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四川省,610000)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以泪道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眼部疾病,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长时间的溢脓、溢泪症状,对其工作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的影响。泪囊鼻腔吻合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慢性泪囊炎的首选手段,具体又有传统外路与经鼻内镜入路2种手术方式]。为明确何种手术方式对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更具价值,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现就采取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处理的患者资料做了研究分析如下:
选择我院收治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的5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选患者均因出现长时间的眼部溢脓以及溢泪症状到院检查并明确诊断,有手术指征,且患者及家属已在研究相关文件上签署姓名。以随机数表模式将其分为两组,A组(n=28)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介于39岁与70岁之间,平均为(47.6±5.3)岁;B组(n=28)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介于38岁与68岁之间,平均为(48.2±5.6)岁。通过SPSS20.0软件对A、B组间的基线材料做处理,P值>0.05,适合做课题实验与研究。
A组患者接受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处理,经0.01%肾上腺素+1%丁卡因棉片、2%利多卡因分别对患侧中鼻道做表层麻醉以及患侧神经阻滞麻醉后,沿着兰格线于内眦位置将皮肤、皮下组织逐层剥开,使泪囊充分暴露,再将其与骨膜一同剥离,使泪囊窝骨质得到暴露,再将其对应骨质仔细咬除,从而使鼻黏膜充分显露。完成后将鼻黏膜与泪囊一同切开并吻合,术毕给予逐层缝合、局部加压包扎等处理。
B组患者接受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处理,在上述麻醉处理后,将钩突前缘当成后界,做“C”形鼻黏膜瓣(宽度:约1.5cm)于上颌骨额突处,对上颌骨额突以及泪骨间隙进行充分暴露,再经此置凯瑞氏咬骨钳,将泪骨与部分上颌骨仔细咬除,作为骨窗,使泪囊得到较好的显露。于泪囊前端沿鼻泪管走向将其剥开,以形成前唇与后唇,完成后对鼻黏膜进行适当的修剪,给予泪囊后唇吻合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毕不做眼部加压包扎,待次日再给予泪道冲洗处理。
对两组患者实施术后半年、1年的跟踪随访,评估手术预后效果:①有效:复查未见溢脓、溢泪等症状或基本无该类症状,泪囊出现造口及上皮化,且冲洗通畅;②无效:复查提示溢脓、溢泪等症状仍明显,泪囊造口闭锁,且冲洗不通畅[2]。
研究结果显示,B组术后半年有26例患者泪道通畅,通畅率达到92.86%,但与A组的泪道通畅率96.43%(27例)相比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1年的泪道通畅患者分别为26例与25例,通畅率分别达到92.86%与89.29%,组间数据比较基本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
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已逾100年历史,经不断改良与完善,该手术对慢性泪囊炎的治愈率普遍超过90%,不足的是,其切口较大,对患者面部美观的影响较明显,因而并不适合作为治疗慢性泪囊炎的首选手术方式。
近年来,受益于内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逐步应用,临床在处理慢性泪囊炎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传统术式相比,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符合现代外科学提倡的微创理念,并且其操作时间较短、出血较少,基于鼻内镜操作可获得较清晰的术野,可同期处理鼻腔病变,对慢性泪囊炎的治愈率达到80.0%~96.7%[3]。此外,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最大优势还在于能够避免遗留面部切口,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美观性,从而更易于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接受。
此次通过对5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B组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处理后半年的通畅率可达92.86%,术后1年通畅率可达89.29%,与A组的96.43%与92.86%相比并无明显差异,手术处理效果均较好。
综上所述,对慢性泪囊炎患者使用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处理,手术预后效果与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基本相当,且同时兼具微创、美观性好等特点,值得推荐。
论文作者:杜安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鼻腔论文; 患者论文; 通畅论文; 吻合术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眼部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