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田径教学内容分类教学改革研究_田径论文

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内容分类教学改革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教学改革论文,体育课论文,田径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中学田径运动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广大体育教师在对田径运动教学内容、形式、技术难度和竞技规则简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一定成效,但至今中学田径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田径某项目内容为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完整技术教学为主,教学围绕着系统的单元教学体系进行设计,因此使教学内容过于狭隘、枯燥和单调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的现象仍然存在。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予了教师进行体育课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以新课标为背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更新田径教学理念为基本思路,拟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田径教学内容新体系。

一、改革按项目分类为按功能分类设置田径教学内容体系

现行的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某个田径项目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以完整教学为主,通过掌握某项目最低要求的完整技术为目标,来达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技能和增强体质的目的。由于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局限性和项目教学的时数有限,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某项目完整技术,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做不到的,同时老师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掌握技术的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必然要围绕着某项目技术目标进行,专门化、单一化,高强度的负荷就在所难免,这也就造成田径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和狭隘。如跳远教学,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就是围绕着跳远进行,整个教学体系都是怎样掌握跳远的技术和提高跳远成绩,教学的拓展空间受到局限,致使教学内容走向狭窄化,其教学单调、枯燥乏味的问题也就显现出来。当前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全面发展学生走、跑、跳、投的基本活动技能,淡化竞技技术。以田径某项目为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体系,已永远不能适应当前中学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需要,因此要想根本改变田径教学内容狭隘、单调、枯燥乏味的现状,必须改变传统的以项目为主设置田径教学内容的理念,从充分发挥田径健身优势功能为主导,将田径发展身体素质与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构成两大类戏教学内容体系,注重发挥田径教材的健身功能,同时也可大大盘活田径教学活动,使在教法运用、教学内容组合、活跃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变得更灵活。

二、按发展身体素质功能为主分类设置田径教学内容体系

田径运动项目在发展身体素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在众多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田径运动对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作用上,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通过田径运动锻炼可以最有效地发展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与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因此人们总是将田径运动视为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根据中学体育教育目标,把田径运动项目中具有发展不同素质功能的竞技手段进行甄别、分类,将这部分相对枯燥,不要求技术而侧重于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归纳到田径素质类教学中,构成发展不同素质类的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素质类教材内容设置,首先确定发展素质的主要类型,即田径运动“三大素质”速度、力量(中学生主要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然后再按相应的素质类型进行二级分类,构成本素质类型的具体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本类教材范围内选择若干内容组成发展某身体素质课的田径教学内容。田径素质类教材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田径教学,在其他体育教学中也可灵活运用。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中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将发展身体素质的非竞技性田径运动练习手段,进行归类设置以发展田径素质为主的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参考表1。

表1 按发展身体素质为主分类设置田径教学内容

三、按提高人体基本活动技能功能为主分类设置田径教学内容体系

田径运动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是在人类生活与劳动中逐渐形成的走、跑、跳、投等动作演变而来,由田径运动走、跑、跳、投中派生出来的田径健身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多变,能有效地发展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基本活动技能也是田径教材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该类田径教学内容设置,是以现行的田径教材跑、跳、投入的基本活动的形式进行该类教材的分类,然后再以运动过程中的活动方法不同进行二级分类,构成该类田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主要是从田径竞技项目的专门练习内容中提炼、改造,使致用于教学的基本活动技能练习的内容变形化、生活化、趣味化和简单化,但在某些教学内容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强调一定的竞技运动的技艺,如高跳基本活动类教学中的跳高练习内容,就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跳高基本技术。田径运动基本活动技能的大多数练习内容具有较高的锻炼身体的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来达到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目标。具体教学内容可参考表2。

表2 按提高基本活动技能为主分类设置田径教学内容

田径素质类与基本活动技能类的分类,是一种较松散的项群归类,可以分开也可以合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其教学内容可以互相兼容,但教学侧重点不同运用时要求有所不同,如耐久跑与耐力素质教材内容就可通用,但耐久跑侧重提高跑的耐久力,在练习中就必须安排一些无氧耐力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后程奔跑能力。

