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第一初级中学 121400
一、中学历史教材弊病多
现行(人教社)中学历史教材尽管经过几次修订,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有很大变化,但仍然差强人意。中学生把中学历史教材评为“一旧、二假、三错误”。学生认为:首先,历史教材的有些观点陈旧、过时,几十年一贯制。如对曾国藩的评价。其次,教材有些地方假、大、空,牵强附会,未能服人。如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的叙述。第三,历史教材有些地方错误太多。如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确立的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国家,教材说成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国家。这些说法,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评价来说未免失之偏颇,断不可取。但凭心而论,仔细推敲一下,有些说法也不无道理。
历史教材的受体是青少年,而青少年又是人群中最富有活力的一族。他们渴望知识,永远追求新奇、创新、完美。倘若历史教材未能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不受欢迎是很正常的事。青少年做事偏激,反过来恨你没商量也有可能(不学历史),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出现困惑的原因之一。
二、“副科”阴影下的历史课
中学历史课是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和增强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但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留下了人文学科被冷落的缺憾,中学历史教育尤其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尴尬境地便是明证。“应试教育”主宰着校园,有些人有意无意地用应试眼光来评判历史课的地位,在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驱使下,历史课就只好靠边站,被打入“副科”冷宫,学校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让历史教师无奈,从而让学生和家长觉得历史课是可有可无的。
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应该说是成功的。但是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迷惑,学生对历史课极不重视,认为是玩玩课,学不学没有多大关系。不少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也有类似的看法。这样在“副科”阴影下的历史课可想而知是个什么地位,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何去何从,这就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之二。
三、历史学科师资的缺乏、僵死的教法
正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历史教育陷入了困境,一些地方的历史教师队伍极不整齐,尤其初中历史教师更成为“杂牌军”,专职教师“忍痛割爱”,改教主科,很多其他学科教师为凑工作量,“勉为其难”,“滥竽充数”。经常听到某校长为照顾将要退休的教师,让他改上历史课,也听到学生谈笑中说“某某老师教历史怎么自己都把时间讲错了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因为如此,中学历史教师老龄化很严重,他们对于课改不以为然,大多数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老教法”。即使这样教学,他们的成绩也不至于差,有时甚至比其他用课改教学的老师的成绩还好。他们用多年的经验将教材内容进行汇总整理,把知识穿成串,形成体系,让学生死记硬背。就连“你是秦始皇时代的一名书生,对于焚书坑儒这个事件,作为中学生,你该怎么做”这样开放性的题目,他们也要抄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背硬记,他们把“活”的问题教“死”了,“死”的问题教得更“死”。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没有思考想象的能力,让学生死学知识。这样的学生就是所谓的“书呆子”了,等到长大以后就成了废人。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作用,还不如让他们回家学习一些技术,以至于到社会上不会饿死呢!
看到这样的问题,你难道不困惑吗?如此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现状,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态度漠然。这样的教学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与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不能相提并论。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体制的改革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我们相信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定能有适当的位置。
作为学校领导也会充分认识到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尽量安排专业历史教师,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历史理论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根本问题。
对于教师本人,更要从自身做起。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历史教学应由知识中心型向能力中心、人格中心型转变,历史教学手段、方法必须现代化。要改变以往以教师的教法为主的课堂进程为学生的学法、学习为主,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淡化教师在一节课的作用,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动机。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应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其次,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单是历史环境就能使学生获益匪浅。教师要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历史教师要从解决学生问题入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脑和动手的问题。历史教师更要因材施教、多层培养,达到“两全”效果。教师还要充实自我、科学授课,提高教学效果。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走出中学历史教学的困惑。
压力就是动力,我们相信机遇与挑战共存,只要我们能够走出这个困境,就会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快乐,尴尬处境就会成为我们锐意进取的起点。让我们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而努力吧!
论文作者:徐晓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7
标签:历史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中学历史论文; 副科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