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与超越:道家健康养生的深生态伦理解读论文

契合与超越:道家健康养生的深生态伦理解读论文

【伦理学研究】

契合与超越:道家健康养生的深生态伦理解读

周山东

(湖南女子学院 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长沙 410004)

摘 要: 道家思想不仅与现代深生态伦理的理念高度契合,还实现了对具体观点和践行方法的超越,这在道家健康养生中有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生命本体”思想契合了深生态伦理将“生态作为整体”的理念,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道通为一”的思想契合了深生态伦理万物具有“内在价值”的理念,实现了对“生态整体主义”的超越;“道法自然”的思想契合了深生态伦理“把自我理解并扩展为大我”的理念,实现了对“自我实现方法”的超越。道家健康养生是深生态伦理创立和创新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 道家;健康养生;深生态伦理;契合与超越

自从深生态伦理思想诞生以来,道家思想与深生态伦理的关联就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学界普遍认为道家思想启发了深生态伦理的产生,并存在高度契合之处。“借助老子,我试图找到重新尊重自然和确立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新的联合体。”[1]“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2]事实上,作为生态伦理主要理论提供者的海德格尔和怀特海,都与道家老庄哲学有着密切关联,并得到道家思想的启发。相关专家认为:“从事深生态运动的人们已经表明其哲学或宗教的思想根源主要是基督教、佛教、道教、巴哈伊教或不同的哲学观点。”[3]“当代的深层生态学家尤其受到道家经典《道德经》和13世纪的日本禅宗学者道元的著作的启发。”[4]而在道家思想究竟为深生态伦理提供怎样的启发上存在分歧:大多数学者认为只限于理论支持方面,道家只能为深生态伦理八大纲领提供“第一层次的最终的前提和生态智慧”[5],道家“因为欠缺客观知识之支持,也使得我们在建构道家环境伦理思想时,只能停留在观念阶段,而缺乏落实之方法及内容”[6]。但也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其中蕴涵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7]。这反映了学界研究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事实上,道家既有思想构建,也有实践操练;健康养生即有机地融合了两者。道家健康养生不仅体现了道家对深生态伦理的理论构建,而且体现了其对深生态伦理方式方法的践行;不仅契合了现代深生态伦理理念,更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现代深生态伦理的观点。本文从生态伦理智慧、生态整体主义和自我实现三个维度,阐释道家健康养生对深生态伦理的契合与超越,以为深生态伦理的创新与实践提供支持。

一、生命本体:道家健康养生的生态伦理智慧

生态伦理智慧是研究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的伦理智慧。在深生态学看来,浅生态学试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限制人口增长、调整生产方式等措施来治理环境,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生态危机的根源恰恰在于我们现有的社会体制、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深生态学家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8],其中饱含着深刻的伦理意蕴,即将生态系统作为整体的理念,根据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福祉繁荣来确定价值,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观,倡导生态中心主义观。将“生态作为整体”的理念无疑具有其科学性,然而“生态中心主义观”是有问题的。因为,有“中心”就一定有“边缘”,生态中心主义仍然是一种“中心主义”,以“二元对立思维”为基础。道家健康养生以生命为本体的价值观念,一方面与深生态伦理将“生态作为整体”的理念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观”的超越。

首先,道家健康养生以生命为本体,切中了生态伦理的根本问题,理论基础更为彻底。深生态伦理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中心主义”,虽说在价值取向上有着根本性的变革,然而其立足点仍然是从一种生命形态到另一种生命形态。在深生态学家看来,河流、土地、岩石等非人类自然物也具有生命。因而,从更深层次看,生命才是深生态伦理的本体。“所谓本体者,当是最根本和最彻底的前提基础,而生态伦理所承诺的最根本的前提基础无非就是‘生’而已,若无‘生’还有什么‘生态’可言?”[9]道家健康养生就是以生命为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0]225道家老子不是从结构的二元对立角度,而是从生成的绵延不息过程,解释世界的发生和运动,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生命的大化流行,生生不已。“在这一世界图式中,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既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11]那么人类又处于怎样的位置呢?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10]159人类并非处于“中心”地位,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但人类并立于天地之间,禀承于大道之端,有责任弘扬大“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10]145。《管子·心术上》解释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庄子也说:“物得以生谓之德”[12]363。也就是说,不断地创发新的生命、生机与生意,是来自于“道”的最高德性的显现,也是人类所特有的道德使命,健康养生就是弘扬天地之大德。