四、改革田径教学中课的结构模式

田径运动教材内容多以固定形式和单一动作的重复练习为主,运动强度较大,从而造成缺乏趣味性、娱乐性,容易导致课堂无生机活力,如果按传统单元教学模式来组织田径教学,田径教学中趣的问题还是不能彻底解决,因此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大一统、死板的、较规范的田径教学的课结构模式,使教学的课结构模式多样化、灵活化、实效化和人格化,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条件出发,创造出不同特色的又体现素质教育功效的田径教学的课结构模式。

1.“多主一辅”田径教学的课结构模式

其他体育教材与田径教材内容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即“体育大单元小田径教学的体育课结构模式”。以学期其他学生喜欢的体育教材为主课(大单元),和具有发展身体素质特殊功效的一些田径教学内容作为辅助教材(小田径)相融合进行教学。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光靠几个课时的田径教学不能充分发挥田径教材的发展身体素质的特殊功能作用。田径素质类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少吃多餐”的办法,将教学时数细化到学期每节体育课中,课的2/3时间进行主教材学习,1/3时间安排相应的田径某类素质进行身体锻炼。在具体教学中田径素质类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组合,可以分开穿插于该体育主教材之中,也可以集中安排在课的某一时段。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素质内容之间不按系统的单元结构教学,如一周两次体育课中,可以一次课安排发展耐力素质,另一次课发展速度素质等。这种课结构模式既可以使田径发展身体素质的特殊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又使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持之以恒的发展,同时也可大大缓解田径教学中的单调、枯燥乏味现象。

2.“一主多选”田径教学的课结构模式

以田径某教材为主单元,其他体育教材为辅助教材的田径教学课结构模式。大部分时间进行主教材教学,留有一些时间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进行锻炼身体,以满足学生自我锻炼的欲望和练习兴趣。以提高人体基本活动技能功能为主田径教材内容,可以采用这种课结构模式教学,如田径跨栏教学,课的2/3时间进行跨栏练习,剩余1/3时间给学生自主选择锻炼身体,但这种选项应有组织、有计划的根据场地器材情况,安排3~4项内容,而且练习场地相对集中,便于老师监督与指导。

3.“主辅变换”田径教学的课结构模式

田径教学内容与其他体育项目单元相融合的田径教学课结构模式,以能与该田径教学内容互相迁移的某体育专项相融合教学,其他体育项目在单元教学中不固定,随田径教学手段的变化而变化,主与辅之间也不固定相对灵活。这种课结构模式教学,是提倡将单一化的教学向技能开发运用教学过程转变,实现学生运动技能迁移,把掌握的某一项目教材的技术、技能,通过与相关的运动形式和情意的体验与验证,进一步的转化为相应的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它是由具有多种功能、可以达到各种目的、各成体系的各种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组成。许多体育教学内容和项目都有很强“一项多能”和“多项一能”的特点,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的发展,需要的只是通过运动效果的统一,而不需要教学内容的统一。如:快速跑教材的快速起动加速跑的教学内容与篮球教材的快速运球跑、足球教材的快速跑动抢断球的教学内容等相融合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运动中体验和验证自己快速跑的能力,这就容易引起学生对快速跑学习的兴趣。

五、结论

以田径某项目为单元设置的教学内容体系,已永远不能适应当前中学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需要,从充分发挥田径健身优势功能为主导,将田径发展身体素质与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构成两大类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使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变的更加灵活。根据不同教学需要,配以不同教学组织模式,既可以有效缓解田径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乏味问题,又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田径运动教材的特殊健身功能的作用,以达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技能和增强体质的目的。

标签:;  ;  ;  ;  ;  

中学田径教学内容分类教学改革研究_田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