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区基因变异

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区基因变异

金海龙, 石炳毅[1]2008年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及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YMDD基因序列变异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国内主要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预防肝移植术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长期应用拉米夫定会出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YMDD基因序列变异,导致耐药甚至乙型肝炎复发。分析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及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YMDD基因序列变异的主要病因及防治方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2-01/2008-01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01/2007-12有关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及YMDD变异的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论文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为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及YMDD变异的主要研究进展;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病因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肝外组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入侵、免疫抑制治疗、病毒基因变异等因素有关。国内肝移植术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主要防治方案是联合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拉米夫定,既经济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长期应用拉米夫定会出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YMDD基因序列变异,导致耐药,乃至乙型肝炎复发。目前阿地福韦等药物可作为YMDD变异的补救治疗方法。结论:病毒变异和乙型肝炎复发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防治方法正在不断改进,目前正在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廉价、安全、方便及有效的防治策略。此外,应强调个体化治疗和风险/利益评估。

卢成, 成志华, 刘金禄, 李采青, 王浩[2]2013年在《HBV基因型及P基因区变异与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耐药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耐药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P基因区变异的关系。方法选取37例乙型肝炎患者,利用MassARRAY Assay和PCR技术检测HBV基因型及P基因区变异。结果 37例患者中感染HBV B基因型19例(51.35%),C基因型15例(40.54%),B、C混合基因型2例(5.41%),无D基因型,其他基因型1例(2.70%)。37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对拉米夫定耐药,耐药患者HBV P基因区突变均为B和C基因型,B、C混合型和其他基因型无耐药。耐药患者HBV P基因区突变中,YIDD型21例(61.76%),YVDD型13例(38.24%),YIDD变异率与YVDD变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B中,7例(36.84%)发生YIDD变异,12例(63.16%)发生YVDD变异;基因型C中,14例(93.33%)发生YIDD变异,1例(6.67%)发生YVDD变异。基因型C与基因型B比较,YIDD和YVDD变异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耐药时,HBV基因型C多发生YIDD基因变异,基因型B多发生YVDD基因变异。因此检测HBV基因型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汪钦[3]2011年在《乙型肝炎治疗耐药基因突变的焦磷酸测序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检测乙肝病毒耐药突变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测序法、线性探针分析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基因芯片等技术。上述方法都是基于PCR基础上的操作,且只有YMDD耐药突变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进行定性检测,尚无比较全面和满意的针对多种耐药基因突变定性和定量检测变异株的方法。焦磷酸测序技术具有准确率高,灵活性大,重复性强,操作简单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尤在SNP分析方面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借助焦磷酸测序技术的发展,建立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所致乙肝病毒基因耐药突变的定量检测方法,为临床乙肝耐药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针对乙肝病毒DNA聚合酶基因序列上4个常见基因突变位点的6种突变形式,分别克隆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作为标准品,应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设计目标基因通用PCR引物和各突变点的焦磷酸测序引物,建立焦磷酸测序的突变检测方法。对接受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构建了乙肝病毒四种常见耐药性突变的标准株和变异株克隆,建立了分别或同时检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的焦磷酸测序方法,对72例临床耐药或疑似耐药的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双脱氧测序验证,检出拉米夫定耐药突变32例,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5例,其中焦磷酸测序检出20例为混合突变,而双脱氧测序显示为6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拉米夫定治疗组耐药突变率与Lok AS的研究结果一致,数据显示拉米夫定治疗组耐药发生率较高,一年期耐药发生率为25%,两年期为46%,其中rtM204V/I(即YMDD)耐药发生最普遍, rtL180M突变率较低,且rtL180M突变均伴随着rtM204V突变。在所检测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患者中耐药发生率较低,其中rtN236T没有检出。成功建立了焦磷酸测序定量检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耐药基因突变的方法,构建了乙肝病毒耐药基因突变的标准质粒,为临床动态监测乙肝病毒变异病毒株、指导合理用药奠定了基础。

