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高新区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剧痛者程度较重以至影响生活和工作,多见于青年妇女。西医将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称为原发性痛经。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和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决定性因素,过高的PG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血管痉挛,子宫肌层缺血、乏氧导致痛经,而痛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以及经血中的前列腺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妇女。故西医治疗痛经多选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或短效避孕药抑制排卵,以减少PG合成及子宫收缩,缓解疼痛,这些药物虽可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不治本。中医认为痛经是胞宫的气血运行障碍,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通过辩证施治,采用汤药、针灸、推拿,配合平时生活防治与调理等,其临床疗效显著。
祖国医学将痛经亦称“血痔”,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本病最早记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并创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之;至隋《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认为本病为内伤兼外感邪气致冲任受损所引起,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宋代《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所创良方温经汤治实寒有瘀之痛经,至今仍常用。再如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则对此病有了详细的描述,书中写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这段话,可谓是现今临床对痛经辨证论治的总提纲,指出了痛经应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辨其虚、实、寒、热,更难能可贵的是指出辨证不应拘泥,还应该结合患者体质仔细区别。而一代大家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则以主症立法,将痛经分为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经水未来腹先痛;行经后少腹疼痛;经水将来脐下先痛,又以脏腑立论,强调肝脾肾冲任为病的观点。治则以痛经肝为先,肝调经自和及扶正祛邪的原则,其用药平和,不妄克伐,实为临床之典范。又如伤寒大家刘渡舟老先生治疗痛经时说的:“欲治此病,先明其理,把握其证。头绪虽繁,而关键在于明辨虚实。大致经前腹痛为实,经后腹痛为虚,但以实证为多见,无非气滞血瘀耳。而气滞者必胀,血瘀则痛甚,先胀后痛乃气滞其血,先痛后胀为血凝碍气,不可不细辨之,多选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之“加味乌药散”与本事“琥珀散”;前方主治经前腹痛偏腹胀者,为气滞所致,后者用于经前腹痛,痛过于胀者,为血瘀凝结不行所致,其临床疗效显著。可见历代大家对该病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对于痛经病因病机的相关认识,现多统一认为其与冲任及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其所以随月经周期发作,是与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变化有关,因为胞宫平时藏精气而不泻,血海由空虚到满盈,变化缓慢,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会影响冲任胞宫,经前、经期血海由满盈到溢泻,以通为顺,若冲任胞宫阻滞则痛;经血下泻必耗气耗血,冲任胞宫失养则不荣而痛。
一、诊断方面:
(一)病史:
经行腹痛病史,过度精神紧张,过食寒凉、房事不洁、经期
或产后冒雨涉水等。
(二)症状:
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部疼痛,疼痛剧烈,甚则痛引腰骶,或放射至两侧股部并伴恶心呕吐眩晕,甚则昏厥等。
(三)妇科检查:
妇科检查目的是为了确诊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历代医家对于痛经多以“不通而痛”与不荣而痛”概括之。临床分型有虚实寒热之别,虚证多为气血虚弱,肝肾虚损;实证多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原则,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应辨证求因以治本。气血虚弱型治以补气养血,调经止痛;肝肾亏损型治以滋肾养肝,调经止痛;气滞血瘀型,治以理气活血,祛瘀止痛;寒湿凝滞型,治以温经散寒祛湿,化瘀止痛;湿热瘀阻型,治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治疗方面:
(一)中药治疗:
1.黄芪建中汤:
其药物组成有黄芪、党参、当归益母草、茯苓、白术、川芎、熟地黄、白芍、甘草,临床多应用于气血虚弱型痛经。
2.调肝汤:
