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旧语文教材练习活动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旧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许多方面部有创新。总体来说,它们的课后练习题少而精,单元活动丰富多样,有序列化的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写字等项目,也有形式各异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性活动等。这些练习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砥砺思想,发挥主动精神,加强沟通,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本文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003年出版的三套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别简称为“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为分析比较的对象。
语文版课后设计“思考与练习”,“意在帮助大家和这些朋友(课文)加强沟通,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其设计既注意学生整体把握、自我感悟,也注意对词、句、段及写作特点的深入研讨,部分课文后还列有附文,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拓展阅读。单元末设有“综合性学习”等活动,“帮助大家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简明扼要,在明确情境的同时,注重活动方法、活动规则、活动要求的提出,以使学生不仅有表达的兴趣,而且还能按学习语言的规律开展语文活动。写字活动的设计也是它的一个特色,意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体会汉字的形式美,增强对汉字书写的兴趣和喜爱之情。表1、表2为2003年语文版(七上)课后练习项目统计表。
表1
表2
人教版把过去的练习改为“研讨与练习”,意在淡化训练,倡导研讨、探究的语文学习理念。“研讨与练习”一般包括整体感知课文、文笔精华研讨和开放性、拓展性练习,它主要是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通过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产生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题量比以前大大减少,一般讲读课文三四道题,自读课文两三道题,意在鼓励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教科书把综合性学习与写作、口语交际统筹考虑,每册配合阅读,设置了六个综合性学习专题。这些专题,强调学生参与活动,充分展示其个性和特长。表3、表4为2001年人教版(七上)课后练习项目统计表。
表3
表4
苏教版强调科学而严格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文,以达到语文素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在结构上,围绕“单元主题”,把听说读写、综合活动和专题等加以整合,“探究·练习”题穿针引线,从内部融合听说读写,外部则与社会生活、平行学科相沟通,单元末编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名著推荐与阅读等专题活动穿插在单元之间。“探究·练习”的编制不仅注重引导学生记忆、理解和分析课文的内容,还注重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阅读,自己探求问题的答案。写作、口语交际不是解析作文技法,不是大谈口语交际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和想像情境,让学生在这些特定情境中产生表达欲望,写出饱含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是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主题活动把听说读写综合在一起,讲求融实践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表5、表6为2003年苏教版(七上)课后练习项目统计表。
表5
表6
这三套教科书练习活动和199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的练习活动相比,除了在题量上大大减少,增设大量综合性专题活动外,在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上,在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诸方面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减少字词句段的训练,注重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领悟把握
字词句段的训练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语文教科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中,理解词语、组词、选词填空这类练习占了全书课后练习的15.8%,理解语句含义、造句占了17.5%,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占了8.5%,这几项几乎占了整个练习的一半。在三套新教科书中这类练习明显减少,有的甚至销声匿迹,例如,2001年人教版(七上)教科书中就没有划分段落类的练习,2003年语文版(七上,)教科书中这类练习也只出现3次,2003年苏教版(七上)教科书中仅出现1次。三套新教科书的练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领悟把握。例如,整体理解课文类练习在2003年语文版(七上)教科书中占了31.5%,在2001年人教版(七上)教科书中占了21%;朗读体会类的练习在2003年苏教版(七上)教科书中占了9.4%,在2001年入教版(七上)教科书中占了9.9%。
上世纪90年代的语文教科书以训练为中心,过分重视字词句段的训练,只注意了语言的形式,而忽视了语言内容的影响力和教育作用,因而无法突破语言表层,只关注观念的意义而割裂语言与人的情感和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学生课堂发言和作文中套话多的现象正是这种教育方式的一个反映,没有个性的语言就是没有思想的语言,就是没有生命的语言。汉语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反映着人的思想、态度和情感,语言的交流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过程,如果只注重语言的形式,就会使语言干瘪。注重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整体理解,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语言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就是把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内容统一起来,把人的思想与语言的表达联系起来。
二、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减少字词句训练,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以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机械的、烦琐的、孤立的训练,已经扭曲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积累重要字词句、经典诗歌和文章等做法的兴起,可以说是改革的一种转向。三套新教科书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摘抄搜集资料、背涌默写类的练习在2001年人教版(七上)教科书、2003年苏教版(七上)教科书、2003年语文版(七上)教科书中分别占了17.2%、15.7%、8.3%。
为了避免那种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孤立的语文学习方式,避免学生从一个苦海跳到另一个苦海,避免语文教育从一种无效走向另一种无效,这些练习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领会它们的运用;在引导学生诵读大量经典诗文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国内外文化、文学精华,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如:
例1 (2003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谈读书》)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例2 (2001年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鼠》)找找看,课文中哪些地方是运用拟人方法来说明小松鼠的。把这些语句摘出来,并讨论讨论这样的写法对准确形象地描写说明小松鼠有什么好处。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见解,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旧版语文教科书的很多练习活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时,总是预设判断,强迫学生按照成人或编者的解读来理解课文,如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集中于“批判封建教育对青少年的束缚”,对莫泊桑的《项链》的解读局限于“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学生只能按照给定的解读来理解课文,不能有其他的想法或理解。这些练习总先给出一个结论或暗示某种结论,学生练习的任务就是通过分析课文认同这个结论或者是按照这个结论来理解整篇课文。例如,《马说》一文的解读就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对待真正人才的方式上:
例3 (1994年人教版初中第四册《马说》)托物寓意,所托之物同所喻的对象必须在事理上很相似,才能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马说》写了千里马哪些遭遇?它暗示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常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以往语文教科书中也存在大量诸如“为什么第一句(原文)胜过第二句(修改过的句子)”“删去加点的词行吗?为什么不行?”之类的练习,这些练习让学生相信课文永远是对的,课本上的内容永远是不容怀疑的,每个段落、每个词都不可删、不可换。就在《怀疑与学问》一课也有类似的练习:
例4 (1994年人教版初中第四册《怀疑与学问》)四、课文开头两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
五、细读课文最后一段。本段共11句,标上句序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第(9)(10)(11)句“一切学问家”的“一切”和句中的四处“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成逗号?
