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_思想品德论文

论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_思想品德论文

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思想品德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9-0061-07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以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科学。其中,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出发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逐步走向发展完善的重要理论基础。深入研究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素、形成过程、形成特点,并提炼总结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素

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社会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准则的指导下,人们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思想品德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作为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思想品德的构成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认为,思想品德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心理系统、思想系统和行为系统,各子系统中又包含了不同的思想品德要素。心理系统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基础。在心理系统中,包括了品德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要素,主要在个体的心理变化和品德内化过程中起作用;思想系统是思想品德结构的核心,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思想品德认知深化之后,要依靠思想系统来统帅,稳固并维持品德行为;行为系统是思想品德结构的关键,包括品德行为与品德习惯。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否,形成效果如何,关键就是看他能否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参与或主动实施品德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1.心理系统。

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先导,无论何种思想品德都是在心理系统的作用下萌发起来的。心理系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个体产生品德需要后,引发了个体心理系统的运作,心理系统为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引发个体发展自身思想品德的动机,并促使思想品德行为的产生。

心理系统中包括品德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它们既是心理系统的主要内容,也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基本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品德认知和品德情感两者是个体形成品德的“原子”要素,作用更为关键。品德认知是心理系统中的基础部分,是个体对品德规范以及与其相关的道德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一般情况下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前提。品德情感是个体自有的或逐渐生发的对品德对象或事件的情感体验,品德情感受到品德认知的影响,品德认知程度的高低影响着品德情感的强弱与方向。同时品德情感一定程度上能激发个体品德意志和品德信念的形成,促进品德行为的发生。品德情感具有直接性、强烈性和普遍性的特点,通过品德情感的感染作用,个体能直接而强烈地接收到外界对个体的反应。“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心理学家诺尔曼·丹森曾说过:“没有情感,人的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情感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自我感和情感加入他们自己的社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1](P14)可见品德情感作为一种普遍而直接的品德要素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品德意志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助推器。黑格尔曾说:“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个世界成为应如此。”[2](P420)可以说,没有意志的参与,品德认知就无法转化为品德行为;没有坚定的品德意志,就难以形成稳固的品德习惯。品德信念是“人们对某种理想状态、品德原则和社会规范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3](P44)在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中,品德信念居于上层的地位,是人们的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和品德意志相互作用后经过一定行为实践和反馈才能形成的一种品德要素,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品德信念与品德意志往往相伴相生,但品德信念的形成比品德意志更难。在思想品德的心理系统中,各品德要素都有其独特作用,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相互发生碰撞。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离不开心理系统中各个品德要素彼此协作、相互作用的综合运动。

2.思想系统。

思想系统是指个体在经过品德认知、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逐渐认同或确立了对世界、人生、政治和社会等的根本看法,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系统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思想品德的核心。思想系统的核心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系统是心理要素深化的必经之路,它决定着心理系统各要素的发展方向和深化程度;其二,思想系统是行为稳定实施的支配中枢,在思想系统的支配下,个体行为才能减少随机性,保持长期的稳定性,不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因此,思想系统在思想品德的结构中处于中间联结的地位,又具有将零散认知转化为稳定观念的作用,从而使思想品德稳定化和抽象化,更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思想系统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品德形成的方向与深度,具有稳固性、长期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当思想系统得以形成和完善之时,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就会较为稳定;但同时也因为思想系统的稳固性与复杂性,一旦个体形成片面甚至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就难以矫正。因此,在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思想系统的形成与完善,努力促进个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坚持思想观念的科学性,才能使思想品德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3.行为系统。

行为系统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关键。无论是品德认知、情感、意志与信念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人们还没有实施品德行为之前,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思想品德,而且当个体实施品德行为之后,通过接收外界反馈,能进一步加深品德认知的内化。因此,行为系统作为思想品德结构的关键,决定了思想品德形成效果的呈现。

