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问题与对策_农业论文

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问题与对策_农业论文

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市场论文,对策论文,走向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迎接农业的新挑战

从时间上来说,2000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时刻,它是一个新的千年、新的百年、新的十年的开端。在未来农业发展中,最要紧的是要预见它的发展新趋势。世纪之交的福建农业,面临着国际经济一体化、高新技术化、农业信息化三大趋势的挑战。农业走向国际市场,贸易主体仍然是粮食。粮食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生活消费品,这个规则始终不会改变。粮食消费是一种永恒消费。2000年,世界粮食实际出口能力将达到2.7亿吨,2005年将达到3亿吨,2010年将达到3.3亿吨。因此,世界农业贸易趋向是:发达国家大量生产吃饱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发展中国家大量生产吃好产品向发达国家输出,目的都是多创外汇,武装自己,发展农业。但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也在大量生产吃好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大批量的洋米、洋面、洋果、洋菜、洋茶、洋酒、洋烟打入我国各地市场。199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比上年增加38.3%,而进口农产品总额却比上年增加82.9%。由此可见,我们再不迎接农业新挑战,就会失去市场。

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更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再取决于简单的资源消耗和劳务投放,而将是越来越依赖高新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的应用。因此,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来带动农业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我国农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最近,经济专家提出一个新的战略观点,我国面临着三个“三角关系”。一是中、日、美;二是中国大陆、“四小龙”、东盟国家;三是大陆、台湾、香港。尤其是第三个三角之间的经贸联系,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中国要统一,已是人心所向,炎黄子孙都在为此而努力。依靠“小三角”,争取“中三角”,周旋于“大三角”之间,并借用这些地方作为一个跳板来发展农业,很可能使我们的农业成为在国际市场最有竞争能力的产业之一。一位领导同志曾经对“小三角”作过这样一个设想:工业上前店后厂,农业上内产外销。具体来说,福建等周边省市大抓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把高优名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去营销,是大有作为的。为此,我们的农业发展,既要立足于国内,又必须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加快农业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坚定不移地朝着集约、持续、高效现代农业的目标迈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工业发展要向农业发展倾斜,目的是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建立一个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获取合理利润为目标,以多要素为内容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生产经营体系,力争外向型农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为什么处于不利地位

我们东部沿海地区农业走向国际市场,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有优势,也有机遇,但为什么我们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不能占据有利地位呢?正如人们所说的:“它存在着六个不适应”。一是观念不适应。有些人认为:福建农村条件差,与外商、港商、台商打交道,弊多利少。思想不解放,对扩大对外开放心存疑虑。二是管理不适应。既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关卡等现象,也出现“重审批、轻服务”、“重引进、轻管理”等问题。三是投入不适应。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投入较少,银行贷款不易,社会闲散资金少,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另一方面,利用外资比重偏小,总体和单项规模都不大。四是加工不适应。福建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加工业比较落后,深精加工能力差,外商投资的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也较少,造成了许多农产品资源由于缺乏加工技术而无法出口,严重制约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五是档次不适应。由于加工技术落后,福建农产品出口尚处在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老产品多、更新换代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落后状态。六是政策不适应。世界上不少国家对外向型农业都采取保护和补贴的优惠政策,而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一套比较完善而又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体系。不仅政策上倾斜不够,而且存在着不合理的收购价格政策,还受着外贸出口体制的制约。

从农业部门来说,由于本身的局限,在对外开放上,举步艰难。首先,农业是受制于自然条件的特殊产业,因而被认为高风险、低效益的弱质产业,这就使得外贸一般不愿轻易地投入农业领域。其次,农业是一个最古老、最典型的传统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习惯势力又保留得较多,这就很难适应对外开放。再就是目前分散的、细小的农户家庭经营,对农业开放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单个小农户很难找到利用外资的机会,外商也不可能去寻找小农户作为投资合作的伙伴。应看到,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一着,是农业产业走向高级化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们要努力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积极开拓农业利用外资渠道,以便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业发展的立足点是自力更生,但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向农业国际化方面发展。农业要向二、三产业学习,敢于冲出国门,敢于借助外力,不断走向国际市场。

三、面向国际市场创名牌

大量事实说明,谁拥有名牌农产品,谁就能占据国际市场。泰国香米为什么那么好销?说到底是一个质量问题。为什么进口水果那么整齐划一,外观那么招人喜欢?你看那些水果摊上在红灯下摆的泰国芒果、香蕉,美国的新奇士橙、加州菩提,着实诱人。高档名牌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不仅价格迅猛上涨,而且大有奇货可居的态势。我国一般化农产品,不仅难于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而且连国内消费者也不欢迎。过去“闽江桔子红”,如今变成了“闽江桔子愁”。号称优质的“古田油柰”,连续几年丰产不丰收,出现了道是有“柰”却无“奈”的反常现象。茶在世界上,已有几百个加工品种供消费者选择;可是,我们的茶叶还是一百多年来“一贯制”的老样式传统产品。这种一般化的低质茶叶,内外市场,无人问津,年年生产,岁岁积压,茶农减产减收。