其次,道家健康养生以生命为本,以名利、权势为末,并没有忽略人类的社会责任,理论体系更为完善。“生态中心主义”的第二个问题是,“生态”是指什么?很显然,深生态伦理所强调的“生态”主要是“自然生态”,批评人类中心主义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主张赋予非人类以道德责任主体地位;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生态”的建设和人类社会责任的弘扬。这与人类的生存现实不相符。因为人类既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文明不能将社会分离于自然,也不能将精神和肉体分离”[13],道家老庄认为社会责任的实现之道就隐含在健康养生之理中。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10]234庄子曰:“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12]855老庄并不是教人放弃社会责任,而是说健康养生是为人之根本,“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10]266只有懂得健康养生之理的人,才可以承受治理天下之重任。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0]108道家老庄“养生与治国同理”的思想,超越了现代生态伦理的偏颇,体现了兼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独到智慧。

再次,道家健康养生以生命为本,从保养生命开始,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体现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伦理智慧。“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的发展需要作为最高价值取向,难免因为人类的短视行为而破坏生态环境。深生态伦理以生态的和谐共生为最高价值取向,却又难以切入当代人的生活实际。在道家看来,只有“道”才是最高价值所在,因为“道”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总根源和总根据。“反者道之动”[10]217,这是“道”运动的基本规律。健康养生的过程,就是复归于“道”的过程。老子认为,具体可分为“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10]173三个阶段。其中最为切近的是“婴儿”阶段,即天真纯朴之自然本性、阴阳和谐的状态。庄子养生则教人“忘物”“丧我”,最终达到物我两忘而交融为一的状态,使人的行为符合“道”之自然。如此看来,道家健康养生是借助于形上学的哲学体系,建立与自己生命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此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和精神导向之源。从这个角度而言,道家健康养生实是通过促使人从调适生理欲望、提升精神境界等渠道,体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过程,虽然境界高远,却又切实可行。

道家健康养生的“生命本体”思想不仅契合了深生态伦理将“生态作为整体”的理念,更是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观”的“二元对立思维”,实现了自然生态责任与社会生态责任的兼顾,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本体论的论证,为人类将生态认知为整体奠定了基础。

二、道通为一:道家健康养生的生态整体主义

其二,在处理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关系维度,“道通为一”的思想要求健康养生既要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以达到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10]86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灌溉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这种利人而谦卑的德性,接近于“道”之崇尚和谐的宗旨,既是与人交接的德性伦理,也是保存身体的养生方法。“居善地”即让身体处于无危无患的状态;“心善渊”即让心灵保有容纳百川的涵量;“与善仁”即让行为展现仁德的无私雅量;“言善信”即让言语符合诚信的至善品格;“正善治”即让个体有着自我整治的至善功绩;“事善能”即让世人有着应对俗事的至善功能;“动善时”即让生命有着顺时而动的至善变化。可见,老子是要通过推行“善”的德性伦理,营造和谐的养生社会环境。庄子的逃避人间纷争,保全人之性命、去除名求智的心念,也蕴含着人际和谐的思想。

其一,在处理人类生命与自然万物生命的关系维度,“道通为一”的思想要求既要保养人之性命,也要遂天地之性命,以达到自然生态的和谐。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10]254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凭借“道”而产生,藉由得之于“道”的本性(即德),而成长为具有一定形体的自然物,并受着周围环境的培养和限制。因而,“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10]254,既要保养人类的生命,也要保护自然万物的生命。这不仅是“尊道贵德”的内在要求,也是健康养生的内在需要。老子认为,和谐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的生存极为重要。“天地相合,以降甘露”[10]188,因而人养生应当“知和”。“知和曰常,知常曰明。”[10]269而庄子的说法更为简洁:“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2]88并立于天地,独行于万物的人类,有责任保养好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好天地自然的生命,这是“道”的内在要求。“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12]1019