品德行为是个体有目的、有意识、自愿的具体活动,是在一定思想观念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带有一定品德判断的社会行为。其显著特点是:“它是主体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选择目的表现了主体的特有的意志,是一种意志的凝结。”[4]思想品德行为经过进一步强化与巩固,会形成一种稳定特征和倾向,形成一种自觉的、自发的行为,即品德习惯。思想品德只有在重复的行为中不断巩固和强化,才能最终形成品德习惯,转化成人们的内在需要。只有在这时思想品德才是稳固的、成熟的。黑格尔指出:“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5](P170)

品德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既受到心理系统和思想系统的影响,又反作用于这两个内部系统。当人们实施品德行为后,所获得的心理体验与外界反馈会进一步促进品德在个体内部的再次内化。心理系统、思想系统与行为系统都是思想品德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完善的思想品德体系必须是心理、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二、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品德规范要求通过一系列个体内部与社会外部的交互作用逐渐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并在社会实践中自发自觉地实施品德行为的过程。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思想品德规范内容的内化阶段、思想品德矛盾斗争的冲突阶段以及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

1.思想品德规范内容的内化阶段。

所谓思想品德规范内容的内化阶段,就是个体通过外界教育和自我学习,掌握社会道德规范的知识和要求,进而在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认知和认同的过程。

法国学者涂尔干最早提出“内化”概念,他认为:“内化是外部物质动作向内部精神(即心理)动作转化的过程。内化是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观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道德是一个命令的体系,而个人良心只不过是这些集体命令内化的结果,内化的基本过程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6](P319)就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内化阶段而言,个体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接受程度以及其心理认同程度能极大影响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影响与教育的程度。个体思想品德规范的内化阶段是形成自身思想品德的基础,内化的程度不同,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后续状态就不同。品德的内化必须依赖个体的主动自觉性,取决于个体对一定道德规范体系的接受与认同的程度,因而个体的品德需要和品德接受能力对思想品德内化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个体对思想品德的需要是品德内化的前提。一种品德规范能否被个体所接受,并逐渐地内化为内心的品德信念和外化为品德行为,与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体需要是有密切联系的。没有对思想品德需要的前提,真正的品德内化就无法产生。其次,个体的品德接受能力是品德内化的基础,包括个体的品德认知能力和情感、意志的控制能力等。品德认知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内化品德规范的程度与成败,没有品德认知的指引作用,内化过程将会是盲目的。品德情感是品德内化的心理动力,它既可激发其个体的品德热情与信念,也可调动起个体的品德行为积极性;品德意志是品德内化得以维系的源泉,没有品德意志的作用,品德内化难以为继,就不能形成稳定而坚固的思想品德。

2.思想品德矛盾冲突的斗争阶段。

所谓思想品德矛盾的斗争阶段,就是当个体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善恶观念冲突时,内心矛盾斗争的阶段。矛盾斗争阶段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变动最大、差异性最强的阶段,也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阶段。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在思想品德形成这一运动中,个体原有的思想判断与选择是其自身思想水平和社会经历综合反映的结果,它与个体所新形成的思想品德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推动着个体思想品德不断向前发展。新形成的思想品德与个体原有的思想判断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矛盾双方既存在对立的一面,又存在统一的一面。当新旧思想品德相互融合相互适应时,便形成了另一种更新的思想品德结构。当两者无法融合时,便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新思想取代旧思想,彻底摒弃旧有观念,建立全新的思想品德体系;要么旧思想战胜新思想,维持原有的思想观念和品德判断,新的思想品德无法进驻个体心灵,内化过程出现断裂甚至失败。而新旧思想斗争的过程,就是思想品德矛盾的斗争阶段。如果新的思想品德无法内化为个体稳固的品德观念,那就会导致个体在思想品德行为上出现迟疑、犹豫、倒退的现象,不利于个体进入思想品德形成的最后养成阶段。在矛盾斗争的冲突阶段,个体需要学会道德判断,学会道德选择,为进入下一阶段做好准备;教育者也需要进行品德教育,积极帮助个体疏导思想品德矛盾,使个体顺利进入思想品德形成的下一阶段。

