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天爱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人民医院 湖南湘潭 411228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麻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与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管吓着症术后下肢麻痛患者共计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针灸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第一天、三天、七天以及第十天和第十四天的下肢麻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麻痛情况均有所改善,但常规组患者的下肢麻痛程度始终要高于针灸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麻痛患者治疗过程中增加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下肢麻痛;针灸;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由于患者腰椎椎管、神经根管或者椎间孔狭窄或者变形导致患者出现长期反复腰腿麻痛或者间歇性跛行为的临床病症,该症是一个临床综合性疾病,又可称之为腰椎管狭窄综合征。临床中重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将会进行手术治疗,虽然能够去除患者的病症,但是术后患者的康复速度较慢并且将会出现下肢麻痛等术后症状,给患者的情绪和治疗信心造成影响[1]。本文就对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麻痛行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与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管吓着症术后下肢麻痛患者共计90例,所有患者均为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患者且有明显的下肢麻痛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常规组,针灸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68.14±5.12)岁,病程(5-11)个月,平均病程(8.14±2.56)个月,常规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69.87±4.14)岁,病程(4-10)个月,平均病程(7.55±2.14)个月。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抗感染对症治疗手段。
(1)抗感染
向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天进行两次,连续用药十天,滴注药物: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2.25g;
(2)营养神经
选择维生素B1100mg加维生素B120.5mg对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每天注射一次,同样连续用药十天;
(3)脱水剂
使用20%甘露醇125mL进行静脉滴注,每天进行一次,连续用药7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针灸组
针灸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进行针灸治疗,治疗时长为十天。
(1)选穴
秩边穴、环跳穴、承扶穴、股门穴、委中穴、承山穴以及昆仑穴和阿氏穴等八个穴位,具体选择穴位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增加,以达成治疗效果为目标。
(2)施针方法
患者采取侧卧体位,将施针部位暴露在医生面前;先使用75%乙醇对患者施针出进行消毒,待皮肤干后,使用60mm毫针对患者的每个穴位进行施针,将毫针直刺或者斜刺入穴位处25mm到60mm,待得气后进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之后使用针灸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刺激,电流强度以患者的耐受为准,持续时间为30分钟,每天进行两次施针。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后第一和第十四天的下肢麻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下肢麻痛情况进行评分,即使用长为10cm 的游动标尺作为测量工作,将其分为0-10个刻度,每个刻度表示患者不同程度的痛感,0表示患者无疼痛,10则表示患者出现剧痛,让患者在游动标尺上标出能够表示自身麻痛状态的刻度,护理人员则进行记录评分。
1.4观察指标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第1天针灸组患者疼痛程度为(8.24±0.78)分,治疗后第1天常规组患者疼痛程度为(9.54±0.65)分;t=8.589,p=0.000;
治疗后第14天针灸组患者疼痛程度为(1.55±1.36)分,治疗后第14天常规组患者疼痛程度为(4.24±1.25)分;t=9.769,p=0.000;
可以看出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麻痛情况均有所改善,但常规组患者的下肢麻痛程度始终要高于针灸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由于患者腰椎椎管、神经根管或者椎间孔狭窄或者变形的临床病症,该病将会导致患者出现长期反复腰腿麻痛或者间歇性跛行为,在临床中对于重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是在手术治疗之后患者往往会出现下肢麻痛的症状,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和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降低患者的治疗预期,对于疾病的继续治疗造成阻碍[2]。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麻痛在我国中医学中被划分为腰腿痛范畴之中,中医认为是患者手术之后,由于手术耗伤,患者出现气血两虚情况,患者体内淤血阻滞、脉络不通,进而导致了患者出现下肢麻痛症状;因此在治疗中选择对患者从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方面进行治疗,而使用针灸治疗,则能够保证对患者穴位进行持续性刺激,促进患者患部血管的扩张,进而刺激患者的血液循环,改善患者患处的情况,实现通经疏络、温经散寒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针灸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要好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麻痛患者治疗过程中增加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余将明,马俊,谢宁,等.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J]. 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6):972-979.
[2]王文岳,谢利民,沈凌,等. 腰椎术后并发细菌性脑膜炎、脑梗塞1例[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7):669-672.
论文作者:伍天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0
标签:患者论文; 腰椎论文; 下肢论文; 针灸论文; 常规论文; 术后论文; 管狭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