然而,道家通过创设“道”作为万物内在价值存在的终极根据,高度契合深生态主义之“内在价值”理念,并以“道通为一”思想超越生态整体主义观,透彻地解释了人类呵护自然的道德责任难题。在中国古代,相当于自然界的词是“天”“天地”;而“万物”通常涵盖天地人,即人与自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0]225又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10]312意思是,“道”是创生宇宙万物的起源,并成为万物存在发展的总依据,万物离开“道”不可能得到养育和生长。与老子从宇宙生成论进行描述不同,庄子着意进行逻辑的概括。庄子曰:“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12]75-76无论小草与大木,丑女与西施,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物,从道的角度看,都可以通而为一。作为庄子哲学的重要命题,“道通为一”表述的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整体主义。《易·系辞上》曰:“往来不穷谓之通”,“道通”就是说宇宙万物皆来源于“道”,又皆体现道,因而具有普遍的内在联系。“一”是指万事万物虽然具有独一无二的具体属性和存在方式,但都维系于“道”,因而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这种维系作用,同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生存和生活的问题,即在确保宇宙整体和谐的前提下,万物各有其性,而且可以各尽其性。“道通为一”的思想在健康养生实践中有集中的体现,不仅饱含着自然生态和谐的意蕴,还发展出社会生态环境和谐、身心生态环境和谐的意蕴,从而丰富了深生态伦理的生态整体主义。

正如公司的章程所言,成立兰德公司的目的旨在“推动和促进科学、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一切皆是为了美国的公共福祉和安全”。在70年的历史中,兰德公司发行了23 000多份公共研究报告和其他出版物。以下是70年中兰德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首先,从个体层面,道家健康养生通过“修心复性”的方法,实现自我身心和谐一体的认同。老子认为“人性”来自“道性”,而“道常无名,朴”[10]188,主张养生就是“复归于朴”[10]173。庄子发展了老子人性观念,认为“素朴而民性得矣”[12]290,养生的理想状态就是“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12]363的境界。然而,秉之于“道性”的纯朴人性,却可能受到欲望、成习和伪道德的严重侵蚀而丧失。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0]104可谓是“伐性之斧”。庄子进一步扩充为五个方面,认为“皆生之害也”[12]387。因此,老庄健康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心”的主宰作用,通过心性修炼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12]468,实现身心和谐。如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10]121的方法,意在使人不滞于已有之成习和价值偏见,不蔽于想象、喧嚣而扰乱正常认知,达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0]121的状态。庄子认为“反性”重在“养神”,通过“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12]463的工夫,使人心静下来,才不会迷失本性。

生态整体主义是相对于生态个体主义而言。在深生态伦理看来,个体主义生态伦理观虽赋予生命体以生存权利和内在价值,但无法处理人类生命和动植物生命的权利冲突问题,更将非生命的自然物排出之外。深生态伦理反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点,主张一种生态整体主义观,认为“世界根本不是分为各自独立的主体与客体,人类世界与非人类世界之间实际上也不存在任何分界线,而所有的整体都是由他们的关系组成的”[14]。生态整体主义观建立在生物圈中的一切存在物都具有内在价值的基础之上。深生态学家们认为,这个理念是完全可以被直觉的东西,无需靠逻辑来证明;并一再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试图证明一切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深生态伦理抓住了“内在价值”这一核心理念,因为其关涉道德责任的确立,然而却拒绝对这一理念进行深层追问,导致深生态伦理缺乏理论的自洽性。美国社会生态学家布克金,称深生态学把“平等”赋予其他物种的做法是一种幼稚化的努力[15]。无异于把人类还原为生物,而人作为生物性的存在是不具有道德属性的。道德的价值在于对生物属性进行引导、规范和提升。如果说生物性的人一定要承担道德责任,那么非人类也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深生态伦理学因而被批评为诸多现代道德谋划中的一种失败,根源在于放弃了“深度追问”的理论品格,因而未能为处于“生物圈网结”上的人类找到合适的道德责任基础。

其次,在社会层面,道家健康养生通过践行“慈俭谦让”的精神,实现自我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认同。老子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10]306所谓“慈”是以博爱的心胸去包容一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0]9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10]246;不分亲疏,有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0]74,甚至是曾有怨怼之人,都要能做到“报怨以德”[10]293。庄子则特别提出“至仁无亲”的概念,“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12]423。总之,“慈”是不分长幼、善恶、亲疏,没有私怨的关爱。一个人若能宽以待人,以德报怨,必受人尊敬,也会使自己心理处于良好状态,这也是仁德者高寿的道理。所谓“俭”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0]13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0]234。老子认为,对外在感官享受、功名利禄的过度追求,必然会扰动精气神,甚至事与愿违而反招祸咎。所以老子又称:“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10]283对于世人好争名斗智,庄子更是提出“心斋”的方法,“若一志,无听之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实质是通过专一心志,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而与“道”合一。所谓“不为天下先”就是“不争”,即谦让处下,与世无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10]86是指人在有所贡献或者奉献之后,仍要保持谦让的美德,不求别人的认可、表扬或回报。“夫唯不争,故无尤。”[10]86庄子则提出“坐忘”的方法:“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12]463。意在排除对外在名利、才智的追求,与自然之道合一。