3.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

所谓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就是个体积极参与社会的思想品德实践,做出由内而外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思想品德行为并逐渐养成品德行为习惯的阶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最明显的阶段,也是检验思想品德形成效果的阶段。如果个体已经经过了品德认知的内化,也经过了矛盾斗争的阶段,却在品德行为中违反了品德规范,就不能说个体已经形成了这种品德。若个体实施了个别品德行为,却没有持之以恒地、自觉自愿地、无附加条件地坚持,则说明品德习惯没有养成。因此,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是一个既易于检验又难于判定的阶段。一方面行为的实施与否很容易判断,另一方面,行为的实施也不能完全说明思想品德的最终形成。只有当个体形成品德习惯,并将品德规范完全内化为自我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时,才能说思想品德已经形成。

思想品德形成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个体进行品德行为实践时,要么就是巩固了思想品德观念,进一步加深思想品德影响,要么就是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想品德需要,和原有的思想品德又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需要不断内化、适应,不断在品德实践中养成适应社会的品德习惯。

三、思想品德的形成特点

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思想品德是一项重要的个人素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与个体思维发展过程、生理发育过程都有很大区别。思想品德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稳定而多变量、循序而分阶段、统一而有差异等显著特点。

1.稳定而多变量。

思想品德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是由思想品德形成的生理条件与社会基础决定的。首先,只要是生理、心理发展正常的社会人,都会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而且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地发挥作用,不因一时的外在环境、内部矛盾或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剧变。其次,个体所形成的品德一般都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规范要求,在社会大环境中能稳定发挥作用。

思想品德形成具有众多变量。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又是在个体内部心理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的。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形成会受到个体内部心理思想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影响。一方面,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中形成的,受到学校、家庭、单位、社区乃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多变,社会因素对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除了生理因素(包括智力、身体素质等因素)外,个体的性格、心理特质也会对思想品德形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品德意志的强弱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品德行为的实施与否。虽然每个个体都会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但由于众多影响因素而导致每个个体所形成的思想品德都不尽相同。因此,思想品德形成既是稳定的,也存在众多变量。

2.循序而分阶段。

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循序性。首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一般是按照心理系统的介入、思想系统的深化、再到行为系统的实施这一程序,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变到稳定而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发展次序与规律。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有逆序式或跳跃式发展。但总体而言,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一般都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其次,品德思维发展也是有一定发展顺序的,从感知品德情境到能够对品德行为作出反思和再认识,中间还需要经历几个阶段。美国研究品德认知发展的学者将品德思维发展顺序分为六个方面,即“道德觉识、道德价值的认知、共同道德观点的认取、道德推理、道德决定和道德的自知。”[7]从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思想品德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形成理性思维的循序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具有阶段性。思想品德的形成可以分为若干个连续但又不同的发展阶段。思想品德形成的阶段性向来是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较为著名的理论包括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水平理论和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这两种理论分别从两个方面阐释了思想品德形成所具有的阶段性。一方面是指思想品德形成需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阶段,不得超越阶段而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一旦个体到达某一认知阶段却没有相应地发展思想品德,就会影响下一阶段的身心发展。而且在下一阶段也很难重新发展上一阶段应形成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形成的这种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按照个体的每一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适应其身心发展和品德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能力,从基本品德认知开始,逐步提高品德层次,以形成完善全面的思想品德体系。

3.统一而有差异。

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统一性。尽管各要素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矛盾,但在思想品德的表现形态上总是给人以整体的感觉和印象。这是因为一方面,心理、思想和行为系统相互联结,密不可分,只有同时完成三个系统的协同工作才能形成思想品德;另一方面,各品德要素在运作的时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地进行相互转化,而且往往品德要素不会单独发挥作用,都是通过相互配合来发挥作用。所以,思想品德是多因素统一协同下才形成的,具有统一性。

