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灭与十年萧条--世纪之交日本经济形势回顾_泡沫经济论文

泡沫破灭与十年萧条--世纪之交日本经济形势回顾_泡沫经济论文

泡沫崩溃,十年萧条——世纪之交日本经济形势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经济形势论文,日本论文,萧条论文,泡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好转迹象,第1季度增长率已从前面连续5个季度(1997年第4季度与1998年的4个季度)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达到1.5%。

1999年第1季度虽然不属于1999财政年度(1999年4月—2000年3 月),而属于1998财政年度,但由于作为1998年财政年度最后一个季度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全财政年度的增长率(-1.9%),从而把1999 财政年度经济增长的起点“垫高”了约0.9%。 (注:通过加算每个季度经济增长的实际数字即可发现,由于1998年度最后一个季度的增长率高于1998年度4个季度的平均增长率,即使1999 年度每季度的增长率均为零,本年度实际增长率也可达到0.9%。)第2季度,即1999财政年度1 季度又保持了正增长,为1%,从而使1999 财政年度有了一个“正增长”的开头,并使1999年上半年增长率达到了3.4%。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分析家推断1999年4—6月景气已经进入“谷底”(即使这个推断是正确的,也要等到2000年6月前后才能确认), 但多数企业界人士认为日本经济走上复苏轨道可能要推迟到2000年下半年以后,特别是1999年第3季度的增长率又降到负增长(-1.0%),更令人难言景气已转向复苏。这意味着日本经济从1991年2 月结束所谓“平成景气”以来,将经历长达10年的萧条期。

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表现空前之坏,以至被称为“失去了的十年”(吉川详,1999)。从增长率数字看,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是“10%增长率时代”(年均增长率,下同),70年代初至80年代的稳定增长期是“4%增长率时代”,而90年代的低增长期(1991—2000 年)预计将成为“1%增长率时代”。

日本经济之所以陷入战后以来最差、也是90年代发达国家最差的“十年萧条”逆境,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泡沫经济的破灭。

人们还记得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当时纽约股市暴跌,日元升值加速,1988年达到1美元兑122日元。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日本银行于1987年2月将官定利率调到空前低的水平(2.5%),导致大量游资急速膨胀。

引发泡沫经济的另一个原因是,同在19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提出要建设以东京为中心的国际交流网络,将东京建设成为“世界都市”,从而大大助长了人们对东京“一极集中”的期待;同时,又根据“国民对余暇的需求迅速增强”的判断,制定了“综合保养地域整备法”(即所谓“休养地法”),刺激了在地方开发休养地的高潮。

一方面由于利率下降“挤出”大量游资,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误导又使这些游资很快找到去处——大建办公楼和休养地,唤起了对购买土地和大搞房产的异常热情,刺激了地价,特别是东京都商业用地价格的急速上涨。

在预期土地、股票的价格会继续上涨的心理作用下,金融机构积极地进行融资,特别是对不动产等领域的融资急速增长;民间企业对办公楼、厂房及机械设备也进行了过度投资;一般炒股者也争相购入股票,以期取得增值效益。其结果,股票、土地的价格被越炒越高,一股空前的投资热潮席卷日本列岛。

不管是金融泡沫(过高的股价)还是实体泡沫(过剩的楼宇),既然是“泡沫”就必有破灭的一天。1989年5 月日本银行为了抑制经济过热而开始紧缩金融,将官定利率提高到3.25%,并接连推出对不动产融资的限制措施。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年12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开始下落之后,地价的上涨也在1990年第2 季度到顶,之后涨势减缓,实际上至1992年转为下跌。1990年8月, 海湾战争爆发又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上涨。在此背景下,长达53个月的景气上升过程终于在1991年4月结束,日本经济进入了战后第11 次景气循环的下降过程(1991年4月—1993年10月),即“平成萧条”。

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在1990年以后的5年间, 日本全国资产损失达800万亿日元,其中土地等不可再生的有形资产减少了379万亿日元,股票减少了420万亿日元, 两者相加几乎接近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仅是1990—1995年的数字,其后由于地价、股价进一步下跌,损失又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泡沫经济破灭所带来的损失之大(日高义树,1999)。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包括新闻媒体在内,不少人把泡沫经济破灭比为日本的又一次“战败”(不同的是前一次主要是在军事战场,这一次主要是在经济战场)。

