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系列笔谈——构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流论文,价值论文,笔谈论文,文化论文,势在必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栏目主持人:江畅,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重大招标项目“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11&ZD021)”首席专家
栏目主持人语:国家重大招标项目“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11&ZD021)”课题组,自2012年以来在湖北、河南、湖南、广东、云南、青海、北京等省市范围内进行了以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为主的实地调研。调研以湖北省为主,涉及湖北省的五市(荆门市、宜昌市、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十县(利川县、罗田县、蘄春县、长阳县、秭归县、兴山县、五峰县、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调研对象近一万人,回收有效问卷8156份。作为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组笔谈正是基于以上数据的分析,从公众对于主流价值文化的期待、主流价值文化构建的必然性为切入点,在社会各群体对主流价值观认同差异事实的基础上,引入构建我们主流价值文化的国际视野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以期展开学术的争鸣,为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提供有益的学术支撑。
构建凝聚全体国民的主流价值文化,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持久繁荣的关键。早在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过七年的文化建设,我国民众对构建中国主流价值文化的认知状况如何,是一个亟须明确的问题。只有基于认知状况来分析和思考,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揭示当前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行性,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来提高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拟围绕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这一主题,基于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揭示民众认知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基本数据与初步分析
本次问卷中有不少问题的回答,可以反映民众对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的认知。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与此主题相关,另一类是间接相关。以下分别就这两类问卷调查的问答展开初步分析。
就直接相关的问答看,问卷中有“您认为有必要构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公众对于主流价值文化建构必要性的态度。在反馈回来的问卷数据中,大多数样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认为有必要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有4315人,占总样本的56.2%;而认为无必要的有1276人,占16.6%;认为不确定的有1866人,占24.3%;持其他态度的有221人,占2.9%(见表1)。
不同年龄段的样本对此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数据见表2。
由此表可见,回答“有必要”的样本在各年龄段的人数及所占比例分别如下:小于25岁的人数是2594人,占60.3%;25至45岁的人数是997人,占49.3%;45至60岁的人数是479人,占52.2%;60岁以上的人数是225人,占57%。回答“无必要”的样本在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分别为:小于25岁的人数是674人,占15.6%;25至45岁的人数是390人,占19.3%;45至60岁的人数是155人,占16.9%;60岁以上的人数是49人,占12.4%。回答“不确定”的样本在各年龄段的人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小于25岁的人数是930人,占21.6%;25至45岁之间的人数是570人,占28.2%;45至60岁之间的人数是258人,占28.1%;60岁以上的是102人,占25.8%。这些数据表明,小于25岁的样本对于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度最高,否定性最低;25岁至45岁的样本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其否定性态度也相对最高。在非肯定回答中,持“不确定”态度的人高于持“不必要”态度的人,更多的人对于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并非简单否定,只是对此问题的认知处于模糊状态。
从职业看,不同职业者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数据见表3。
对此问题持肯定态度者占本职业总样本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干部(占本职业总样本的69.9%)、学生(58%)、工人(50.6%)、商人(50.3%)和农民(38.7%)。认为“无必要”的依职业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民、商人、学生、工人和干部,分别占各自职业总样本的21.7%、18%、17.7%、17%以及13.1%。持“不确定”态度的人依职业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民、商人、工人、学生和干部,分别占各自职业总样本的35.4%、29.3%、29.1%、22%以及14.7%。从以上的数据看,干部对构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度远远高于农民,而工人和商人之间则大致相同,学生高于工人和商人。在非肯定回答中,持“不确定”这一态度的人高于持“无必要”态度的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尽管农民这一职业的人对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认同度较低,仅有38.7%的农民认识到这一必要性,然而,农民中直接否定构建主流价值文化必要性的人数也最低,仅占农民的12.4%,低于其他四种职业,高达35.4%的农民回答“不确定”。这说明,在非肯定回答中,农民对于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更多的是感到困惑,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同时,在工人、学生、商人、干部的非肯定答案中,持“不确定”意见的人也高于持“无必要”意见的人。尤其是工人和商人,这两个职业对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的认同度一般,但很多工人和商人都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总体上可以说,在对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的非肯定态度中,不同职业的人同样更多的是感到困惑。
不同地域中的人们,其态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数据见表4。
