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习的源动力论文_陈向华 邱国民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 246000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源动力,使其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应使之升华为志趣,最终使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学习源动力 思维品质 关键能力

高一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带着对高中生活的美好憧憬,带着立志成才的远大理想开启新的学习生活。但到高中后不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甚至视物理为虎狼,弃理从文。究其原因除了初高中物理知识难度的跨度大以外,最主要就是没有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这就告诉我们:高中物理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源动力,使其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之升华为志趣。那么怎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源动力呢?不妨,我们就摘录两个教学片段与同仁们交流。

片段一:

怀着对课堂教学生态改善的初衷,我们在高一年级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我们给三个班布置了学习任务,让每个班9个学习小组(6人一组)就期中考试卷上错误率较高的第15题进行自主纠错与订正,要求有更多的解法。附试题:如图1所示:一个可视为质点的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个固定的光滑斜面,到达斜面最高点c时,速度为0,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3/4处b时,所用时间为t,则物体从b点到c点所需时间为多少?(用t表示)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合作、展示、表述、点评,生成了“一题八解”。八种解法用到了运动学的基本公式,推论式以及平均速度法,逆向思维法和v-t图象法等知识,有些解法是非预设性生成的。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这一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而且把运动学这一部分的知识得到了全面巩固与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提供了开放、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去自由思考、自由表述、自由评判。

片段二:

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教学中,以前,我们都会先让学生设计电路(电流表内、外接),再连接电路,采集分析数据,最后再进行误差分析。总结内、外接的适用条件。这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的教学,看似逻辑清晰、快捷高效,但不是以物理现象与事实为背景,远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缺乏实验的探究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更不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

现在,换一种思路,先提出问题:如何测电阻?学生设计实验会有两种方案:如图2所示(电流接表外接),如图3所示(电流表内接),我们有意让甲、乙两组分别按两种接法做实验,学生按着要求连接好电路。第一次测量10Ω电值,甲组学生(电流表外接)测量的值为9.9Ω,乙组学生(电流表内接)测量的值为14Ω,差异很大,为什么呢?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打上了大大的问号了。第二次测量10KΩ电阻。甲组的学生测量的值是5.5KΩ,差异很大,为什么呢?乙组学生测量的值是10.0KΩ。在初中不是内、外接法都可以的吗?为什么现在的测量结果会相差的如此之大呢?实验结果造成了学生巨大的认知冲突,求知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这时,组织学生对测量数据和测量电路进一步分析、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当被测电阻远远的小于电压表内阻时(如第一次测量),应该选择电流表外接(如图1所示),由于电压表分流的作用,电阻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当被测电阻远远的大于电流表的内阻时(如第二次测量),应选择电流表内接(如图所示2),电流表分压的作用,电阻测量的值大于真实值。

基于学生立场设计的教学,就是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视角、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特征,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实验现象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促进学生成为研究者并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评价等互动环节,理解并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思路,有效地完成真正意义上物理学科素养的构建。

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源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也会逐步提升。实际上,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只要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源动力,最终使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罗松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实践探素[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06。

论文作者:陈向华 邱国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9

标签:;  ;  ;  ;  ;  ;  ;  ;  

物理学习的源动力论文_陈向华 邱国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