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从情报学的发展看知识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起源论文,知识管理论文,管理思想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350
回顾知识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对于正确理解和认识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情报学发展角度对知识管理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加以研究,通过情报学研究领域的转移以及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比较,阐述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
1 情报学的产生和发展
情报学的出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情报活动不断扩展的结果,它的发展是近40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现代各学科互相借鉴、融合、繁衍的产物。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围绕战争工业和军事科学产生的巨量知识成果使情报学从传统的文献工作之中分化出来
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孕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此时全球面临着再建设和大发展的任务,人们对储备的知识需求大而迫切。为了发掘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们留下的宝贵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一批拓荒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集合在一起,为情报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2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萌芽和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为情报学的确立提供了技术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的需要,计算机技术有了充分的发展。布什认为通过建立一种称为"MEMEX"的情报机器,“可以按照文献的主题和其他希望采用的属性来存贮和查找文献,存贮查找结果,并能表示出若干种查找结果在属性和内容上的相互关系”。此观点使人们形成了对情报学研究内容的初步设想,奠定了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地位,这是布什对情报学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70年代文献的定量研究成为一部分情报学家关注的焦点。在此之前,已经出现过不少经典的定律,如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等。人们在新形势下对原有的经典定律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验证、评价和发展,并寻求在文献管理和科学预测方面开拓更广阔的应用领域。文献定量研究成为一些情报学家在70年代的主要研究活动,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正如布什所说,不论是情报机器(计算机)的使用还是以统计学和数学处理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学,尽管都是有用的,但都不够。这种处理不能模仿以联想作为工作方式的思想活动过程。“在能够以联想方式工作的机器研制出来之前,人们所能做的只可能是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复杂的方法进行分类”,能够联想的智能情报装置才是最终的目标。
1.3 以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为代表的现代理论体系为情报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几乎与布什同时,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虽然是相继独立地提出来的,但它们之间有着广泛的一致性,即都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和信息的观点与方法来处理各自的问题的。“三论”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对当代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科学源于信息论而形成于“三论”的综合,情报学作为信息科学的分支学科,以“三论”为其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情报学的产生并非偶然,其根本目标和任务在于开发利用情报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情报需求。而且依托于理论、技术和现实基础,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人们的承认。
2 情报学与知识管理
信息、情报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要了解情报学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就必须弄清楚情报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2.1 情报与知识的关系
在情报学中,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对情报的定义最为直接而明确:情报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知识,即:
K[S]+ΔI=K[S+ΔS]
其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ΔI为吸收的情报量、K[S+ΔS]为新的知识结构。布鲁克斯的情报定义明确区分了情报与知识的关系,强调了情报的知识性,说明了情报从定义开始就与知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如此,情报还有保密性、竞争性、传递性、效用性和对抗性的特点。
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是人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如实反映。
由此推论,知识与情报在概念上是一种简单的包含关系,两者又都包括在信息的集合之中。
2.2 情报学研究的发展
情报的产生、传播、收集、组织、存储、检索、解释和利用一直是情报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情报学的研究领域的转移引导了理论的发展。
早期的情报学定位在军事领域,情报作为“战时关于敌情之报告”,是对敌斗争的必要手段;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大量科技文献的解密,情报学的研究领域转向了科学研究,这一阶段的发展为现代情报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使得情报学研究逐步转向经济领域,研究的主题从“科技情报”转向“经济情报”,情报学与企业竞争能力结合产生的“竞争情报”研究成为这一阶段研究的核心内容。