认为“有必要”的样本占本地域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农村61.8%,大城市50%,小城镇57.9%,中小城市56.7%。回答“无必要”的样本中占本地域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大城市19.3%,农村11.9%,小城镇16.8%,中小城市17%。从工作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的肯定性态度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从农村越靠近大城市,持“必要性”意见的样本的比例就越低,持“无必要”意见的样本的比例也就越高,也就是说,越偏远地区的人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的认同度越高,越繁荣地区的人对此必要性的认同越低。而从地域看,持“不确定”意见的样本之间相差并不大。
另外,从性别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的调查数据,男性和女性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差异很小,从统计的意义上说可以忽略。比如,在认为有必要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样本中,男性有2153人,占总样本的57.2%;女性有2151人,占总样本的55.3%。回答“不确定”和“无必要”的样本与此相类似。且在回答“从性别上看您认为,什么人更认同主流价值文化”问题时,81.5%的人都认为“男性和女性没有差别”或“与性别无关”。因此,本文后面的分析将忽略性别差异。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几点初步的结论:第一,大多数人都承认构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第二,尽管持非肯定意见的人数为数不少,但并非表示许多人都否认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而只代表在此问题上许多人都处于困惑之中,需要进一步澄清主流价值文化的内涵与意义;第三,有一部分人(超过10%以上)否认构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需要对这一态度的成因做进一步的分析与反思。要进一步探究人们选择这些数据背后的原因,并明确这些原因与构建主流价值文化必要性之间的关系,尚需参考和剖析间接相关的问答。
构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从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等间接相关的问答中,也可以折射出他们对构建主流价值文化必要性的认知态度。我们问卷总体设计的主旨之一,就是要了解民众对是否有必要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认知,因而其中绝大多数问题,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否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了解,以及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具体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都是希望通过样本对问题的回答,反射出公众对于主流文化价值的认知状况。下面笔者就与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密切相关的问卷问题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繁荣与否非常关键,意识到这一点,很可能就会认识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问题交叉的具体数据见表5。
对于问卷中“您相信文化可以强国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折射出对构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必要性的认识。从是否相信文化强国问题所收集到的数据看,相信文化可以强国的样本是4669人,占总样本的62.4%;不相信的样本数是1417人,占18.9%;说不清的样本数是1397人,占18.7%。这个结果与认为有必要构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文化的数据重合度大。既相信文化可以强国又认为有必要性的样本,占到分别选择这两个问题的总样本的71.3%。这一数据结果还表明,在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问题上持“无必要”与“不确定”态度的人大多数都不相信文化可以强国。
第二,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和深层结构[1]。如果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不足,或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认同,就会极大地影响其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的态度。
就是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言,有5780人选择了“非常了解”与“了解一些”,占总样本的74.6%;有1401人选择了“不了解”,占18.1%;有565人选择了“不关注”,占7.3%。选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了解或了解一些同时又选择有必要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人占到总样本的46.8%;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或了解一些的同时又选择“无必要”的人仅占总样本的11.2%,而这些人中对必要性持“不确定”态度的人却占到15.4%。这说明,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认识到构建主流价值文化之间呈正向关系。具体数据见表6。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认同这一问题上,69.3%的人都选择了“非常认同”或“有点认同”,而这些人中66.1%都选择了“有必要”构建主流价值文化,仅有13.9%的人选择了“无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认同”或“说不清”的有2382人,占总样本的30.7%,而这些人中有59.7%的人在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问题上都选择了“无必要”或“不确定”。这说明,越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越是意识到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越是不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就越是意识不到这种必要性。具体数据见表7。
二、民众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基于第一部分的分析,可以说,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有必要构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文化,但尚有不少人(总样本的43.8%)持“无必要”、“不确定”和“其他”态度,这说明尚有大量国民没有认识到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有必要对其原因做进一步分析。先可以通过进一步思考第一部分关于间接问答的分析来揭示其中的部分原因。
其一,没有认识到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对于国家的重大意义。在对待文化强国的问题上,高达37.6%的样本选择了“不相信”或“说不清”。文化既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缺乏文化支撑而单靠军事入侵、政治干涉或经济渗透的方式日益行不通,一些国家于是开始大打文化牌,文化软实力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就此而论,培养对本国主流价值文化与核心文化的信念,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如果认识不到文化对于国家富强的意义,也就意识不到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其二,不少国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理解不足,认识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尽管并非多数,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既不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又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对于他们认识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会产生负面影响。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因此,不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又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一般不会认识到构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