张骏飞[4]2011年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衰竭是在多因素致病作用下,肝脏在短期内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所致的肝脏功能衰竭综合症,病死率极高。在中国,肝衰竭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近十年来,抗病毒治疗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尤以核苷类药物应用发展最快。其优点在于抑制病毒复制作用强、起效快、口服给药方便、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近年国内外学者报道核苷类似物应用于乙型肝炎肝衰竭具有一定疗效。长期以来肝功能衰竭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医学界的难题,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尤其是肝源的紧张,使得肝衰竭的治疗举足为艰。如何及时、早期的识别肝衰竭,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和评估其预后不仅为选择后期适当的治疗手段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提供依据。在我国肝衰竭患者中乙型肝炎肝衰竭占据大多数,因此对于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疗和预后的研究就显得越发重要。目的1.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2.探讨拉米夫定能否减轻肝脏炎症程度和改善纤维化。3.运用MELD评分预测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方法在76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包括亚急性和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A组)患者36例和慢性肝衰竭(B组)40例。在A组患者,17例(A1组)只接受基础和苦参碱治疗,19例(A2组)另加拉米夫定治疗;同样地,在B组中,21例(B1)未接受抗病毒治疗,19例(B2)给予拉米夫定治疗。生存患者被随访6个月。结果经过平均1.5个月的治疗,A1组有10例(58.8%)和A2组有6例(31.6%,P>0.05)患者死亡;经过平均2.5个月的治疗,B1组有13例(61.9%)和B2组有7例(36.8%,P>0.05)患者死亡;在A、B两组内,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提高生存患者血清ALT的复常率;在随访6个月时,84.6%(11/13)的A2组和75%(9/12)的B2组生存者HBV DNA水平保持阴性,而A1组和B1组所有生存者血清HBV DNA仍为阳性。结论1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有效。2拉米夫定可使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ALT复常和肝脏炎症程度改善。3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MELD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正相关,分值越高,短期内死亡的风险越大,大于40分时病死率几乎100%。