情报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是从关注科技情报开始的,这时“情报学的视野主要局限在科技情报领域,比较注重情报的社会功能、结构和传统方面的研究,而对情报生产过程的特点和交流规律、情报用户的需求特征等研究则显得不足”。从“科技情报”向“经济情报”的转移为情报学开拓了发展的空间,其中,有两种情报学理论对之影响最大。
2.2.1 决策功能理论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约维茨(M.C.Youvits)从60年代末以来,对情报学基础理论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其理论观点形成了情报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即决策学派。该流派的突出特点是:“在理论基础上将情报看作是决策中有价值的资料。”通过对人类决策过程的分析,建立起以情报处理为核心的通用决策模型,用定量的方法对一系列与决策过程相关的变量和参数进行处理,描述情报流在决策过程中的动态过程,揭示其中的定量关系,以情报量、情报价值、情报效益、决策者效能、决策者能力等概念和关系量来揭示情报的决策功能。决策功能的理论核心在于认为情报的本质功能是提供决策。
2.2.2 管理生态系统情报理论 80年代中期,布莱克从生态学、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对情报机制作了深入的研究,就情报的本质以及它与组织管理的关系提出了有见地的看法,提出了管理生态系统情报理论,对情报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管理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情报学研究的是“管理情报”及“对变化进行管理”的基础。“情报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正在使人类的行政管理/生产功能机器化,因而管理功能就需要能对变化进行直接控制”。在布莱克的生态模型结构中有3个基本成分,即管理、情报和变化。在概念上变化先于情报,情报先于管理,基本动力是变化。
组织最主要的功能是管理功能,其含义是指用适当的方式来控制环境的变化,使得组织能够生存。在这个过程中,情报功能便成了管理和变化之间的桥梁。
在阐述情报学的本质时,管理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超变和反变的概念。为了适应永恒不变的“变化”,组织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整体性的变化,加强内部管理,保持自身成为一个集体,这也是企业能够生存的标准,这种整体性的变化就是不破坏集体的变化,称为超变。而天生超变(即不受管理意识影响的超变)极少,唯一的就是朝零变化(即趋向稳定的、基本的、否定的、伺服机械式的变化)。这种超变称为反变。偏离零变化的超变成为“熵”。
对一个组织而言,要生存就要有反变。这种反变动力存在于组成组织的个体之中,在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和集体之间必定有平衡,有冲突。对于这种平衡与冲突的认识是了解情报现象本质和机制的关键。
以上两种理论最终导致了情报学与经济管理和决策紧密相关。这种结合使得情报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得以充实和丰富。情报学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立足直接导致了90年代“竞争情报”研究的蓬勃兴起。
2.3 竞争情报研究的发展
Prescott和Gibbons将竞争情报定义为:“一个形式化的、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管理团队预测本行业的进展,了解当前和潜在竞争对手的能力和行为,最终用于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通过全方位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保障组织拥有竞争对手正确的、最新的情报,并制定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情报来获取竞争优势。
竞争情报有助于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强化和改变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对情报机构来说,采集和生产情报并不是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将情报真正应用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之中。
竞争情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可能出现的机遇和危险提供早期预警;
● 提供战略和战术决策支持;
● 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提供支持;
● 对竞争对手的动向进行监控和评估;
● 提供知己知彼的情报,等等。
不难发现,竞争情报思想是以传统物质经济为基础,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心,强调的是基于历史的预期。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根本特点是“重新定义所有事物”,包括对组织的目标、意图和工作方式进行连续不断的重新定义。未来经济环境的本质是跳跃式的变化,基于历史的预期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需要,因而要求组织的所有成员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以更快的行动和知识创新的反馈循环对这种全新的经济环境作出有预见性的反应,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概念应运而生。
3 从竞争情报到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概念产生于90年代初,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比竞争情报概念的产生稍迟一些,产业界将其视为对业已失败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和业务流程重组(BPR)的补救措施。
Yogesh 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关于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笔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情报学在不同经济环境条件下研究重点的差异,它们处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不同层面之上,两者在外延上相去甚远,在具体操作模式上也各具特色;但两者在目标和思想上有一些重合之处,彼此有相互借鉴的作用。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情报学的研究重心将不可逆转地从竞争情报向知识管理转移。这一重心转移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3.1 经济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到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能源、材料和信息的重要性,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主题,竞争情报研究成为企业创造生存环境的利器。
社会经济的发展帮助人们拓展了认识,企业一方面已认识到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的有限性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物质能源以外的动力——知识;另一方面,对于非连续变化的经济环境,如果仍然采取固有的管理和竞争模式,企业的适应性、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都要受到极大的威胁。基于以上两点,企业认识到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知识创新,形成知识生产、传播、交流和利用的良好环境,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就是知识管理的本质内容。