可以说,以上两点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原因,而实际上,人们是否认识到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进而认同合理的主流文化,最终还取决于实践方面的工作是否落实。就此而论,我们还必须扩大视野,考察与文化实践相关的问题。
首先,一些阻碍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认同的因素,导致人们认识不到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这些因素主要有:西方价值文化的消极影响、忽视了我国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包袱、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等。本次调查中,37.8%的人认为西方价值文化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53.4%的人认为忽视传统文化会阻碍人们认同主流价值文化,28.2%的人认为背负传统文化的包袱会影响人们认同主流价值文化,38.9%的人认为市场经济会产生一些认同主流价值文化的消极作用。
其次,当前我国主流价值文化自身存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主流价值文化存在缺乏现实关怀、没有体现大众的价值诉求、缺乏当代世界视野、没有与时俱进等问题。在调查数据中,62.1%的人认为当前我国主流价值文化没有体现大众的价值诉求,46.3%的人认为其缺乏现实关怀,32.4%的人认为其缺乏当代世界视野,29.8%的人认为其没有与时俱进。这些问题导致总样本中43.8%的人对构建当代中国价值文化的必然性持非肯定态度(详细数据见表8)。
最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本次调查中,64.4%的人认为当代中国人价值观模糊,38.4%的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对传统价值简单否定,33.5%的人认为不应该对西方文化一味否定。这些问题导致样本中42.8%的人对构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持非肯定态度(详细数据见表9)。
三、对策与建议
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体现,而主流价值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社会巨变和转型的时期,短暂的文化迷茫或许难免,但必须看到,能否建构一种属于自己的、能够将全体国民凝聚起来的有核心价值的主流文化,却是一个国家是否有繁荣的未来的关键。因此,构建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势在必行。而对于民众在构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上的认知问题,在此基于前文的原因分析,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提高国民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并使之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培养文化强国的信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国家从宏观层面重视文化建设,以政策、方针的方式让民众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中国强盛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以及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大众传媒、学校、民间活动等方式,让民众深刻了解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承担发展和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
第二,需要正视我国民众价值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认真思考这种问题背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合理的主流价值观。调查显示,许多人认为当代中国人在价值观上存在价值观模糊、对传统价值体系一味否定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澄清本国主导价值观的基础上,充分包容其他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其一,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并进一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其在适应中国改革步伐的基础上更加深入人心。其二,我们必须正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中提炼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精神以及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并面向当代问题予以合理的阐发。在此基础上,充分汲取西方文化中合理的一面,以彰显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的包容力和开放性。
第三,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提高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让民众自觉地意识到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必要性。我们知道,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是主流价值观得以建立的标志之一,缺乏这种认同就不可能真正建成主流价值文化。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如果与民众的普遍心理相悖,那就很难存在与发展。一个社会价值的主流地位不是由少数传播者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公众认同状况决定的,只有得到大众认同的价值观,才会最终形成主流价值。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让主流价值文化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将百姓的民生幸福上升为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以体现广大民众的价值诉求。
第四,丰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的宣传手段,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并抑制其消极面。在某种意义上,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充分调动社会的正面精神,也会使一些不良思想广为传播。调研显示,我国民众了解主流价值观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与教育,在回答“您一般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时,40.1%的人选择了“大众传媒”,因此,在提高我国民众对构建主流价值文化必要性认知问题上,必须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充分利用传媒的积极的一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