思想品德在一般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所发展,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但由于每个个体自身身心素质、受教育的水平与所面对的社会环境都各有差异,因此,往往在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容、程度和途径上都会有所不同。思想品德各构成要素在发展水平上会呈现出共时态上的不平衡性和历时态上的差异性。在同一时期,品德要素的形成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例如,品德认知已经形成,但品德行为习惯还未养成;思想认识已经达到一定深度,但却缺乏品德信念的支撑。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并不是一个确定可划归的特定年龄层段,而是贯穿于人的发展成熟的全过程,从开始萌芽到最终形成的过程每个人均有其差异性。在不同的形成时期、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各个要素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方向都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体现在每个个体身上就使得“一千个人就能形成一千种不同的思想品德体系”,这构成了个体思想品德的复杂矛盾,使个体的思想品德呈现出丰富的形态,使得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尽相同。因此,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差异性。

四、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

所谓规律就是指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与该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有许多规律在发生作用。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有动力的推动,动力的内容和产生过程就存在着思想品德形成的矛盾协调律;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反复过程,存在思想品德形成的渐进反复律;每个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的目标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不同的思想品德目标时都要遵守一个规律,要使品德目标与社会规范道德相适应,这就是思想品德形成的社会适应律。

1.思想品德形成的矛盾协调律。

个体内部各思想品德要素的矛盾及其协调运动以及外界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斗争构成了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动力。个体在矛盾斗争阶段通过自我教育与外界影响,使得各矛盾因素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稳定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形成的矛盾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二是个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个体内部各思想品德要素并不是均衡发展的。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与社会交往的随机性会导致某些要素出现延迟发展或发展不全面的情况,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协调,思想品德形成的环节就会出现断裂,甚至不能形成完善而稳定的思想品德。在心理上会有认知偏差、情感失衡、信念迷茫、意志不坚定等心理要素矛盾;在思想上会有思想斗争和思想深化程度不足等矛盾;在行为上则会出现知行不一、良好行为习惯与不良的行为习惯之间的矛盾等等。每一种品德要素的矛盾都需要其他方面的品德要素协调处理才能解决。

个体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形成品德,而是时时刻刻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外部矛盾对个体思想品德形成也具有较大影响。在家庭中,个体独立意识和代际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矛盾;在学校里,个体自我追求和学校价值引导之间存在矛盾;在网络世界里,个人现实角色与网络虚拟角色之间存在矛盾;在现实社会中,自我个性需求与社会规范约束之间存在矛盾。

在个体调节与外界教育的影响下,思想品德矛盾逐步得到协调。正是由于矛盾协调的推动,个体逐渐形成稳定的思想品德体系。矛盾协调的总体方向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矛盾协调的总方向由冲突向和谐发展。内部矛盾冲突通过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和品德行为之间相互协调作用,形成较为稳定的内部状态;外部矛盾冲突则通过个体与外界的不断沟通学习与适应调节,逐步实现矛盾的弱化与化解。第二,矛盾协调的模式由模仿向独立发展。从模仿权威和榜样的言行举止逐渐发展到形成具有自我独立性的矛盾协调模式。第三,矛盾协调的方法由他律向自律发展。青少年与儿童相比,更倾向于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等方法来处理思想品德矛盾,成年阶段自律程度就更加提高。第四,矛盾协调的范围由个人向社会发展。随着个体不断成长,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愈加频繁,矛盾协调的范围也就愈加广阔。

2.思想品德形成的渐进反复律。

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渐进性与反复性并存。随着个体思维水平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品德结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不完善到完善的渐进过程。个体实施品德行为的动机也是渐进发展的,品德行为动机的不同层次,体现着个体渐进的精神境界和品德水平。但由于思想品德形成是渐进的,形成周期较长,更容易出现反复和倒退的现象。在个体的儿童阶段、青年阶段抑或是成年阶段,都存在反复变化的可能,但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反复性更加明显,原因在于一方面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具有可塑性强但缺乏稳定性、开拓性强但易有叛逆性、独立性强但受环境影响、认知性强但知行不一致等矛盾特点;另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与社会接触机会增加,对社会充满好奇的阶段,道德观念影响因素呈现社会化和多元化的变化趋势。