可以说,竞争情报是物质经济时期的产物,而知识管理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新型经济环境的变化是研究重心转化的基本推动力。
3.2 技术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进步为企业发展开拓了更大的空间。企业通过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以及因特网不仅实现了信息的极大共享,而且通过网络构架与人充分结合实现了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在企业内部,不仅能够完成对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知识资源、企业资料、数据库文档的管理,而且能够实现对企业员工脑子里的智力资源进行管理;在企业外部,知识管理还强调通过网络全方位的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经济环境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等,以便及时将分析形成的竞争知识通过网络送达到每一个相关人员的手中,而不像以前一样只送到“管理人员”手中。
竞争情报只是简单利用信息技术和大量的调研实现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着重研究信息获取途径和情报分析的方法,将信息转化成操作层面上的知识,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支持信息和对策建议。通过新兴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竞争情报的核心工作将包含在知识管理的流程之中。知识管理不仅“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成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Daniel E.O'Leary)。不同的是知识管理更强调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激励机制、隐含知识的归纳和分析以及企业员工的平等交流和协作,如果脱离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这一切是完全不可能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知识管理会完全取代竞争情报,竞争情报活动将会集成在知识管理的构架之中并与之长期共存。竞争情报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会为知识管理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辅助和支持。
3.3 企业竞争思想的变化
与物质经济不同,知识经济环境中的企业认识到知识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知识由于其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能够大大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越来越成为比企业拥有的各种物质资源更为重要的战略经营资源。只要企业拥有了知识,物质资源将成为依附物,即使其毁于一旦,企业也会很快恢复生产并建立起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的知识水平,包括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企业在知识的生产、占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竞争。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创新永远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知识管理也对人表现出比任何要素都要多的关注。
显然,同样以提高组织企业竞争能力为目标的竞争情报如果不考虑知识创新的因素,就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相对于知识管理,竞争情报的运作还是低层次的。
不仅如此,两者的实施主体也不同。竞争情报仅仅关注信息的收集以及信息向知识转化,这项工作是由情报工作者承担的;而知识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是由信息主管(CIO)或知识主管(CKO)来从事的,他们对企业的总体构架和组织管理有决定权。这一点也决定了两者的工作对象和运作范围有较大差别,后者处于更高的运作层次。
以上3点变化导致了情报学的研究重心从竞争情报向知识管理转移,同时两者也能够互相促进,从不同层面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4 情报学须走出对信息技术认识的误区
知识管理作为情报学研究的新兴领域,要求传统情报学走出过分关注信息技术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信息系统并不能“在最关键的时候把最关键的信息传递给最关键的人”
这种理解仅适用于传统的经济环境。在旧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按照固定的方式运行,管理人员能够从历史预测将来的变化。Malhotra说过:“其中的基本原理是你能够预测如何以及怎样去做,信息系统只是简化这种运算并使其更有效地运行。”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环境是以基本的变化为前提的,不是如以前一样的增量变化。企业无法做长期规划,而只能建立在更加灵活的基于“意外预期”(anticipation-of-surprise)的模型之上。因此,构建一个“在最关键的时候把最关键的信息传递给最关键的人”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的。
4.2 信息技术本身不能存贮人的智能和经验
数据库技术和群件应用存贮了大量的数据。“但是它们不能存贮人们用来处理数据的丰富的构架知识。”而且,信息本身是需要语言环境支持的。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结果。“有的人宣称人们能够把他们的知识存贮在数据库中,但是除非能够扫描人的思想并直接把它们存贮在数据库中,否则,就不能苛求其他人能通过数据库获得前人的经验。”
4.3 信息技术并不能帮助人们分享智能
信息技术不能发现确定的信息或确定的人去共享。通过建立中央数据库而规避发布的环节也同样不能解决智能共享的问题。Malhotra说:“数据库中存贮大量信息的事实并不能保证人们看见或者利用信息。大多数知识管理技术都是以提高效率、总结结论为核心的。其中的数据是合理的、静态的、没有上下文(context)的。”因此,也不能用于已有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新。
因此,如果仅仅认为知识管理是情报学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导致的结果,显然有偏颇。“知识管理不是IT-based,而是应该把前面的T小写为t,它是It-Based”。
为了弥补信息技术的缺陷,知识管理研究显得更加急迫和重要。
总之,知识管理研究是情报学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根本手段;知识管理只有摆脱情报学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的误区,才能成为情报学研究的热点和学科发展的增长点。
收稿日期:200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