4.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以往的语文教科书中也有很多要求学生选择惟一正确答案,准确解释某句话或某个词的题目:
例5 (1992年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背影》)联系上下文,揣摩下边句子的含义,选择正确的答案。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A)表现父亲意志坚强。
(B)表现父亲体贴、劝慰儿子。
(C)表现父亲的乐观精神。
(D)暗示已经找到生活出路。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A)因自己聪明而沾沾自喜。
(B)反语,悔恨自己太笨。
(C)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D)觉得自己聪明过头了。
上面这些练习都视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答案来分析理解课文或记忆含义。其实,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当代中国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受灌输教育的影响,我们至今还未能走出“整体性”的存在方式,学生缺乏独立性人格。随着现代生产制度和社会制度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种人格心理状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从混沌的整体状况中走出来,确立个人独立性和自主性,自主地进行判断或选择。实际上,当代文艺学、美学已为读者的多种读解和释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肯定了读者的能动性,确立了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中心地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情感联系、精神联系,学生设身处地的悉心体察和感同身受,由己及物的推想和会之于心的领悟,促使学生进行着“二度创造”。“二度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个性心理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审美眼光、趣味和期待视野各不相同,他的再创造也必然是多样化的、异彩纷呈的。总而言之,在阅读鉴赏过程中,一方面作品使学生更新了审美视界,丰富了人生体验;另一方面学生也因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而得以完成对作品意义的建构。(注:修倜.文学奥秘探胜.280-303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语文教科书练习活动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该反映学生与作品的这种审美关系,帮助学生建构起个性化的作品审美意义。
新版教科书的练习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阅读,积极与文本展开对话,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表1和表5中看,要求学生复述、评论类的练习占了相当的比重,在2003年苏教版(七上)教科书中这类练习占了18.8%,在2003年语文版(七上)教科书中这类练习占了14.8%。这类语文练习活动能够引导学生从狭窄的、单一的、封闭的思维禁锢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怀疑,勇于创造,对问题提出多种设想、多个方案、多种办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变化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6 (2002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例7 (2002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平时讨论问题,做练习,往往希望找到惟一正确的答案。课文中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联系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联系你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体会。
四、从单项要求到注重听说读写的融合,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练习活动方式就是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的基本存在方式,以往语文教科书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把接受学习规定为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学生各项语文能力训练之间是相互割裂的,很多练习活动只需学生从几个选项中做出选择和判断,或者死背教师或参考书给定的答案。学生在练习活动中缺乏怀疑批判的精神,缺乏交流合作的意识,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
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的存在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所以练习活动方式也应是多样的,“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认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的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能动地改造和创造的工具”。(注:[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高文译.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5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体验和感悟、反思和批判、合作和交流、探究和创新等都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
新编语文教科书的练习活动立足于改革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偏向,倡导进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发挥每项练习活动的多方面的育人功能,注意给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增强活动的选择性和弹性,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从练习活动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每套教材都有相当的交流讨论、课外阅读、解决问题等活动,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了。如,
例8 (2003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人生》)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想出几个形象的比喻,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请老师和同学评议。
例9 (2003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你打开一扇门》)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一段文字。把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用正楷钢笔字抄录在笔记本上,读给爸爸妈妈听。
综合性专题活动的设计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综合性专题活动一般由一系列任务项目组成,涉及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能够联系更多学科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例如,2003年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识诸子百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设计大体为:
例10 探究准备
……温习学过的有关课文,并和同学交流:
1.你所知道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故事(如老子骑青牛出关,孔子周游列国,庄子梦中化蝶,等等);
2.你所知道的“诸子百家”的名言;
3.你所了解的对“诸子百家”的评述;
……
阅读材料
诸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老子和孙子;
《老子》选读:第四十五章、第八十一章;
《孙子》选读:谋攻篇(节选);
……
推荐网址
1.http://wenxue.lycos.com.cn/gd/100
2.http://grzy.ayinfo.ha.cn/hxj/zzbj.htm
探究建议
1.温习以前学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的文章。
2.搜集“诸子百家”中某一学派代表人物的生平故事,或出自其著作的一两则寓言,准备讲给大家听。
3.搜集“诸子百家”中某一学派代表人物对某一问题的精彩论述,准备向同学介绍。
……
9.讨论题推荐:
(1)从成语看“诸子百家”对后世语言的影响;
(2)“诸子”寓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孟子》对后世文章的影响举隅;
……
探究展示建议
1.讲与“诸子百家”有关的故事、寓言;
2.背诵“诸子百家”著作的片段并解释;
3.专题发言;
……
这个综合性专题活动有机融合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除帮助学生温习和梳理有关的知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外,还引导他们开展搜集资料、询问、讨论、辩论、背诵、探究、演讲、专题发言、评议等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也可能把语文学习与哲学、文学、环境保护、商业竞争、社会变革、法制、先秦文化和思想等联系起来,进行更为广泛的学习和研究。
标签:苏教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