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论文_沈淇滨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论文_沈淇滨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凤凰小学,636454)

摘要: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发展的重要文化脉络,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形成的文化根基所在,而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传统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缺乏一定的古文常识,为改变这一现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就需将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渊博深渊,意义非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与气质,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措施

1、教师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教师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发挥而形成,是为未来发展培养人才的施教主体,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已经呈全国普及的发展形式进行,这使得教育界的传统专利特点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教师在人们的理解中也出现了不一样的认识。在新环境、新变化中教师应该重新制定职业地位与界限,正确确立职业、立场与地位,不断提高自我职业素养,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职责,满足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与厚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清楚地自己不仅是一个爱与知识的教育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发扬者,自身要提高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学习精神,只有壮大自己的传统文化理解与掌握能力,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教育献于职业中,才能在教学期间更好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提高自我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空间[2]。

2、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语文教材中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往往存在教学误区,只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总体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浅薄。“以人为本”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都是“以人为本”的典范,《论语》《孟子》中所体现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至今读来仍受益匪浅。作为传统文化发扬的主体,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而如何才能正确的理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常规的表现形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丰富课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古诗文都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认为古诗文晦涩难懂,远离生活实际,不愿深入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错失古诗文中的众多传统文化精华,导致学生自身的文化气质得不到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利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十分钟,设计“我读一本古典名著”活动,每次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解自己读过的一本古典名著,并不要求学生对所读名著有多么深入的见解,也不强制要求必须通读整部书籍,大家可以就书中的某一情节、某段印象深刻的对话、某句喜欢的诗句讲出来与大家分享,以此从学生的视角来吸引同龄人的其他同学也去读这部古典名著、爱上古典文化。另外,也可以利用当地风俗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是我国人民过春节的传统之一,在教学中涉及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寒假作业,如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子,让查清楚由来,写成一篇寒假日记上交检查。有兴趣的学生自然会自己查询更多的关于过年的习俗,春季开学时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讲述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这不仅可以传播传统文化,又能让学生熟悉身边的生活,培养学生们对生活的观察力,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增设阅读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阅读氛围,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3-4]。

3、注重引导,让学生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教育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传承下去,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授学从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让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下去,流传下去,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要将传统文化最美的方面展示给学生,优美的国画、精湛的书法、美丽的诗词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好的东西总是会对学生产生吸引,有了吸引才能促使他们去学习。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注意保持为师者的形象;在课外,奇偶暗示应当去指导他们阅读中国的古典名著,让他们寻找传统节日的起源,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寻找中华传统文化的美,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只有找到了享受到了其中蕴涵的美,才能让学生将这种美继承、流传下来[1]。

4、拓展学习途径

教师应开展多样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扩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孝顺父母的班级主题活动,联系《论语》中关于孝道的知识,让同学们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的点点滴滴,让学生们体会父母的不易,特别是在叛逆的青春期,要多听父母的话,别老惹父母生气,这些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孝道的理解,能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的时代,教师们不应该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多接触互联网,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许多平时大家没见过的传统文化,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扩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多方面地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从而在文化熏陶中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

5、结语

综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明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其文化品格与气质,同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世壁.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中的体现——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思想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7(1).

[2]焦扬富.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

[3]李斌.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教师,2016,(16):68.

[4]蒋东玲.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中外交流,2017,(27):284.

论文作者:沈淇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论文_沈淇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