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鹏
天津市血液中心 300100
摘要: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的认知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材料,对其进行分析,然后对比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应用情况,并对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分析,包括心理支持和系统脱敏以及认知疗法等,最后总结了心理护理的结果。
关键词:心理护理;无偿献血;献血反应
引言
伴随人们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无偿献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健康适龄公民参与献血的意愿越来越强。但是在真正进入献血屋以后,心里仍然会出现很多恐惧和不安的感觉,导致其出现头晕和疼痛等不适感,严重的会导致采血中断。笔者从心理层面出发,分析如何对街头无偿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献血当中。
一、资料的整理和护理的方法
(一)资料的整理
笔者收集了从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街头献血屋参加献血的21318人,就职业来看,这些献血的人包括干部、军人和学生以及工人与农民等。从年龄来看,大多集中在18岁到60岁之间,其中男生的人数是11207人,女生的人数是10101人,而有两次以上献血经历的人数达到了9121人。在所有献血人员中,出现献血反应的人数是312人,其中第一次献血就出现反应的人数是208人,第二次及其以上献血的人出现献血反应的有84人。就献血反应来看,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以及心慌胸闷等症状,严重的还有四肢冰凉、抽搐甚至出现晕厥。
(二)护理的方法
就护理方法来看,主要包括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两种类型。就一般护理来看,先了解献血人员有无做过健康体检和与献血相关知识的咨询,进而确定献血人员是否具备献血的条件,然后告知其基本的献血知识。尤其对于第一次参加献血的人员来说,要告知其献血的量,应控制在200到400毫升之间,这些在人体中大约占比5%到10%之间,不会对人体的正常功能造成影响,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更少。在采血时,最好选择肘正中的位置,并且在采血过程中,要仔细的观察献血人员,有没有出现不舒服的情况,要尽可能早的发现异常,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护理,在采血完成以后,引导献血人员在献血屋休息,并观察一段时间。
而就心理护理来看,对上述献血人员,不仅进行了一般护理,也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心理护理。在献血前,与献血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打消其内心的疑虑,引导其放心使用献血设备,让采血者也更加自信,同时了解清楚献血者是否是空腹,要求其先吃点甜点或者糖水等。在献血中,要给予其心理支持,采用心理护理方法,让献血者放松自己的思想,同时要认真观察其面部表情,如果出现不适,要及时采用护理措施,并鼓励献血者,用语言增强其信心,防止反应加重,出现一些连锁反应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献血后,要帮助献血人员处理好针眼,并向其道谢,同时交待其在献血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告诉其在献血以后有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要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也无需大补,要多喝水,并适当的休息。
(三)心理护理的主要方法
首先。心理支持。该方法就是采血者使用语言和动作鼓励和安慰献血者,尽可能的消除其心理恐惧和心理疑虑等,防止其在采血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引导其改善心境,进而提升献血者的勇气,给其强大的自信心[1]。
其次,系统脱敏。该方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引导献血者熟悉献血屋内的环境,并逐渐适应环境,消除其心理陌生感;第二,引导献血者观看其他献血者献血的整个过程,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献血者介绍,进而引导献血者足够的放松;第三,在采血过程中,与献血者进行深入交流,对其注意力进行引导和分散,促使其放松身心,顺顺利利的完成整个献血的过程。
最后,认知疗法。该方法主要是采血者根据献血人员的年龄和性别以及职业与文化程度的差异,选择恰当的话题,与其进行交流,消除献血者对献血所产生的一些误解,促使其形成对献血的正确认识,让献血者逐渐形成适度献血有助于身体健康,并且对于社会也有积极贡献和重要意义的意识,可以帮助社会与他人。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献血人员会最终形成认同无偿献血的心理[2]。
二、结果分析
对上述资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献血人员在接受心理护理组护理以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只有0.71%,而接受一般护理组,未接受心理护理组的献血人员,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1.41%,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心理护理对于街头无偿献血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献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精神因素主要是献血人员在献血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采血者需要采取恰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对献血人员的心理恐惧和负面情绪进行消除。消极情绪的存在会使得人的心理运动失去平衡,还有可能出现很多生理改变,通过引导献血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情绪,进而促使身体运动更加活跃。所以,采血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意识的对献血人员的感受与认知产生影响,确保献血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街头献血屋而言,参与献血的人员以年轻人为主,职业分布和教育水平以及人员结构差异都比较大。所以,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要注意选择话题的恰当性,以起到分散其注意力的效果,给予献血人员足够的心理支持,以改善其情绪。因此,本文认为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献血人员发生献血反应的概率,相对于一般护理而言,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需要重视起心理护理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耿敬磊,陈莉.心理护理在街头无偿献血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2):143-144.
[2]王琳.心理护理在街头无偿献血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5(17):289-289.
作者简介:
杜建鹏 天津市血液中心,300100 专业:护理,研究方向:无偿献血
论文作者:杜建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3
标签:心理论文; 人员论文; 无偿献血论文; 献血者论文; 方法论文; 街头论文; 人数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