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输液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效果的分析论文_黄珊珊

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 江苏徐州 221006

【摘 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我院儿科门诊患儿对静脉输液时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探讨有效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同期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输液患儿235例,其中男121例,女114例。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115例和对照组1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行为特征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比较两组儿童合作率,评定心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儿行为特征类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患儿输液合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合作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良好的护理干预在儿科患儿输液中起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患儿在输液穿刺中合作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理干预患儿心理干预输液患儿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258-01

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诊治中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也是护理操作的一项基本功。小儿静脉输液与成人相比有所不同,小儿的静脉隐匿和躁动造成穿刺困难是儿科静脉输液较为普遍的问题,如处理不当,可能使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大大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为了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 2010年4月~12月,我们通过观察235例儿童对静脉输液时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同期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输液患儿235例,其中男121例,女114例;年龄0~7岁。0~1岁45例, 2~6岁166例, 7岁24例。

1.2 心理特点评定标准 询问家长儿童平时表现和行为特征,并将儿童接受治疗时的面部表情作为情绪指标,对全部患儿进行分类[1]。同时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将患儿主要分为三类:勇敢型(表现自信和满不在乎,不惧怕医院环境与医疗器械,喜欢护理人员夸赞他勇敢);胆小内向型(患儿拒绝与外界交流,情绪紧张、恐惧,依赖性强,喜欢依偎在父母或陪同人员身边);强烈拒绝型(患儿性格倔强,大哭大闹,反应强烈,拒绝接受治疗)。

1.3 效果评定方法 将235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护理干预组115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行为特征类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经过护理干预后,胆小内向型患儿能积极配合输液治疗,强烈拒绝型患儿不用强制性手段可完成输液或能较安静地主动接受治疗,均视为合作。分析比较两组儿童合作率,评定心理干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 05。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时的行为状况比较 见表1。

2.2 不同组别各类型患儿输液合作率比较 见表2。

3 护理

跟家长沟通,充分了解患儿特征,尤其是0~1岁患儿,要积极与家长配合。给予患儿舒适的接触,如抚摸、怀抱等。同时,家长对患儿存有不同程度的溺爱心理,要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可让其家长怀抱患儿进行静脉穿刺和输液。与患儿进行言语交流,语气温和亲切,对待拒绝合作的患儿耐心开导,并以勇敢型患儿的表现鼓励胆小内向型患儿。允许患儿带自己的玩具及物品到我院门诊来玩,并在诊疗室播放动画片,营造儿童熟悉的环境。轻轻抚摸患儿的头或手,亲切称呼患儿的名字或小名,在介绍治疗环境的同时,也要简述输液的目的,在进行静脉穿刺时,边操作边鼓励患儿,以增强患儿接受治疗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对在静脉穿刺及输液过程中表现较好的患儿给予物质表扬对于强烈拒绝型患儿,单纯的恐吓或强制手段是不可取的。护士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因势利导。采取讲解、劝导、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诱导患儿接受治疗。要多鼓励、少批评,尊重患儿的选择,尽量满足患儿的要求,亲近患儿,取得患儿的信任。静脉穿刺成功后,要进行输液后指导。指导患儿肢体摆放的正确姿势与体位,协助家长管理患儿,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在输液过程中随时巡视,发现可能导致局部液体渗出的行为及时给予温馨提示,并予以纠正。

4 讨论

静脉输液是患儿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患儿所患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与不适、既往经历静脉输液时的疼痛联想形成的条件反射以及对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的陌生感等因素,导致患儿常常害怕输液,甚至拒绝输液[2]。许多研究表明,根据不同年龄患儿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可以安抚患儿,缓解患儿的紧张及恐惧情绪,使其获得较好的安全感,也有利于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儿合作率[3]。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合作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良好的心理支持在小儿静脉输液中起重要作用。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根据患儿类型,采用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正确引导患儿及家长,有助于消除患儿心理障碍,减少患儿对于输液恐惧,保证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4]。有效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5],实施心理干预时,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护士要握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针对0~1岁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要善于进行语言和心理的沟通,稳定患儿及家长的情绪。对于较大年龄患儿,要根据其心理活动特点,多鼓励、多表扬,使之乐于配合治疗,从而提高合作率。同时,我们护士也要具备熟练的穿刺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操作稳、准、轻,减少患儿疼痛,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护士要有良好的素质修养,注意仪表,微笑服务。与患儿交流时,态度要热情、亲切、体贴,要善于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进行情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善于观察,辨别患儿不同的性格特点。医院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和道德修养。要有计划的选派部分护士到上级儿科门诊进行技术练兵。尽量安排穿刺技能好、心理素质强的护理人员给小儿输液,让家长感到护理人员对小儿注射的重视。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伦理道德,增强护士责任感与爱心。另外,我们研究发现,输液室的环境对患儿情绪有较大影响。因此,我院在儿童输液室墙面粘上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卡片。并备有一定数量的玩具,例如拨浪鼓、手枪、气球、芭比娃娃等。室内可以循环播放小孩喜爱的动画片,让输液室充满童趣童味,使患儿仿佛置身于儿童乐园,以减少患儿对环境的不适应。有助于稳定患儿情绪,提高患儿合作率。

参考文献

[1] 包艳杰,张英.门诊患儿诊疗中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4): 861-862.

[2] 谢凌云,彭希敏,谢兰.儿童静脉输液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15): 105-106.

[3] 杨少敏,樊淑梅,刘勇.牙病患儿治疗时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 2004, 3(19): 54-55.

[4] 戴晓阳,佟术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14-115.

[5] 杨晓莉.护士对住院患者沟通技巧应用的现状[J].上海护理, 2003, 3(2): 49-51.

论文作者:黄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  ;  ;  ;  ;  ;  ;  ;  

儿科门诊输液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效果的分析论文_黄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