胡盈莹[5]2003年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与临床关系》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高度变异的病毒,产生了不同的基因型(genotype)、血清型(serotype)和准种(quasispecies)等基因序列异质性的特点。HBV的基因异质性和临床的关系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目的:首次调查福建省HBV基因型的分布状况以及HBV基因型与HBV相关肝病临床的可能相关性;同时对临床上常用的叁种检测YMDD突变株的方法进行比较,探寻一种能够准确、敏感、快速有效地检测出YMDD突变株的实验方法,为研究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的疗效提供可靠的方法学。 方法: 1.采集了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叁明市、莆田市等五个地区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HBV基因型。 2.应用熔解曲线法和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对44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反跳时的血清进行YMDD突变株的检测,并与测序法和mPCR-RFLP法比较它们的敏感性、一致性。 结果: 1.443份HBV DNA阳性的血清中基因B型275例(62.1%),C型100例(22.6%),D型及其混合型共51例(11.5%)。基因A型12例(2.7%),仅见于福州、莆田两地,且莆田地区明显高于福州(即10.6%vs. 2.6%,X~2=7.1,P=0.008)。本研究未发现E、F型。 2.对应分析显示,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重型肝炎中基因B型所占福建医科大学2000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比例明显高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组(P<0.05);C型在肝硬化中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其它疾病组(P<0.05);HCC与基因D型及其混合型关系密切。 3.基因D型患者e抗原阳性率显着低于B型、C型和混合型(分别是30.8%vs.59.6%,xZ一8.1,P=0.005:30.8%vs.56%,xZ二5.3,P=0.022:30.8%vs.60%,xZ二4 .5,P二0.03)。 4.mpeR一RFLP法检出HBv oNA的敏感性(lo4eopies/m一)>PeR微板核酸杂交一ELxsA法(一。,copies/mz)>熔解曲线法(zo6eopies/ml)。 5.44份出现病毒学反跳的血清,用mPCR一盯LP法检测26例为YMDD突变株,18例为野生株。在这26例突变株中,熔解曲线法检出16例,PCR微板核酸杂交一ELISA法检出18例;而在18例野生株中,熔解曲线法检出2例突变株,PCR微板核酸杂交一ELISA法检出13例突变株。将上述叁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16例标本作DNA序列测定,mPCR一RFLP法、熔解曲线法和PCR微板核酸杂交一ELIsA法与测序的符合率分别为93.8%(15/16)、43.8%(7/16)、2 8.80;0(3/一6)(xZ二15.7,P<0001)。 结论: 1.福建省HBV感染以基因B型为主,其次是C型,也存在基因D型的流行。 2.基因A型在福建的分布可能具有区域性特征,还需扩大样本例数进一步验证。 3.基因型B与重型肝炎的发展有关;基因C型更易导致肝硬化。 4.基因D型与HCC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5.mPcR一RFLP法检测YMDD突变株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是监测拉米夫定耐药株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熔解曲线法和PCR微板核酸杂交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张华[6]2009年在《江西省HBV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与慢性乙肝临床表现和抗病毒疗效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采用多对型特异型引物巢式PCR法检测江西省HBV基因型分布及其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关系的研究目的:了解江西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HBV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HBV-DNA阳性的江西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150份,患者分别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和慢性重型肝炎,每组30例,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本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分型结果为B型118例(78.7%),C型31例(20.7%), D型1例(0.6%);在上述5组患者中C型比例分别为0%,16.7%,26.7%,30.0%和30.0%,其中慢性HBV携带者与其他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分别为83.9%(99/118)和90.3%(28/31),HBeAb阳性率分别为16.1%(19/118)和9.7%(3/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西地区HBV优势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有少量的D型感染者。C基因型HBV引起疾病的临床病情较B型严重。第二部分巢式PCR-RFLP法对江西省乙型肝炎病毒Bj和Ba基因亚型的初步鉴定目的:通过检测江西省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亚型(Ba和Bj)的分布情况,了解HBV基因亚型与HBV致病性的关系,希望能藉此阐述相同基因型HBV可导致不同病情的机制。方法:随机选取经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鉴定为B基因型HBV的血清标本60例,包括慢性HBV携带者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30例,采用巢式PCR-RFLP法鉴定其基因亚型(Ba和Bj)。结果:60例B型HBV经鉴定均为Ba型,没有发现Bj型。结论:江西省B基因型HBV可能主要为Ba亚型。相同基因型导致不同病情的机制可能还与其他因素如准种有关。第叁部分熔点曲线法研究拉米夫定临床耐药与HBV准种相关性目的:研究HBV准种与拉米夫定耐药的关系,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随机选取经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30例,治疗后发生HBV变异30例,病毒反弹但经检测未发生变异30例,HBV P区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再采用熔点曲线法分析HBV准种数量。同时也对HBV C区、S区准种进行对比。结果:拉米夫定治疗前患者体内HBV P区准种数量为8.37±0.93个,病毒反弹组准种数量为5.30±0.95个,病毒变异组准种数量2.50±0.86个。叁组间两两比较,P均小于0.05。HBV C区治疗前组准种数量为6.33±1.64个,病毒反弹组准种数量为6.37±1.81个,病毒变异组准种数量6.10±1.86个。叁组间两两比较,P均大于0.05。HBV S区治疗前组准种数量为5.77±2.11个,病毒反弹组准种数量为6.17±1.93个,病毒变异组准种数量5.23±1.85个。叁组间两两比较,P均大于0.05。结论:在拉米夫定的作用下HBV P区准种数量逐渐减少,发生变异后劣势耐药病毒株变为优势病毒株易检测到。拉米夫定对HBV C区、S区作用不明显。