道家健康养生“道通为一”的思想不仅契合了深生态伦理试图赋予万物以“内在价值”的理念,而且透彻地解释了人类呵护自然的道德责任难题,发展出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和谐一体的整体观念,丰富了生态整体主义的内涵,从而打通了自我和世界的关联,开辟了自我实现的途径。

三、道法自然:道家健康养生的自我实现途径

“自我实现”既是深生态伦理的出发点,也是最高境界。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把自我理解并扩展为大我的过程,缩小自我与其他存在物的疏离感的过程,把其他存在物的利益看作自我的利益的过程”[16]。这是深生态学普遍认同的伦理理念,然而在如何达到“自我实现”这一问题上,深生态学内部存在诸多分歧:第一种是整体认知方式,认为“自我”是整体的一部分,从而认同整体的运行原理。如西德所说的那样:我是雨林的一部分,我保护雨林就是保护我自己。第二种是扩展方式,从非人自然对人生存的有利性出发,由对其他物的认同而造就更大的自我。如福克斯所言:海龟、老虎或者长臂猿对我的生存有利,所以它们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这实际上是理性利己主义的扩展,错误的假定个人在本性上是利己的。第三种是超越的方式,主张通过克服或战胜个体的自我,及其对特定关怀、个人情感和感官的迷恋,实现对所有特定对象的毫无偏见的认同。这种方式反映的是理性主义对普遍性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正如澳大利亚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普鲁姆德所批评的那样:“每一种解释都不令人满意,并且每一种解释都认识不到心灵/肉体的二元论导致了‘断裂的问题’。”[17]

从主管部门的未来水权改革设想来看,似乎设想的所谓水权交易也不过是取水许可的交易,仍不是真正的水权交易,因为取水许可是一种暂时的行政许可,既不是产权,也有时效限制。

道家健康养生对“自我实现”提出了新的理解,即不把自我实现理解为自我的认同、扩展或者超越,而是把它理解为对“道法自然”伦理的建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0]159“道法自然”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原则,当然也是健康养生的总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类与宇宙的总体和谐,众多生存个体之间的自然和谐,以及生存个体自身的、自然和谐的生存状态[18]。道家健康养生正是通过顺应“道法自然”的伦理秩序,契合了深生态伦理“自我实现”的理念,实现身心和谐一体的认同、个人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认同、人类与自然宇宙和谐共生的认同。

1.2.3 水资源利用 2016年河套灌区各旗(县、区)水资源总利用量为44.871亿m3,其中,农用灌水量和林牧渔畜用水量分别为40.653亿m3和2.718亿m3,分别占总用水量的90.60%和6.06%;工业用水量和城镇公共用水量分别占总用水量的1.59%和0.18%;生活用水量和生态用水量分别占总用水量的1.01%和0.56%。2016年河套灌区总耗水量为30.657亿m3,综合耗水率为68.6%。

其三,在处理个体生命之神与形的关系维度,“道通为一”的思想要求健康养生既要保养身体,也要保养精神,以达到身心生态环境的和谐。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10]93以反问的形式,提出形神相合的健康养生原则。“营魄”即“魂魄”,《内观经》称:“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10]94“一”是指“道”。“营魄抱一”是指精神和肉体修炼臻至于“道”的和谐境界。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并用“形全精复,与天为一”[12]543来阐释,认为这才是通达生命之实情。具体来讲,庄子认为养形是健康养生的基础,“有生必先无离形”[12]543;然而仅此还是不够的。“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12]543那种认为保养形体便是保存生命的观点,实在是有失偏颇,还有更为重要的事就是养神,养神对养形具有促进作用。《庄子·在宥》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12]329

当然,具体到发生在沈德符的同乡,那位姓郁的县令身上的带有相声色彩的故事,海忠介另有我们可以质疑与批判的:对于那位郁姓县令为什么“庭参”上司之时硬着腰板和脖子,海忠介也太过主观主义了吧?换句话说,如果他能够走下台阶,走近郁姓官员审视一番,同时与他进行一番交流,并向其他官员了解了解那人的相关情况,包括其身体、个性、道德、水平、能力等情况,进行一番调查,然后再做结论,再拿主意,那么,是不是更负责任的做法,也可以避免这样的笑话呢?可见,清明如海忠介也有犯“官僚主义”的时候,今人更应警惕之。