出自于《傅青主女科》,书中用来治疗“行经后小腹疼痛”,傅氏认为是:“肾气之涸乎……肾水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痛”,本证实则是肾虚肝郁。经后腹痛多属血虚不荣而痛。治则当以疏肝气为主,而益以补肾之味,使肝气安,逆气顺疼痛自愈。其药物组成有:当归、炒白芍、阿胶、山茱萸、巴戟天、炒山药、甘草;此方既可转逆气又善止郁痛,临床也常用于体质虚弱及慢性妇科炎症所致之痛经
3.膈下逐瘀汤:
其药物组成有红花、赤芍、桃仁、玄胡、川芎、五灵脂、丹皮、当归、枳壳、香附、芍药、甘草,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
4.少腹逐瘀汤:
其药物组成有川芎、蒲黄、赤芍、五灵脂、小茴香、当归、玄胡、没药、肉桂、干姜;除外《妇人良方》温经汤:其药物组成有当归、川芎、人参、肉桂、芍药、牡丹皮、莪术、牛膝、甘草,皆可辨证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5.清热调血汤:
其药物组成有:桃红四物汤合黄连、香附、延胡索、丹皮、莪术、临床应用多加用蒲公英、薏苡仁等清热利湿之品。临床上结合四川蜀中多寒多湿的地域特性,病人普遍以寒凝血瘀型痛经为常见,用药多以温经散寒活血较常用,并结合患者相关症状进行具体加减。
(二)针灸特色疗法:
在中医辨证施治,给与药物内服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外治,效果显著,具有简、便、效、廉的优点,。经络是通往脏腑,并为其提供气血的重要通路,通过调整经络的方法治病,是诸方法当中的一种捷径。针灸因其可以疏通经络,调理冲任,故临床用于治疗痛症效果显著。
1.实证:
症状表现: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较剧,腹痛拒按,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血块下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多为血瘀;胀甚于痛者,或胀连胸胁,伴见胸闷泛恶,脉象弦急者则为气滞。
治疗方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酌量用灸。
处方: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
方义:通调充任,行瘀止痛
2.虚症:
症状表现:腹痛多在经期后期或经尽后,少腹绵痛,喜暖喜按,经色暗褐色或淡褐色,经量减少,伴见纳食减少,口味多喜食甜食,腰膝酸软,肢倦困乏,常有头晕心悸,舌质淡,苔白脉象弦细,或沉或弱。
治疗方法:取任、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配灸法或温针。
处方:三阴交,肾俞,关元,命门,足三里,大赫,脾俞
方义: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三)自我调理
痛经患者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外,改善生活习惯也是缓解痛经既有效又健康的办法。
1.饮食方面:
经期注意忌口,莫贪凉、少食酸、忌吃辣:1)莫贪凉:经前和经期应忌食生冷寒凉食品,以免痛经加重;
2)少食酸:酸性食品有固涩收敛作用,使血液涩滞,不利于经血的畅行和排出,因此痛经者应尽量避免在经期使用此类食物;
3)忌吃辣:有一部分痛经病人,本来就月经量多,再吃辛辣温热、刺激性强的食品,会加重盆腔充血、炎症,或造成子宫肌肉过度收缩,而使痛经加重。其次少饮咖啡、茶、可乐,少吃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切忌饮酒。
2.运动方面:
不要做剧烈运动,特别是避免游泳、滑水等水上运动。但也不要久坐不动,导致气血循环变差、经血运行不畅。适当的散散步,做一些简单舒缓的体操动作,如瑜伽中的弯腰,放松等动作有助于改善痛经的问题。
3.生活习惯上:
1)注意保暖,受风寒湿冷侵袭易引发痛经,因此经期要注意保暖,特别要避免脚及腰腹部受凉。
2)保证休息,不要过度劳累,尽量控制情绪,让心情愉悦放松。
3)加强营养,经期犹应增强体质,绝对禁止性生活。
妇女独特的疾病主要分布在经、带、胎、产方面,其中痛经是一个很常见的病症。历代医家多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辨其虚、实、寒、热,并结合月经期、量、色、质,兼症、色、脉进行辨证分型论治。临床上在治疗该病时,选方用药之际,常需另嘱患者经期经期注意保暖,根据总结痛经时间规律性,于每次痛前3-5天开始服药,用至痛止或月经结束,需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以上。临床根据对相应病例观察发现,若患者早期诊断,中药治疗的同时,注意平时相关生活调护,通常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杜慧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丁庆刚.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辨治探析.中国医药指南,2015,25-0190-0.
[4]石学敏.针灸推拿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5]段丹梅.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3,36(6):20-22.
[6]李田田.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文本挖掘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研究现状分析.辽宁中医杂志,2015年11期.
[7]黄少妮.三伏“天灸”治疗阳虚质原发性痛经平行对照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年9期.
[8]李海霞.痛经的中医治疗研究.吉林中医药,2010年12期.
论文作者:周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经期论文; 气血论文; 原发性论文; 疼痛论文; 药物论文; 针灸论文; 当归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