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探析论文_郑刚

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探析论文_郑刚

广西富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西 530023

摘要:水利工程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的经济,并对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对水的需求,而灌浆技术作为基础建设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一个高质量的灌浆施工是一个安全性高,防渗水性好的水利工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本文对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灌浆;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应用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采用灌浆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坝的稳定性和整体性。灌浆施工技术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灌浆质量的好坏对整个水利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施工中,需要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灌浆施工技术,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和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灌浆施工顺利进行,从而保证灌浆质量。

1灌浆技术概述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一般地处偏远,且施工内容较为繁杂,施工过程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建设质量的下降。对此,需要加强对各影响因素的控制,如设备、人力、环境等。在很多水利水电工程中,地质条件较差,需要对其进行改造才能符合建设要求,此时可以应用灌浆技术,提高地基构造的稳定性。灌浆技术应用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有效避免在发生地震时地基构造遭到破坏;抗渗性能突出,避免地基遭到水流冲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的灌浆技术可以分为帷幕灌浆、接缝灌浆、高压喷射灌浆等,其对于加固大坝、防止渗漏具有积极作用。

1.1压密的作用

在浆液被压入工程设施的过程当中,对于地层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压作用,进而使得那些浆液无法融入的孔隙以及细小裂缝受到压缩与挤实,这样一来地层的密实度以及力学性能参数都会得到提升。

1.2填补的作用

由浆液凝所形成的结石,能够填补地层内部存在的空隙,起到防止水流通行,并提升地层整体密实度的作用。

1.3固化的作用

存在于地层当中的粘土等松软物质,能够与底层内部分浆材产生化学反应,进而使其最终凝固,成为更加坚固的类似岩层的结构。

1.4黏连的作用

利用部分浆液的胶凝性质特点,能够达到使己经脱松的岩块裂缝以及建筑物裂缝等部分得到充填,并起到粘合加固的作用,进而使工程设施整体的联合承载能力得到改善。

2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技术

2.1 灌浆孔钻孔施工

在进行灌浆施工时,首先需要进行灌浆孔的钻孔施工,对于灌浆孔施工具有以下要求:首先,在灌浆孔钻孔施工时,要求直孔、孔壁要保证一定的均匀性与正直性,特别是帷幕深孔,必须对孔斜进行控制。其次在进行灌浆施工时,注意每个工序都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通常应该先进行Ⅰ序孔灌浆,然后再进行Ⅱ序孔和Ⅲ序孔灌浆,这样Ⅰ序孔灌浆完成后,可作为后序孔的检查孔并对后序孔进行检查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压水试验,严格检测吸水率,保证吸水率与设计要求相符合,如此可省去灌浆施工过程中很多工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灌浆施工

2.2.1 浆液材料基本要求

在灌浆施工中,灌浆浆液材料的选择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灌浆施工质量,在灌浆过程中,常用的水泥浆材料主要有粉煤灰水泥、水及外加剂。为了对浆液材料质量进行检验,应将浆体制成立方体的试件,并对于试件质量进行检测。在灌浆过程中可加入一定量的膨胀剂,这样可避免出现浆体干缩的现象。浆液流动性直接影响着可灌性,可灌性随着浆液流动性值的增高而加大,流动性值越高可灌性越好。如果水泥浆液没有掺加减水剂,其浆液流动性值应在16s 以上;如果浆体掺加了减水剂,其浆液流动性值可达到25s 以上;一般应将浆液流动性值控制在40s 以内,注意施工过程中浆液流动性值不能过小,浆液流动性值应控制在25~35s 之间。

2.2.2 灌浆方式

在灌浆施工过程中,灌浆方式主要有循环式灌浆、纯压式灌浆两种。其中,循环式灌浆主要有孔口循环和孔内循环两种形式,孔口循环方式中循环仅在孔口进行,实际上该方式是一种纯压式循环,在内外两管空隙之间循环为孔内循环,循环式灌浆方法的利用可以使孔段中浆液始终保持流动状态,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少了颗粒沉淀,从而使灌浆质量得到提升,所以此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纯压式灌浆不需要进行循环,浆液可直接沿着灌浆管被压入到钻孔中,此方法通常使用在裂缝较大的岩层中,但是施工过程中注意孔深不能过深,一般控制在10~12m 的范围之间,最后,灌浆时应选择比较浓稠的浆液。该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较小的裂隙可能会被堵塞,导致浆液不能填满缝隙,从而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2.2.3 灌浆顺序