虽然泡沫经济的发生使整个日本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在泡沫经济破灭当初,人们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1991—1992年,经济企划厅提出的中期经济计划,预计日本可达到3.75%的增长率,而经济界多数意见则估计90年代日本经济潜在增长率可达4 %(高桥乘宣,1999)。在人们普遍高估90年代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以及对日本经济的根本症结——需求不足缺乏认识的背景下,金融部门期待不良债权问题会随着经济形势好转而被“消化”;实体经济部门则基于这种“中速增长”的期待来制定设备投资计划。随着这些计划的逐渐落实,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在1995、1996、1997年分别增长了5.2%、11.3%和7.1%,从而导致了相对于需求不足的供给过剩(包括过剩的设备和过剩的雇用等)。

从泡沫经济破灭、“平成萧条”开始至今,日本经济深深地陷入了长期萧条之中。虽说如此,景气的循环仍然存在,从而使“十年萧条”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从经济萧条深化的1992 年算起, 其第一阶段是1992—1994年的萧条期,年均增长率为0.6%;第二阶段是1995 —1996年的恢复期,年均增长率为3.3%;第三阶段是1997年至今的衰退期, 年均增长率预计为-0.5%(其中1997、1998年分别为1.4%和-2.8 %)。

1992—1994年陷入萧条的主要原因是设备投资的大幅度下降,分别比上一年下降5.6%、10.2%、5.3%(经济企划厅,1994)。这种堪称“异常”的下降是民间企业被迫对资本存量进行大规模调整的反映,是泡沫膨胀期民间企业过度投资的“反作用”所造成的结果。

1995、1996年日本经济虽有恢复,但却是令人感觉不到的和极为乏力的复苏,其中1996年度的下半年(1996年9月—1997年3月)的经济增长存在着很大水分。原因是日本政府决定在1997年4月1日提高消费税率,引起了“提前消费热”。正是对“提前消费热”引起增长率一时升高的假象认识不足,导致日本政府在1997年度对需求不足的经济错误地采取了“倒行逆施”的财政紧缩政策。

1997、1998年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萧条甚至衰退,特别是1998年设备投资又一次出现异常的下降(比上年下降11.4%),同时,最终消费支出下降1.1%,住宅投资下降13.7%(高桥乘宣,1999), 整个“民需”呈现“全线崩溃”的局面。其原因既包括1995—1997年过度设备投资反作用的结果,又包括上述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泡沫经济后遗症——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越积越重,特别是1997年秋天大型金融机构接连倒闭和股价节节下跌,形成了银行惜贷—信用危机的局面。当然,从包括民需、公需、外需在内的整个日本经济看,也不能忘记1997年下半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这个外部原因对日本经济的冲击。

在上述3个阶段,设备投资成为引起增长率上下波动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占GDP比例超过60%的个人消费则长期处于低靡状态。 在导致个人消费低靡的原因当中,既有同泡沫经济破灭有直接关系的原因(“资产贬值效应”),也有同泡沫经济破灭有间接关系的原因(雇用不安),还有同泡沫经济破灭无关的原因(人口老龄化导致人们对将来的不安)。

1999—2000年的日本经济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占GDP 比例高达80%左右的“民需”迟迟不能起到促使景气恢复的“顶梁柱”作用。为了弥补民需的不足,政府一再动用财政资金以刺激景气,但只能产生一时的效果,而且留下了极大的后患(财政赤字增大,政府债台高筑)。

在微观层次,金融部门正在继续清理泡沫经济后遗症,加快处理不良债权;非金融部门则在加快调整三个过剩(设备过剩、雇用过剩和债务过剩)。这些调整虽有改善企业收益和经济“体质”的效果,却对景气恢复造成压力(例如,企业裁员虽有利于经营合理化,却导致失业增加,雇用不安蔓延,进而抑制个人消费)。预计今后日本经济将经历“依靠政策效果的时期”(1999 年)和“ 依靠个人消费恢复的时期”(2000年),进而达到“民间企业调整显现成效的时期”(2001年)。严重衰退的日本经济将可能在2000年到达谷底,进入战后第13次经济循环的上升期,2000年度的实际增长率将可能达到1.0—1.5%。(注:日本战后第12次经济循环上升期为1993年10月至1997年3月,下降期为 1997年4 月至2000年某月。关于日本景气循环,请参照冯昭奎:《日本经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0—80页。)

标签:;  ;  ;  ;  

泡沫破灭与十年萧条--世纪之交日本经济形势回顾_泡沫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