黄燕萍[7]2004年在《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区基因变异》文中认为目的 拉米夫定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抗病毒药物,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但持续用药1年后约24%的病人出现耐药;若治疗时间超过4年,该比例将上升至70%。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关于拉米夫定耐药相关基因变异最常见的是HBV聚合酶C区的YMDD基序。本课题从HBV准种的角度出发探讨药物耐受问题,以HBV聚合酶基因为研究靶区域,PCR扩增拉米夫定治疗前后病人血清标本中HBV DNA部分序列,TA克隆后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异源双链分析(SSCP/HDA)筛选优势准种并测序,初步了解拉米夫定治疗前后HBV准种的分布情况和HBV聚合酶基因包括YMDD在内的序列的变异情况。 方法 (1)标本的前筛选中使用熔解温度曲线法初步分析YMDD突变型。(2)选择6例病人拉米夫定治疗前后12份血清标本,PCR扩增HBV聚合酶基因部分序列;PCR产物纯化后与载体(pCR2.1)连接,转化感受态细菌(INVαF’);每份标本中获取33个阳性克隆,再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完成单链构象多态性/异源双链分析,最后测定电泳条带的移行距离,得出准种数和准种分布,计算准种复杂性和优势克隆比例。(3)每份标本选择一个优势准种测序,在Genebank中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比对,找出同义突变和非同义突变,计算突变率。(4)在单链构象多态性/异源双链分析同时选择1例病人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每一个克隆的YMDD变异情况作出准确了解。(5)将YMDD变异的出现与病人临床指征相结合进行分析,得到病人治疗过程中变异出现前后ALT和HBV DNA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结桌 (1)熔解温度曲线分析法所得38例病人LAM治疗前后YMDD的变异结果经后续实验证实与事实相差较大,只能作为标本选择时的参考指标之一。(2)12份标本逐一分析,其中病人D最为典型。治疗前后的准种组成变化最大,准种复杂性改变最大。治疗前标本的图谱中可见上方的单链DNA和下方的同源、异源双链DNA的条带模式均有较大差异,经测定,确定准种数14,组成为11,5,4,3,1,1,1,1,1,1,1,1,1,1。而治疗后标本条带模式非常一致,准种数降至6,第叁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组成为28,1,1,1,1,1。提示准种数目从多到少变化。综合分析6例病人标本,治疗前准种数在7一14(平均9.8),均高于治疗后准种数4一8(平均5.7),t=3.98,p<0.05。6例病人治疗前优势准种比例在33.3%一81.8%;治疗后显着升高 (78.8%一90.9%),t=3.24,尸<0.05。(3)选择优势克隆测序,6例病人经拉米夫定治疗后2例出现M550V几526M,3例M5501变异,l例无YMDD变异。病人A~F的碱基突变率分别为6.5、6.5、4.3、10.9、13.0、8.7bp/Ikb。(4)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病人D治疗前33个克隆中32个为YMDD,治疗后33个中有29个克隆是YIDD,余下的为其它同义突变。(5)结合临床资料分析,YMDD变异出现后,HBV DNA均回复到治疗前水平,ALT则不完全相同,4例上升>2 x ULN,1例仍在正常范围。 结论(l)拉米夫定治疗导致6例病人中2例YMDD基序发生YVDD变异、3例YIDD变异。1例病人未出现一个非同义突变,且实验室和临床各项指标均无显着改变,提示拉米夫定耐药可能还存在其它原因,如天然耐药现象。(2)拉米夫定对HBV聚合酶基因存在选择压力,使治疗后HBV准种数减少,准种复杂性降低,优势准种比例升高。(3) YMDD变异出现后,所有病人的HBVDNA增高,部分病人的ALT增高。

