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概念新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教育学主要是由民族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自20世纪中期以来在国外发展尤为迅速,特别是在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的多民族国家里,该学科领域(包括教育人类学、多元文化教育、土著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和移民教育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等层出不穷,成为当今全球社会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中55个为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1亿。中国民族教育(包括汉族教育)的实践, 不仅迫切需要民族教育学学科理论的指导,而且也为这一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民族教育学对中国个案的研究也将极大地丰富世界民族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中首当其冲遇到的是民族教育概念的涵义问题。在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加以阐述。
一、有关民族教育概念的五种定义
何为民族教育,即民族教育的概念是什么,这是十余年来中国民族教育学术研究领域一直在探索争论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明确界定民族教育这一概念,不仅有其作为实践依据的意义,而且还有其理论研究上的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在构建科学的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前,对民族教育的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民族教育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有以下5种说法:
1.单一民族教育说(Ethnic Education)
日本《大百科事典》定义为:“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集团的民族的成员所进行的培养他们具有能够主动地追求自己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的态度和能力的教育。”〔1〕
国内有学者撰文认为:“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培养其新一代的社会活动,是根据本民族的要求而对受教育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的人,为本民族服务。”〔2〕
2.国民教育说(National Education 或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国内有的学者指出,民族教育的概念有时是国民教育的代名词,这有两种情况:“其一,在单一民族国家,民族教育的概念往往被国民教育的概念所代替;其二,在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成了泛指多民族教育总和的集合概念。只有这些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候,才使用民族教育的概念。”〔3〕
3.少数民族教育说(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在中国,民族教育似乎约定俗成专指中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教育。如《教育大辞典·民族卷》认为:“民族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特指除汉族以外,对其他55个民族实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是:“少数民族教育(EducationforNational Minorities), 就是在多民族国家内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施的教育,简称民族教育。在中国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实施的教育。”
4.多重涵义说(Ethnic Education,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National Minority Education,Native Education,Immigrants Education)
有学者认为:“民族教育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含义的概念,第一层含义是指少数民族教育;第二层含义指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教育的总和;第三层含义指世界各民族教育。”〔4〕
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民族教育是由“单一民族教育”和“复合民族教育”所构成。“单一民族教育,不仅指各个少数民族教育,同时也指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的民族教育”;“复合民族教育,是指中华民族整体的民族教育,……中华民族教育是中国56个民族教育的有机统一和理论升华。……单一民族教育和复合民族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民族教育。……这种两重性构成我国民族教育的基本特点,而贯穿于它的全部过程。”〔5〕
5.跨文化教育说(Cross-cultural Education)
1990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在阐释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将民族教育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一种“跨文化教育”,即“所谓的跨文化教育,也就是指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狭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对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6〕
上述5种不同的说法都有其不同的内涵,在理论与实践中, 我们如何界定和运用民族教育概念的内涵,是我们遇到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理解民族教育的内涵并给其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有的学者认为,首先要从剖析民族和教育这两种社会现象入手,从而认识民族教育。〔7 〕我们认为这是十分正确的。
二、民族教育概念新析
何谓民族?首先我们可对民族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历史的考察。民族史学家一般认为:自从猿进化为人,并逐步由原始群发展演化为血缘家族、氏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之后,人类社会早期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原始民族,便在人类的史前的朦昧时代的高级阶段和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开始形成了。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原始民族逐渐演进为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无论是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还是现代民族,尽管其每个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涵义,但正像斯大林为民族下的定义那样:“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8 〕伴随民族历史的发展,在古代民族形成时期,由于阶级和国家形态的出现,世界上便出现了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
从上述人类历史发展和斯大林为民族下的定义的粗略描述中,我们了解到以下三点:
1.民族是由带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联盟——种族发展而来的,但民族是以上述四个共同基本特征为标志的。所以,民族并不等于种族。
2.国家是民族发展到古代民族形成时期,由于阶级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机构,国家可由单一民族组成,也可由多民族组成。民族不是一种社会组织机构,而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9〕所以,民族并不等于国家。
3.任何人都必然隶属于某一民族,是某一民族的成员(即使混血儿也必有其民族认同倾向),不是民族成员的人是不存在的。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英汉对照的方式来分析当代汉语内民族的确切涵义。在英文中,或多或少反映汉语中民族概念的英文单词有如下一些:Nation、Nationality、Race、Ethnic Groups、Ethno .+、 Minority、Native、Immigrants 等。 除了这些英文单词或多或少有汉语中民族的涵义外,它们一般在涵义上有其特指的内容。如“Nation”,一般指国家、国民;“Nationality”,一般指国民性;“Race”, 指种族;“Ethnic”,一般指少数民族的成员或民族成员;“Ethno .+ ”,一般指民族;“Minority”,一般指少数或少数民族,在现代英文报刊文章中通常用“Ethnic Minority”指少数民族;“Native”, 一般指土著人;“Immigrants”,指来自外国的移民。因此,在英文中,种族、民族、少数民族、国民、土著居民、移民等都与汉语一样有其确定的单词,而民族这一涵义往往是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单词或单词组合来加以确定概念的。因此,很少出现中国学术界时常出现的不加界定而概而统之地使用民族这一概念的情况。