在灌浆作业的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如果将灌注作业按照具体顺序进行详细分类,主要能够分为以下几类。其一是一次性的灌注,其二是自上而下的分段灌注,其三是自下而上的分段灌注。一次性的灌注主要是指将孔隙一次性钻至设计深度,而后再顺沿钻孔进行整体灌注的施工方式。这样的施工方式通常是在孔深不超过10 米的灌浆工程当中加以利用,同时还要确保岩层的裂隙不存在严重透水情况,这样的施工技术应用要求很高,如果无法满足以上的要求,则应当应采用分段式的灌注施工方式。自上而下的灌注施工方式,主要是要利用较高的灌注压强,加快灌注进程,进而达到提升灌注施工整体质量的目标,进一步削减施工过程当中各类事故发生几率的施工方式。与此同时,在岩层倾角发育趋势十分明显或是岩层遭受损坏进而产生明显破碎情况的区域,通常都会采用这样的灌浆施工方式,在这一施工环节当中,灌注的修复作用更加明显,能够让破碎问题尽快得到修复。但是当钻孔深度到达3 到5 米的情况下,就应当先进行冲水,再开展灌浆施工,当一次灌浆凝固之后,再开始逐步进行下一步的施工流程。也正是因此,这样的施工方式普遍具有耗时较长的特点,主要是要依靠多次的钻进以及钻机的迁移最终完成施工。自下而上的灌注施工方法,较比之前提及的自上而下的灌注施工方法来说,成孔是倾向一次性的,一次推进到设计的标准深度,而后再分段开展灌浆施工作业,施工顺序是自下而上的,每一段的灌浆施工长度大致为3 到5 米左右,在开展灌注施工的同时,施工人员还应当将每一段的灌浆过程通过分段的塞孔方式进行细致分割,使得施工区段更为明确,在下段的灌浆施工确定完成之后,才能够进一步开展上段的灌浆施工流程。这样的灌浆施工作业方式能够大幅度节省整体的作业时间,并且进一步削减灌浆施工的整体成本,提升实际施工的效率。对于灌浆施工来说,以上提及的每种施工方式各有不同的优势与应用环境,应当根据实际的施工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并灵活应用,自然会提升灌浆作业的整体效率。

3施工中质量控制方法

在施工中对于灌浆的力度需要进行全面的控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如果施工环境复杂,灌浆压力大,就需要采用一次加压的方式,但是在施工之前需要加强对孔隙的检查,保证孔隙深度小于10m。如果在孔隙较大、透水严重的区域内,进行施工主要是采取的分段升压的方式,但是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对不同阶段的压力进行控制。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都在建筑的内部进行,因此需要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控制,增加施工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整体灌注技术进行分段管理,保证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从而提升整体的质量效果。加强对灌注施工各项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施工之前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按照施工设计的方案对现实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方案和实际环境相适应。同时在进行再施工之前需要进行技术试验,开展试水操作,检查液体的胶质状态,保证浆液的凝固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试水测试过程中,需要按照科学的步骤进行操作,保证试验的效果。

综上所述,灌浆施工中必须结合实际,针对性的对灌浆的方式和压力进行控制,从而更好地确保整个灌浆施工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确保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安全性和经济实用性。因此,在施工中需要对技术和工艺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在施工中切实掌握其施工工艺要点,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切实加强对其质量的控制,这样才能最大化的确保整个灌浆施工任务得到高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樊艳萍. 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2)

[2]程静. 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技术浅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7)

[3]魏庆军. 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措施分析[J].科技传播.2013(05)

论文作者:郑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  ;  ;  ;  ;  ;  ;  ;  

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探析论文_郑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