胡晓武[8]2012年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检测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什么是治疗的入选条件?什么是评价疗效的指标?什么是停药的信号?最可靠的指标是HBVDNA。研究表明,患者的HBVDNA水平为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时发生失代偿的独立预测因素。关于治疗指征现在国内均遵照2010年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当一部分病人在过去的治疗中,并未按照此指南规范用药,普遍存在过度用药、使用指证不严格等现象,导致应答不佳、出现YMDD变异等不良后果。临床医生在接诊此类患者时感到非常困难,一是明确应答不佳的原因,主要是YMDD变异株的检测,二是根据是否存在YMDD变异给予针对性的补救。实际上,采取什么检测手段,既能够及时准确发现应答不佳,又能够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可能正是努力的方向。目前存在的检测HBVDNA及YMDD变异的手段非常多,可以说各有利弊。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值得探讨。研究目的把应答不佳的一部分病例进行两种方法的检测,即用PCR-反相点杂交法和PCR荧光法,分别检测’YIDD、YVDD、rtLl80M、rtM204V、rtM204I等指标,然后进行比较,对检测结果灵敏性、误差、费用、用时、便捷性比较,判断两种方法的优劣。研究YMDD变异占应答不佳的比例,并把基线值包括HBVDNA、ALT水平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内在联系。研究方法(1)病例选择和标本收集:病例选择的标准为:所有病例均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HBVDNA阳性,接受单独使用拉米夫定24周以上,24周时复查HBVDNA虽然较基线值降低1log10IU/mL但未降到检测下限。本文收集的160例慢性HBV感染者均为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及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部或门诊部确诊的且接受拉米夫定单药治疗后应答不佳的慢性HBV感染者。(2)病毒DNA模板制备:采用经典的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方法。(3)随机抽取38例分别使用PCR荧光法和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YMDD变异株和变异位点检测。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结论,哪种方法更加灵敏、便捷,适用于基层医院进行YMDD变异的检测。(4)将160例患者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前的基线HBVDNA和ALT值做分组分析,找出它们内在的关系。结果(1)随机抽取38例YMDD变异病例分别使用PCR荧光法和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基因型、YMDD变异株和变异位点检测,发现基因B型和C型发生YMDD变异的几率无明显差异。发现主要变异位点是rtL180M+rtM204V,计20例(52.63%)。(2)用荧光PCR法检测发现有35例阳性,灵敏度92.11%。而用PCR-反相点杂交法检测发现34例为rtM204V/I阳性,灵敏度89.47%。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二者相比,差异性不显着(P>0.05)。(3)PCR反向点杂交法耗时较多、花费较大、需要仪器设备多、操作复杂、技术水平要求高、难以普遍开展,而且只能以检测位点显色与否进行定性分析,不能提供定量方面的参考。PCR荧光法不仅能检测突变类型,而且能够精确定量突变毒株在病毒群体中的比例,除了相似的灵敏性、特异性、耗时少以外,有突出的价格优势,且质控方便,所以适合对于检测精密度要求不是太高的临床实验室使用。(4)在160例应答不佳患者中,有62例(38.75%)只有野生株存在、并未发现变异株,而37例(23.13%)YMDD野生株和变异株均未检出。确定为YMDD变异的病例61例(38.13%),其中检出YVDD变异株26例(16.25%),检出YIDD变异株22例(13.75%),YVDD和YIDD同时存在5例(3.13%),变异株和野生株混合感染8例(5%)。(5)随着时间的延长,变异几率明显增加。把160例病例的基线资料做一个比较分析,发现变异率与基线ALT水平及HBVDNA水平有一定关系,即基线HBVDNA水平越高、ALT越低,发生YMDD变异几率越高。结论虽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被无数试验证明是有效安全的,但随着疗程的延长,变异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打算尽早确定YMDD变异以便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准确的检测手段必不可少。在许多检测方法中,PCR荧光法无疑是一种省时、便捷、价廉、准确性高、特异性高的检测方法,更适合基层临床使用。但是,由于本实验样本量小,所以与PCR反向点杂交法相比,准确性没有显着性差异。我们将扩大样本量,对二者的优缺点做进一步研究。

姜平[9]2011年在《拉米夫定长程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的耐药情况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长程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的耐药情况及影响耐药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感染科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77例活动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耐药情况,以及拉米夫定耐药与治疗前Child—pugh分级,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HBV DNA载量,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治疗中的HBeAg转阴与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转阴与转阴时间及HBV DNA降低幅度的关系。结果:拉米夫定长程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的第一年到第十年耐药百分率分别为14.5%、25.8%、33.87%、43.55%、50%、56.45%、61.29%、64.52%、67.74%、69.35%。拉米夫定耐药与治疗前Child—pugh分级、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HBV DNA载量、治疗中HBV DNA转阴与转阴时间及治疗24周后HBV DNA降低幅度有明显的相关性;拉米夫定耐药与治疗前的血清总胆红素(TB)高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低、HBeAg发生转阴或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12周后HBV DNA转阴与降低幅度无显着相关性。结论:拉米夫定长程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第一年到第十年耐药百分率分别为14.5%、25.8%、33.87%、43.55%、50%、56.45%、61.29%、64.52%、67.74%、69.35%,随时间增长,耐药百分率升高,但治疗第七年后耐药发生率的升高速度逐渐减慢,耐药百分率的水平接近稳定。拉米夫定耐药发生百分率低的原因可能与患者治疗前Child—pughC级、HBeAg阴性、HBV DNA载量低、治疗中HBV DNA早期转阴、治疗24周后HBV DNA降低幅度大有明显相关;而与治疗前的血清总胆红素高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及治疗12周后HBV DNA转阴与降低幅度无明显相关。