何谓教育?古今中外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对教育都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教育学家认为:(1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活与劳动,为人类社会所必需,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2)教育具有历史性。 一定社会的教育水平是该社会的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同时又对它们以影响和反作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连起来用的是孟子,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释教育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国家, 教育一词是由拉丁语Educare 而来,含有“引出”之意,意用引导的方法,使年轻一代身心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学家一般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并将教育定义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定义认为,凡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方式,在当代文明社会,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所以当代文化人类学家要研究学校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还要研究文化传承的其他所有渠道,如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化人类学家还认为,每一个社会或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文化传承既是某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群体行为,也是该社会或民族的个体行为,某一社会或民族的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而得到代际的传承。因此,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教育过程。
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 )是文化人类学家比较喜欢使用的一个概念,首先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oskovits )提出的。文化濡化概念的核心,是人及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认为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是一个种族或民族区别于其他种族或民族的最基本的标志之一。人类具有两种传承功能,一种是生物性传承功能,即人类的生物繁衍;另一种是人类与动物不同而独有的,即文化的习得与传承,也就是文化濡化,其本质意义仍是人的学习与教育。〔10〕
社会学家把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的唯一途径。社会学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两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人的自然出生,称为自然人;第二次出生即为人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这时的人称为社会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即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要通过教育来完成。著名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在其1903 年出版的《教育与社会学》一书中,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能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并认为教育制度的重要功能就是“有系统、有目标地实现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方式主要是把一定社会中的文化规范及社会价值体系,在个人人格中产生内化作用,以养成个人的“社会化”。〔11〕
通过对教育概念的历史与多学科分析,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
1.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人类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和手段。
2.教育具有永恒性和历史性。
3.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机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教育都是某种文化的教育,任何文化又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任何教育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教育。
综合以上我们对民族和教育的历史与多学科分析,我们已经有了如下基本认识:(1)民族不等于种族;(2)民族不等于国家;(3 )每个人都隶属某个民族;(4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人类文化传承唯一途径和手段;(5)教育必然是某种文化教育, 而某种文化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任何教育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教育。
从上述分析来的基本概念中,我们可以推演出如下:
1.民族教育不是种族教育。
2.民族教育一般不等于国民教育(单一民族国家除外)。
3.教育从属于一定的民族,任何教育都是民族教育,无论是原始民族教育、古代民族教育、现代民族教育,还是多数民族教育或少数民族教育。
因此,根据上述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教育的定义,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念一般可以表述如下:
民族教育是指对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的文化传播和培养该共同体成员适应本民族文化的社会活动。
上述民族教育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实际与前面列举的5 种说法中的“单一民族教育说”是一致的, 只不过表述不同而已。 英文表述为Ethnic Education。少数民族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种形式,英文表述为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只有在单一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才与国民教育的概念内涵相一致,即Ethnic Education等于National Educat-ion。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既有单一民族教育(Ethnic Education, 无论是少数民族教育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还是多数民族教育Ethnic Majority Education),也有复合民族教育(Multiethnic Education),复合民族只有在真正形成一个“共同文化群体”的时候, 其教育才能成为在更高一级层次上的民族教育,这种民族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教育(Cross-cultural Education),或称为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多元一体化教育(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Education)。 笔者通过多年对国内外民族教育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潜心研究与分析,认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应实施“多元一体化教育”,并据此提出了一个“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理论构想。〔12〕该理论构想形成的依据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传递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各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不仅主体民族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各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打上了主体民族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多种民族文化并存并共同组成代表某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文化群体”,即形成如费孝通教授所说的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构想的内涵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多元一体化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成员,而且也包括主体民族成员。“多元一体化教育”的内容,除了包括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而且也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体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多民族大家庭的意识。“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与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各民族大团结。