我国农产品供给基本告别“全面短缺”时代,排队抢购现象已经消除,农业发展步入“高产、优质、高效”阶段,并已进入质量竞争和名牌竞争的新时期。因此,发展外向型农业,要选择重点发展战略,在重点发展中,要突出“名牌战略”效应。名牌是高科技、高档次、高质量的结合。农产品创名牌,就要有一套高标准的开发模式,高超的经营策略,科学的管理办法,先进的技术设备,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及前景广阔的消费市场。农产品只有创名牌,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实施名牌战略,既是实现农业两个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业两个转变的有力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农业基地、农业企业,还是专业大户和联合体,其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技术水平是否领先,最终要看它的农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因此,要以名牌农产品和优势农业企业为龙头,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要以名牌农产品和优势农业企业为生长点,带动农业企业的改制,生产基地的改造,加工技术的提高,尽快形成一批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和主导产业集团。

农产品创名牌,需要比较好的农业基础与农业技术实力。在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已经登上一个新层次的基础上,只要体制、政策好和我们操作得当,各地就会有一批名牌农产品脱颖而出。名牌农产品要通过专家按标准进行评定,这是必要的;但它决不是炒出来的。农产品创名牌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而必须在质量、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下真功夫。现在有不少地方热衷于“评”名牌;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真正的名牌农产品是“评”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是千千万万消费者的自愿购买行为“选”出来的。名牌农产品也不是“终身制”。过去,福建也有不少名牌农产品,并列入历代进京贡品;而如今,这些产品大有泯没的趋势。一个名牌农产品由不出名到出名,关键在于持续保持和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名牌农产品要做到一代创,代代保。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名牌,发展名牌。农产品创名牌,不一定是技术最先进的,质量最高档的,也不等于高价格和高利润。技术先进、质量高档、价格较贵的农产品可以是名牌,但质量稳定、货真价实的中档农产品同样也可以是名牌。名牌农产品索取高价在一定时期内也许是可行的,它能为农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高价格、高利润会抑制消费需求。农产品创名牌要围绕经济效益、最大市场份额和长期发展能力制定战略,讲求实效。

四、加快实施产业高级化

过去,我们搞的小打小闹小升级的农业,已经不适应国际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就要加速农业大升级,建立新的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向高级化产业发展。应当承认,我们农业的产业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他们的农机具、农产品加工、储藏设备已经高度自动化、电子化;电子计算机和人造卫星观测功能已在农业领域应用;生物、化学、遗传和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也在广泛运用;特别是农业在生产组织上采用了现代科学管理办法,促使农业能够以最少的耗费求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国内与国外情况有些不同,尽管我们把农业说得多么重要,但却没有把它真正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目前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人+地”的发展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农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在水利、交通、通讯、科技、整治山海田以及各项农用工业和服务设施方面进行大量的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创汇水平。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而“吃”的结构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当今世界膳食结构,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欧美式的“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膳食结构;二是日本式,动植物食品各占一半;三是中国,是一个以植物食品为主,动物食品为辅的膳食结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习惯已从“三高”膳食结构向低脂肪、纤维性、保健性方面转变。也可以这样说,在“吃”的问题上,他们开始向中国学习。我国“吃”的文化,自古就很丰富,“红楼梦”中的家宴种种,今人已当一门学问在研究。从吃饱到吃好,人类的食物在发展变化中,先后出现了五代食品:第一代是白色食品,如米、麦、玉米、甘薯及其加工制品,营养特点是淀粉、糖类为主;第二代是红色食品,如猪、牛、羊、兔、鸡、鸭肉类及其加工制品,营养特点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第三代是蓝色食品,主要是海产品,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是丰富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第四代是绿色食品,以瓜、果、菜及其加工制品为主,营养特点是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第五代是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发菜、乌鸡、紫菜、海参、海带、乌鱼、黑枣、黑木耳、龟鳖等等,营养成分比较丰富。“五代食品”也叫做“五彩农业”。它的发展,标志着新型食品悄然兴起。诸如抗衰老食品、仿生模拟食品、美容食品,汤罐食品、方便食品、智力食品、新潮食品、礼貌食品等,它象征着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现代食品已向多样化、优质化、名牌化、新潮化发展。因此,我们要用现代食物观念指导农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据生物学家估计,现在地球上约有8万种植物可供人类食用,而目前利用的仅3000多种。鱼类约有205万种之多,而目前人类利用的只有500种。可见,我们注重利用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的高效益开发,农业的前景将是广阔、美妙的。可是,我们搞农业的同志却很少研究吃的选择,许多可食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当干部的、搞技术的不树立新观念,不学点新知识、新技术,总凭一本“老黄历”,就不能很好地指导新时期的新农业。