徐杰[10]2007年在《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HBV ccc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一直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密切关注的问题。虽然目前国际上已被批准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的药物-核苷(酸)类似物和PEG-IFN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乙肝患者的预后,但由于受长期应用耐药性、适应症选择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在乙肝治疗领域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分析了抗病毒治疗的相关影响因素及HBV cccDNA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核苷(酸)类似物诱发HBV变异的影响因素探讨。通过观察406例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变异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阿德福韦酯及恩替卡韦诱导的HBV变异发生率明显低于拉米夫定。治疗前基线低ALT水平、高HBV DNA载量、合并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应用拉米夫定后未获得早期应答都可作为评价拉米夫定诱发YMDD变异的危险因素。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应答与持久应答关系探讨。分析了406例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应答与持久应答关系,结果发现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患者的早期应答率显着高于应用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治疗组。与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载量介于3 log10 copies/ml~5 log10 copies/ml及≥5 log10 copies/ml的患者相比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载量<3 log10 copies/ml的患者在治疗24周、48周及72周时病毒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及血清学应答率均明显增高,且病毒反弹率明显降低。因此认为对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应答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预测抗病毒治疗的持久应答状况。叁、肝组织学检测对ALT/AST正常血清HBV DNA阳性者诊断及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分析。对20例ALT/AST正常血清HBV DNA阳性者进行肝组织学检测,结果发现本组20例血清HBV DNA阳性而ALT/AST水平正常者的肝脏组织学检查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细胞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及肝细胞HBV DNA载量均高于HBeAg阴性患者。对经组织学检查证实存在G2期以上的ALT/AS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平均水平明显下降,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阳性ALT/AST正常者无1例出现HBV DNA自发性阴转。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cccDNA分析的临床意义。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 cccDNA载量,结果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可检测到HBV cccDNA。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 cccDNA检出率均与血清HBV DNA载量相关。血清HBV cccDNA载量与血清HBV DNA载量、肝细胞HBV DNA载量及肝细胞HBV cccDNA载量呈正相关。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cccDNA载量高于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可以降低血清HBV cccDNA水平,其中恩替卡韦的作用更明显。当血清HBV DNA阴转后血清HBV cccDNA也检测不到,但是部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仍可检测到HBV DNA及HBV cccDNA,且此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 DNA以cccDNA的形式为主。五、不同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探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测定法对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型检测,结果发现本地区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还有少数的A、D基因型。C基因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及血清ALT水平较B基因型患者高,肝硬化发生率也较B基因型患者高。B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以HBeAg阴性表达为主,而C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以HBeAg阳性表达为主。B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PEG IFNα-2a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优于C基因型患者,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基因型无关。总之,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评价了肝组织学检测对血清HBV DNA阳性而ALT/AST正常者诊断及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cccDNA检测的临床意义,为科学合理的进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提供了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及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YMDD基因序列变异的研究现状[J]. 金海龙, 石炳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2]. HBV基因型及P基因区变异与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耐药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 卢成, 成志华, 刘金禄, 李采青, 王浩.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3

[3]. 乙型肝炎治疗耐药基因突变的焦磷酸测序诊断技术研究[D]. 汪钦. 第四军医大学. 2011

[4].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观察[D]. 张骏飞. 安徽医科大学. 2011

[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与临床关系[D]. 胡盈莹. 福建医科大学. 2003

[6]. 江西省HBV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与慢性乙肝临床表现和抗病毒疗效关系的研究[D]. 张华. 南昌大学. 2009

[7]. 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区基因变异[D]. 黄燕萍. 第叁军医大学. 2004

[8].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检测及分析[D]. 胡晓武. 安徽医科大学. 2012

[9]. 拉米夫定长程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的耐药情况的临床观察[D]. 姜平. 重庆医科大学. 2011

[10].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HBV ccc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D]. 徐杰. 吉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区基因变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