明,在考虑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消费的变化取决于收入和利率的变化。

由于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影响着居民的消费决策。Dynan(1993)所提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模型推导出在收入不确定性条件下衡量消费者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公式,提出了下面的方程: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为了区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储蓄决策的不同之处,我们对计量经济模型(16)式分别做城镇与农村两部分的计量检验。考虑到全国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我们选取了东部发达地区12个省级行政单位1978年到2008年的面板数据,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农民纯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通货膨胀率数据均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来。名义利率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是历年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名义年利率是根据每年一年期存款利率进行加权平均,权重为该利率实行的月数占12个月的比重,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存款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我们用农村居民消费指数(1985年为基期100)扣除物价因素对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由于1978-1985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官方未予公布,本文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替,1985年及其以后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将当年官方公布的指数乘以1.342③;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扣除物价因素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二)估计方法及模型估计。

我们分样本考察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决策在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影响以及城乡居民决策的不同之处。为了区分城乡居民中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性,我们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分位数回归的估计方法是通过使下列表达式成最小值得以实现:

我们通过分位数值θ的选取不同值,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比较城镇和农村两个不同样本消费决策的不同之处。分位数回归可以对变量分布的头尾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它比传统的回归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对模型(16)式分位数回归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估计结果我们看出无论是农村样本还是城镇样本,收入的增加均能够带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同的分位数取值代表了农村和城镇居民中的不同消费群体,结果显示对于农村居民样本来说:农村纯收入增加额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的影响随着分位数的提高而逐渐降低,并且统计上很显著。这说明低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受收入增加额的影响较高。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收入的增加能够拉动消费的增长;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受收入增加额的影响较低,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对于收入增加缺乏敏感性。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是负效应,并且统计上显著,这说明降低实际利率能够促进农民消费的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实际利率的变化比较敏感,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作用变小,这说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农村居民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对未来的消费增长的不确定的预期提高,农村居民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加储蓄以应对下一期消费的增加,随着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越来越强,而且统计上很显著,这是因为人们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手头积累了较多的财富,就会考虑到不确定性在未来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未来的消费需求。

对于城镇居民样本来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额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也是正向的,影响效果要高于对属于同一消费群体的农村居民的影响,并且收入增加额对城镇居民不同分位点的群体的影响统计也都显著,这说明城镇居民相中受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相比农村居民更多一些。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仍是有正也有负,影响效果很小且统计不显著。未来消费不确定的预期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很大,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超过了对同一消费群体的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随着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提高,这种预防性储蓄动机越来越强,而且统计上很显著,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城镇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压力要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中国持续高涨的住房价格、教育医疗费用支出使得城镇居民不得不加大预防性储蓄的力度,以应对未来各种费用的增加。

从估计的结果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受流动性约束的限制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均在不断上升,但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更加倾向于针对城镇居民,并且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城镇居民生活压力加大,对于消费品的购买也受制于手中的现金流;而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仍然比较单一,农村居民还没有形成新的消费习惯,对于新型消费品的购买欲望还不是十分强烈,因此流动性约束相对较弱。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要小于对于城镇居民的影响,这是由于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逐步改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科教、文化、娱乐、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消费更加趋于多元化,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占城镇居民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各方面支出的压力加大,因此未来不确定因素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就越来越大。相反,农村居民可能由于农村消费环境仍未有很大改善,农村固有的消费习惯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仍旧比较单调,住房压力远没有城镇居民那么高,因此不确定因素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影响低于对城镇居民的影响。

五、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将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等条件引入消费者效用函数,利用理论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代表性消费者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流动性约束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决策均有显著影响,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消费决策是不同的,相同的变量对城镇与农村两个样本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基于此,我们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尤其增加农村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消费的增加,因此,要创造新的居民收入增长点,从各方面切实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建立城乡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居民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个地区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几乎没有建立起来,教育、医疗支出所占居民收入比例越来越高,这势必会引起城乡居民对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的担忧,减弱现期的消费水平。因此,要积极妥善处理当前城市中房价过高问题,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降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注释:

①Dynan证明理论上ρ应该是大于2小于5的正数,ρ越大,预防性储蓄动机越大。

②未来消费增长率的平方项提高反映了未来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③1985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34.2,这种指标构造方法来自于Gale Johnson。

标签:;  ;  ;  ;  ;  ;  

基于四分位回归分析的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实证研究_分位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