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对新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新时期论文,几点思考论文,中学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这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那种“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自身须有一桶水”的陈旧观念已一去不复返,逐步建立起“教师自身拥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桶水”的新型的教学观念.而数学学科自身具有的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甚至讨厌数学.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值得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去思考.笔者结合近几年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的阐述,希望能与同仁共鸣.

思考之1——借助生活体验,化难为易,轻轻松松学数学

因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科单调、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乃至厌学的情绪.这就势必造成平时我们老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但效果仍不理想的境况.那么该怎样改变这一境况呢?我认为应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不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太抽象、太难.事实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东西陌生就会觉得难,反之,熟悉的就会觉得比较简单.就如我在高一讲函数问题时,曾要求学生写出投寄信的费用和信重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绝大部分学生不会写.可我有意提问一位其母亲在邮政局工作的学生(数学成绩较差),他却回答得清楚明了.因此教师可以借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讲解数学知识,这样往往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们可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时,先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头脑中与此相关联的熟悉的事物是什么,然后从他们熟悉的东西出发,利用知识迁移让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掌握新的内容.当然,到底该用哪些熟悉的东西讲数学,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积累和摸索.

比如在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很多老师都喜欢用“多米诺骨牌”的例子来讲解.“多米诺骨牌”的事例当然很经典,但是学生并非特别熟悉,若采用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学生更熟悉,效果一样好.我在讲解该知识时就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常见的景象:学校停车处整齐摆放的一排自行车,假设每辆自行车间距符合一个条件:若前一辆自行车不小心撞倒,则后一辆也一定被前一辆自行车撞倒.试想,若第一辆自行车不小心被撞倒,那么其余的自行车会怎样?学生答:全被撞倒!老师:对!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经过短暂的交流,很快悟出了两条:第一,第一辆自行车被撞倒;第二,当前一辆自行车被撞倒时,后一辆车也跟着被撞倒.老师借机切入话题:我们的数学家就是根据类似于自行车被撞倒的事例,总结出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归纳法.水到渠成,接着引出数学归纳法的三步骤,这样引入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感到易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

思考之2——注重实验操作,培养能力,具体形象学数学

数学以实践中的空间图形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往往更易掌握.学生一般都爱动手操作,爱自己发现,爱探索,所以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加强演示操作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学习兴趣倍增.当然,学生若能亲手实验,那效果就更好了,不仅能对相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以实验为手段对有关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究,从而达到理性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椭圆的第一堂课上,我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椭圆的概念:

先明确要求,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细绳和两枚图钉,按课本的要求画椭圆,再用多媒体演示画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椭圆的画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板上的作图说明了什么?

(2)在绳长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当两个图钉合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

经过以上实践,学生自然能很快得出结论,当2a>2c时是椭圆:当2a=2c时是线段;当c=0时是圆;当2a<2c时轨迹不存在.

(3)根据以上作图实验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由学生归纳椭圆的定义)

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与操作,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使学生对椭圆的概念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全面深刻的理解,不仅使他们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切实体现素质教育之要求.

思考之3——营造宽松氛围,平等民主,快快乐乐学数学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数学,我认为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也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和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三个挑战:一是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结论.

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就在于教师要能真正放下架子,抛开条条框框.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

当时我马上对这位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这种解法突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令人耳目一新,连老师也未曾想到,真让人佩服.从此以后,设想到那位学生便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常常与我讨论一题多解问题.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赏会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它就像一束阳光暖在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动力.我们真的应多鼓励学生,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思考之4——强化应用意识,学以致用,实实在在学数学

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仅仅停留在一种表面的兴趣上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还应该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与体验,而提高这种认识的最佳途径是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学知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给自然、经济、环境带来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的内容,适当增加数学应用性的习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

例如,在学习“直线方程”时,我设计了以下应用题:一家庭(父亲、母亲和孩子们)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说:“如父亲买全票一张,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2/3的原价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并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请你用坐标图表示.

该题以“家庭旅行”为背景,让数学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介入人们的日常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掌握数学知识,能给你带来许多便利乃至实惠.

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我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各大中小城市相继出台了分期付款购房方案.某人购房需资金总额30万元,首付20%后由银行提供贷款,若每月还款一次,分10年还清,假定月利率为0.24%,问每月还款额为多少.

或许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并不一定很浓,但这个问题却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可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必须学习,且必须学会,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思考之5——激活每篇教材,变死为活,兴趣盎然学数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材料,课本是最主要的教材,但学生提问、作业、试卷、资料也是活生生的教材.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需要,设计出一种新的动态结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好奇心能驱使学生主动、精细地去观察事物和思索分析,好奇心能促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敏感,容易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笔者认为,数学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奇迹,但数学的魅力,数学的奇迹性要靠我们去挖掘、去发现,也就是说要很好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每一篇教材都能活起来,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譬如,在讲立体几何的第一课“平面”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笔者设计了如下导言:

“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基本的概念——平面,但在现实世界中有平面吗?可以说有,因为黑板面、桌面、平静的水面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也可以说没有,因为它是想象的产物,可说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这就是智慧的力量.从‘有’的原型出发,创造了一个‘没有’的东西,而这个‘没有’的东西却在立体几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且被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自然学科所借鉴.对平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这个没有的东西为什么比有的东西更有用?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

上面这段叙述,既符合人们对平面认识的逻辑,又充斥着表面的矛盾,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容易激起学生了解真相的愿望,而一旦真相大白,这段叙述还可能对增进学生对平面的理解起长久的作用.

总之,就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言,对学生来说,它是一种本能;对数学来说,它潜藏着引发人们好奇、求知的特性.教师的任务是,张扬本能,展现特性,在两者之间寻求适当的时机,恰当的联结方式,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应该说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课题.

思考之6——加强思维训练,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它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中最可贵的、层次最高的思维品质,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又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近年来很多省市的数学高考试题中都出现了一些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的开放题.这些开放题成为数学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在考查学生思维水平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功能.在数学教学中,以开放题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思维训练,又要打破教材中所涉及的命题大都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让学生去判断、推理、证明这一常规模式,设计一些具有不确定性,非惟一结论的问题.如条件不很清晰,不很完备,需要探寻和补充的问题;现实性强,容易调动研究热情的问题.让学生在对开放题的探索中,思维得到锤炼,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比如在“轨迹方程的探求”的复习中,我设计如下开放题:已知在ΔABC中,∠A、∠B、∠C对边的长分别为a、b、c,其中边长c为定值,请你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添加适当的条件,求出顶点C的轨迹方程.并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思考.由于坐标系建立与添加的条件不确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想象空间,展示学生自身水平的舞台,促使他们展开思维,主动探寻,从而得到丰富多彩的答案,取得高三复习教学的预期效果.同时,使一些学困生,通过独立思考,也能做出一种或多种答案,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以上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新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这六者相辅相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数学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生活以及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之中,并将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跨入网络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数学是新时期每位合格社会公民整体素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没有相当的数学知识就是没有文化,就是文盲.看来,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标签:;  ;  ;  ;  

新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