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反复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品德动机不正。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品德动机是品德行为的前提,一旦动机不正,就会影响行为的实施效果,使个体品德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影响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正常过程。第二,内化目标出现误差。如果说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和动机是思想品德形成活动的起点,那么思想品德形成目标就是它的终点。虽然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总体目标是形成适合当时社会规范、符合个体需要的思想品德,但在具体细节上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它具有阶段性、反复性和多元化等特征。而当具体内化目标出现误差时,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就会出现反复和曲折。第三,外化行为发生偏离。在实际生活中,即便个体品德动机和目标均十分正确,仍有可能出现偏离的外化行为,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出现反复和曲折。当个体做出失当行为后,若没有得到外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没有进行深刻反思和反省,就容易将失当行为习惯化,良好品德行为不能有效形成。

事物在曲折中前进,思想品德也在渐进反复中形成稳固的品德习惯,实现思想品德素养的螺旋式上升。当个体在认知与行为之间出现犹豫和迟疑时,需要对自身的思想认识作出判断,这是个体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内化的思想品德对该行为做出认识与评价的过程,此时外界再给予个体恰当的品德教育,帮助个体进行自觉的道德判断;当个体的品德行为与其直接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体会在内心产生斗争与矛盾,个体在反思中加深对品德行为的认识,坚定自己的品德选择;当个体做出品德失当行为时,一方面,外界会对他的行为采取惩罚和谴责手段,另一方面,个体内心会产生一定的负罪感和不安全感,来自个体内部和社会外部两个方向的压力往往能促进个体进行反省,促使个体在下一次做出符合品德规范的品德行为。因此,个体能够在品德实践的渐进反复中逐步建立起对品德规范的自觉意识,并最终形成稳固的品德习惯。

3.思想品德形成的社会适应律。

个体思想品德良性形成的目标应当包括内部自洽与外部相融两个方面。内部自洽是指个体经过矛盾的思想斗争阶段,建立起对思想品德发自内心的积极的认同感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外部相融则是指个体对外部环境的积极适应,个体的品德认知与行为具有高度一致性,并将自身品德观念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体思想品德对外部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外显目标。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受社会规范制约,并与社会规范保持动态平衡,个体在内化与外化的多级转化中形成动态平衡的思想品德体系。

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与个体社会化过程基本一致。第一,角色社会化渗透着思想品德的形成。人作为道德实体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每一社会成员在现实世界中都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每一社会成员都需要学习特定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行为模式与品德标准。第二,文化社会化包含着思想品德的传递。社会文化的传承包括了社会价值观的传承与道德规范的传递。个体社会化对道德品质的传承,是延续人类社会文化的需要,也是人类建构自身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第三,道德社会化离不开个体思想品德的完善。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离不开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展现,社会道德的维护与巩固也需要依靠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

随着社会关系和物质基础的变化,社会规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的思想品德也需要发生相应的调整。个体思想品德的内化和外化都需要与社会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个体初次实施品德行为后,此时外界对该品德行为会作出反应,外界反应进一步刺激个体产生更深层次的品德体验,当外界对良好品德行为持续给予鼓励,个体内心所感受的品德情感更加稳固、品德信念愈加坚定,促使个体形成稳定的品德素养,真正内化为自身思想品德观的一部分。在新的社会道德规范的作用下,又会引发新的一轮内外化多级转化的过程,使个体的思想品德不断完善。只有认识到“我是谁”,才能产生“我应该怎么做”的品德规范需要,个体才能依据社会规范的要求和自我认同体验来做出相应的品德行为。个体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达到了统一。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还促进了自我适应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

综上所述,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主观内部因素与客观外部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更是个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认识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素,分析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研究思想品德的形成特点,总结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真正把握规律性,体现针对性,更具科学性。

标签:;  ;  ;  ;  ;  

论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