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社会责任感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4)11-0136-004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中“责任”有两层含义:(1)分内应做的事;(2)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失。[1](P91)可见,责任是一个人在一般行为规范和主导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应该做的事。它以观念的形式植入个体内心深处并形成一种积极的行为态度。我们把这种态度称为责任感,也称责任心或责任意识。它是指个体在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责任感反映个体对任务负责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明确归因。它的强弱决定道德任务的完成程度以及在没有完成时个体感觉到有过错或罪过的程度。 根据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等人对责任的分类,我们可以把复杂的责任体系大致分为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社会责任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承担的任务、职责和使命。[2]也就是说作为社会成员,无论以何种角色出现,都应该尽可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应该做出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自我责任即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思想、言论、行为及身心健康负责。社会责任感,是指公民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它包括崇高的情感、坚定的意志以及对社会义务和自身权利的自觉认识。[3]从狭义上来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于除自我以外的他人和群体的责任意识;从广义上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也包括自我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任,肩负着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可担当的一代。在各项重大事件面前,特别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奥运会和大冬会志愿服务工作中当代大学生尽己所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责任、勇敢和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几年来,在大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他们为救他人而身受重伤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当代大学生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风范。 但是,由于当下家庭教育的空缺与错位、西方一些错误思潮的涌入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冲击、学校教育的内容和体系不健全,以及学生个人自身等原因,在一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尊严,其自我责任、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明显增强,但部分大学生在自我责任明显增强的同时却忽视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学习观方面,一些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今后能自食自力,谋求一份理想职业,或者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考虑则较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他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在幸福观方面,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幸福在于爱情美满、家庭和睦以及拥有财富和地位;很少有人能够考虑到幸福在于为社会创造财富,在于为他人奉献。这些都表明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对自己负责而较少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 2.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是具有理想的一代,但还有部分大学生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而忘却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还应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以及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3.重个体价值,轻社会价值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笔者认为社会价值取向的特点是以爱护他人、关怀他人为高尚的职责,以奉献社会为最大的乐趣。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增强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提高了社会竞争力。但是受到市场经济和价值发展的影响,有部分大学生没有将个体价值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仅仅考虑个人价值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更加关心自身发展的状态和实际获得的利益,首先考虑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自我的付出对集体、社会和国家会带来什么影响则考虑很少。 4.重自我约束,轻服务社会 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社会责任感可以分为高低两个层次,第一层被理解为一种自我约束,即不做对社会有害、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这是较低的层次;第二层被理解为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回报,具体表现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有奉献精神,自觉为社会服务,这是较高的层次。但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只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没有达到主动助人、以社会为己任的作为层面。一些大学生在面对他人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多会采取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没能很好地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 5.重责任意识,轻责任行为 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并不陌生,但由于渠道不畅、缺乏机会等原因,最终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一些大学生有想为社会做贡献的想法,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做,如何去做。另外,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肯定见义勇为的行为,他们对那些在危险时刻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表示崇高的敬意。但在现实生活中,当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有些人一般会“量力而行”,更多考虑对自身的影响。这说明,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对正义和责任大力推崇,但在一些时候也只停留在思想上和口头上,并没有付诸行动。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存在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相脱节的现象。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1.优化教育环境,承担社会责任 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会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利于对大学生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尤其是社会责任,引导孩子多从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并在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中经常表达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可以开展以“我为学校做点儿事”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们集思广益,讨论自己能为学校和他人做哪些有益的事情,并付诸行动。 社会环境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思想意识比较超前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一个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都要致力于营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环境氛围。网络、影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机构要不断向人们传递责任意识,大力倡导为社会、为他人负责的行为,对于好人好事要及时给予宣传表彰,把舆论宣传渗透到大学校园,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树立责任观。 2.深化教育内容,树立社会理想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相关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要以这一共同理想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多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结合。其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要把社会理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基层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要深入学生中宣传社会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广大学生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最后,努力挖掘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元素。要让大学生们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弘扬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的集体主义理想。 3.强化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价值 价值是在实践中体现的。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价值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在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社会理想,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高校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一方面,社会实践要突出专业特色。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服务社会,这样既有利于自身专业的发展,实现个体价值,又能帮助他人,实现社会价值。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专业知识对他人、社会和国家带来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要依托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不要任何回报的公益性服务,参与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地使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尊老爱幼活动,参与勤工助学和义务家教活动,积极从事社会调查以及为希望工程捐款等社会公益活动。 4.内化自我教育,投身社会服务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仅仅通过外部教化,还需要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实践三个方面来进行自我教育,将服务社会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从而提高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个体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之后,才能进行自我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自觉地将自己的言行和那些勤于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榜样人物相比较,评价自己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看到自我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行为。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的动力。通过激励可以使人激发出饱满的情绪状态,从而更有效率地进行活动。大学生不仅要在助人为乐、服务社会的具体活动中体验快乐和成就,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通过语言的积极暗示来调动自己奉献爱心的情绪状态,使自我激励成为自我教育和服务社会的力量源泉。自我实践是自我教育的归宿。自我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最终投身于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去。因此,大学生要在实践中乐于助人、勤于奉献、勇于担当、踏踏实实地把自我教育的内容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努力践行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5.转化评价机制,注重责任行为 以往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机制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通过自评问卷来评价社会责任感,这种评价机制的弊端在于让大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评价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或虚构性,而且也多是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层面来考察。前文指出,大学生存在重责任意识、轻责任行为的现象,可见,仅仅考察责任意识是不全面的,不能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真实情况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要从注重责任行为的角度来转化评价机制。 在评价原则方面,要在以往原则的基础上加入行为导向原则。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的高低,不是通过他怎么说来体现的,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怎么做来体现的,因此,在制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时,要更多地考虑责任行为效度,把是否能够真正评价出大学生真实的责任行为当做评价机制好坏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 在评价内容方面,所设计的评价问题要突出情境的具体性、特殊性和可操作性。把具体情境下的具体行为当做评价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仅仅考察如何去想的。 在评价方法方面,由于以往的自评问卷存在答题时的主观性和虚构性问题,因此,采用他评问卷来进行评价能够更客观地体现被评价者的真实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人评价可以采取家长评价、教师(实习单位)评价、同学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无论哪种评价,评价的着眼点都要集中于大学生的责任行为。 通过评价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大学生在培养社会责任感时更加注重责任行为的塑造,而不仅仅停留在责任意识层面,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脱节的现象。标签:责任意识论文; 社会责任感论文; 大学生论文; 社会责任标准论文; 自我评价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