农业走向国际市场,要抓的工作很多,但其主要方面应当放在抓攻关、抓园区、抓集团上。攻关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优良种苗,建立多样化、名牌化和新潮化的品种结构。对稀珍产品,应组织力量,搞好科研,加速繁殖推广,尽快形成规模生产。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一条捷径,应把重点放在消化、吸收和推广上,培育出高、细、精品种,生产更多的产品挤占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以拳头产品为骨干,进行系列配套攻关。大有创汇前途的产品,要对影响其出口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技术研究,力争创出富有自己特色的名牌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要积极开辟新的出口创汇产品,以加工业为重点,加强技术装备,大搞深度开发加工,形成多元化产品出口结构,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而又适应我们实际需要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加工体系。要进一步下放权力,切实办好农业科技开发园区,选择适合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若干产业作为实现高新农业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突破口。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搞联合开发经营,可以在出口产品集中的基地产区,形成水果、蔬菜、饮料、花卉、畜牧、水产品、食用菌等若干专业生产经营集团,把以农户为主体的开发项目纳入规模经营轨道。抓集团的好处是,既能抓住硬件,也能抓住软件。及时收集国际国内农业信息,根据市场需要,指导外向型农业建设,有利于合理开发资源,统一进行基本建设,推广先进技术,加强社会化服务,搞好现代化加工,形成拳头产品,提高商品率和产出经济效益,使外向型农业真正进入高档次、高水平。

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外向型农业是一个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生产经营体系。应明确,农产品出口是我们创汇的重要来源。18年来,福建在农业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农业上,坚持“三个结合”,即开放与开发相结合,引进与创汇相结合,对外交流与对台合作相结合。在具体操作上,采用四种方式:一是政府推动型;二是民间联动型;三是外资驱动型;四是外贸带动型。现在看来,民间联动,十分重要;若是没有民间联动,自然也不会有外资驱动。实践证明:上述四种方式并不是各自孤立进行的,而是交叉使用、相辅相成的。由于结合上的灵活性,方式上的多样化,福建发展外向型农业就收到了五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引进了一批外资,又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一批优良品种、高新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批产品加工的“三资”企业;二是建设了一批优质产品和鲜活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形成了特区农业、开放区农业、创汇农业试验区、畜禽良种试验区、高新农业科技开发园区、闽台农业合作区、农业隔离区、农业大观园、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29个开放岛屿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新局面;三是增强创汇能力。1995年,福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38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38%。产品远销50个国家和地区。四是拓展了农业对外合作交流。18年来,福建仅农业部门就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农牧业科技交流和经贸往来,并且派出了一大批有关人员出国考察、培训、技术交流和援外。五是培养造就了一支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经济、外贸、法律等农业外经干部队伍。

实践证明:开发国际国内市场,是农业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世纪之交不应再以主要出口农业初级产品来创汇,而要大搞系列制成品出口,目标是打入国际农产品零售市场。漳州水仙花在国外现刻现卖,价格高出十几倍。贴着太阳、绿叶、蓓蕾等图案标志的“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在国际市场上身价陡增,它已成为当代食品中的“贵族”。商场如同战场。国内市场是外向型农业大后方,有了现代化的大后方,才能去占领国际市场大前方。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决不能把出口创汇希望寄托在传统农业上,而要采取战略性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加速实现农业两个转变。怎么推进,怎样转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造。“八五”期间,福建一些地方采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农业”这种模式,它不仅有效地改造传统农业,而且给农业发展带来蓬勃生机和广阔前景。漳州市在建设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过程中,一方面大力发展高优农业,一方面利用丰富的农产品,建立1400多家食品加工保鲜企业,把16类100多种加工食品打入港、澳、台和东南亚、日本、美国市场。对外,吸引了大批的台商、港商、外商;对内,吸纳了近40万个剩余劳动力,约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创造的产值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0%。漳州农业大步走向国际市场,从而使许多农民在出口创汇中率先共同富裕起来。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实质是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为根本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基础产业为基本方向,通过生产手段、生产条件、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特别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扩散、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工商业部门的介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社会服务业的渗入,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根据这样的要求,福建对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出一个新方案。现阶段走的一步,就是在“八五”的起步阶段,力争“九五”期间有一个重点突破。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扬优势、选重点、重配套、达规模。也就是说,到2000年,福建的外向型农业基地建设要达到相当规模,农民经济收入有大幅度增加。下一步就是2001~2010年进入发展、壮大、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重信息、抓完善、拓市场、创水平。争取经过15年的努力,使福建外向型农业成为外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出口创汇和创汇效益方面创造一个新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标签:;  ;  ;  ;  ;  

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问题与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