依据“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构想的观点,单一民族教育与复合民族教育概念的区别有如下几点:
1.单一民族教育是某一个民族文化群体的教育,而复合民族教育是由多数民族所组成的共同文化群体的教育。
2.单一民族教育的实施对象和实施主体均为同一民族的成员,而复合民族教育的实施对象和实施主体则是“共同文化群体”的成员,也就是说,既可是少数民族成员,也可是多民族的成员。
3.单一民族教育的内容是本民族的文化,它们既可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可是多数民族的文化,而复合民族教育的内容,不仅包含多数民族(或称主体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包含少数民族的文化。
4.单一民族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对“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的文化传播和培养该共同体成员适应本民族文化并成为为本民族服务的人。而复合民族教育追求的目标是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与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培养具有跨民族、跨文化意识的为人类共同利益献身的现代人。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已大致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民族教育、国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多数民族教育(或称主体民族教育)、单一民族教育、复合民族教育等一些基本概念,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下面我们将从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与现状来考察上述概念在实践中的运用。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国家这一社会组织形态在民族这一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了,由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形成的一种权力组织机构,教育便成为国家对内发展生产、划分社会阶层、实行民族歧视与压迫,对外进行国与国竞争的重要工具。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世界各国的国民教育,除单一民族国家外,绝大多数多民族国家的国民教育实质是主体民族教育,也就是说各多民族国家的国民教育是单一主体民族教育。他们为了掩饰这种民族歧视,则把这种教育称为国民教育,这与本世纪初西方流行的同化主义理论有直接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由于西方发达的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意识的觉醒,以美国黑人运动为主流的各国少数民族提出了国家实施以多元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主张,也就是说提出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实施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的国民教育的主张。这种主张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一股具有人类美好理想的思潮。
当前,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实施具有复合民族教育的国民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实质上是在国民教育的框架里,增加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其目的是解决当前和21世纪世界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面临的实际问题,即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成员要适应以主体民族文化为主的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少数民族争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平等权利,而且更是保存人类社会文化基因库,求得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如此的理念: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综上所述,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念可作如下的阐述:民族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民族教育在实践中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1.依照共同化的民族和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之分,民族教育则分为单一民族教育和复合民族教育两种主要形式。
2.依照多民族国家中人口的多少,单一民族教育又分为多数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13〕
3.依照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的划分,单一民族教育又分为支配民族教育与被支配民族教育。21世纪前的绝大多数多民族国家的国民教育实质上是占支配地位民族的教育。
4.在单一民族的国家,单一民族教育基本上等同于国民教育。
5.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是多民族国家理想的国民教育方式,是民族教育的更高级形态。其近期目标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其最终目标是发展即将经历国家阶段和全球阶段的“多元一体化教育”。
这一广义概念涵盖了历史与当代的一切民族的教育,无论是原始民族的教育、古代民族的教育,还是现代民族的教育;无论是单一民族教育,还是复合民族教育;无论是主体民族教育,还是少数民族教育,都在其中。
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提高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以求得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实施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上述关于民族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以往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民族教育概念的定义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如单一民族教育说,已无法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当今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的复杂情况。单一民族教育说只有在保留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争取少数民族权利与民族平等方面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民族教育等同于国民教育说,在当前仅指的是单一民族国家或历史上反殖民主义教育状况,而未能揭示民族教育的全部内涵。
《教育大辞典·民族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把民族教育都仅定义为少数民族教育。这种说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严重缺陷在于将民族教育的内涵人为地缩小了。从前面分析,我们了解到民族教育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作为工具书的辞书必须完整阐述这两种情况。如果仅限于狭义这一种概念涵义,那么显然是将多民族国家中多数民族的教育完全排除在民族教育之外。人口处于多数的民族与人口处于少数的民族都是民族,他们实施的教育都是民族教育。另外,《教育大辞典·民族卷》在阐释民族教育定义时认为“民族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特指除汉族以外,对其他55个民族实施的教育”。这种定义客观上不仅将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教育排除在民族教育的范畴之外,还把世界各国的各民族教育(包括少数民族教育)也排除在外。而且,反映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的教育也未被涵盖。
总之,对民族教育基本概念在理论上的阐述,不仅有利于对民族教育实践的指导,而且更是建立科学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必要前提。
注释:
〔1〕〔日〕《大百科事典》第14卷,平凡社,第583页。
〔2〕〔5〕李红杰:《民族教育学研究对象和体系浅议》,《北方民族》1992年第1期。
〔3〕耿金生:《论民族教育的概念和民族教育的特点》, 《民族教育研究》1991年第2期。
〔4 〕王锡宏:《少数民族教育概念新探》, 《民族教育研究》1994年增刊。
〔6〕孙若穷、滕星、王美逢:《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 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版。
〔7〕耿金生:《论民族教育的概念和民族教育的特点》, 《民族教育研究》1991年第2期。
〔8〕《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86页。
〔9 〕当代学术界认为斯大林的四个基本特征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10〕崔延虎:《文化濡化与民族教育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12〕参见滕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13〕西方国家少数民族不是绝对以人口划分,而往往含有政治上的弱者的含义,如前南非黑人人口占全国的绝对多数,但却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