再次,在生态层面,道家健康养生通过“体认天地自然”方式,实现人类与宇宙自然和谐共处的认同。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0]159从终极根源来看,人的行为是以“道法自然”为最高价值旨向。“道可道,非常道”[10]53;人类只有从天地之“自然界的自然”去体认“道法自然”。具体到健康养生问题上,老子倡导通过“体认天地自然”的形式获知养生之理,从而将自我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如在阐释“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道理时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0]121也就是说,“致虚极守静笃”从根本上是来源于对万物“归根复命”内在运动规律的观察和体悟,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使生命处于危险的境地。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如从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10]337,“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10]330等自然现象来体认养生之谦让的道理,而庄子更侧重于描述与天地为一体的养生境界。《庄子·逍遥游》描述的姑射神就是一种养生的最高境界。她“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具有“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的特异功能。庄子赞其“之人也,之德也,旁礴万物以为一”[12]28,即达到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

道家健康养生“道法自然”的思想不仅契合了深生态伦理试图“把自我理解并扩展为大我”的理念,而且以“道法自然”的伦理秩序精神、“修心复性”的方法、“慈俭谦让”的人生态度、“体认天地自然”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的拓展。

综上所述,通过从生态伦理智慧、生态整体主义和自我实现原则三个层面的分析,可见道家健康养生对深生态伦理的契合与超越:(1)“生命本体”思想既契合了深生态伦理将“生态作为整体”的理念,又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2)“道通为一”的思想既契合了深生态伦理万物具有“内在价值”的理念,又实现了对“生态整体主义”的超越;(3)“道法自然”的思想既契合了深生态伦理“把自我理解并扩展为大我”的理念,又实现了对“自我实现方法”的超越。不仅如此,道家健康养生还是一种深生态伦理实践。正如奈斯在回顾开创生态哲学研究新范式的基本经验时提到:深生态伦理不仅需要沉思,还需要体验。道家健康养生从理念层面的契合、从观点层面的超越、从践行方面的探索,可以为深生态伦理的沉思和体验提供宝贵启示,因而是推进深生态伦理创新的重要资源。

为此,目前台州正以头门港区为核心港区,以大麦屿、海门为重点港区,统筹发展健跳、龙门、黄岩港区和其他港点的分层次布局,在开发格局上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生态创造论[M].隗仁莲,苏贤贵,宋炳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1.

[2] Peter Marshall.Nature ’s Web .Rethinking our Place on Earth [M].New York:Paragon House,1992:413.

[3] 张岂之,舒德干,谢扬举.环境哲学前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44.

[4] 杨通进.深层生态学的精神资源与文化根基[J].伦理学研究,2005(3).

[5] 王俊杰.庄子的动物隐喻及其与深生态伦理的关联[J].中州学刊,2015(8).

[6] 高柏圆.道家思想对环境伦理的回应态度[J].鹅湖学志,2000(25).

[7] Richard Sylvan,David Benett.Taoism and Deep Ecology [J].The Ecologist.1988(18).

[8] Stephen Bodian.Simple in Means ,Rich in Ends :A Conversation with Arne Naess [J].The Ten Directions.Zen Center of Los Angeles,Summer/Fall,1982.

[9] 王绪琴.《周易》的价值精神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意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6).

[10]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 李翔海.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理论特质及后现代意义[J].中国哲学史,2004(2).

[1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3] Murray Bookchin.The Modern Crisis [M].Uni.of Toronto Press,1987:16.

[14] Warwick Fox.Deep Ecology :A New Philosophy of Our Time [J].The Ecologist,1984(14).

[15] 张惠娜.绿色反对绿色:布克金对深层生态学的批判[J].世界哲学,2010(3).

[16] 雷毅.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7.

[17] K·沃伦.生态女性主义哲学与深层生态学[J].张秀芹译,杨通进校.世界哲学,2010(3).

[18] 刘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52-653.

Integration and Transcendence :Deep Ecological Et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aoist Health Care

ZHOU Shan-dong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Hunan Women ’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China )

Abstract : The Taoist ideology not only conforms with the concept of modern deep ecological ethics, but also realizes the transcendence of specific views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Taoist health car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of all, the thought of “life ontology” accords with the idea of “ecology as a whole” of the deep ecological ethics and realizes the transcendence of “ecocentrism”. Secondly, the thought of “The Dao runs through everything” accords with the idea of “intrinsic value” of the deep ecological ethics and realizes the transcendence of “ecological wholeness”. Thirdly, the idea of “The Tao follows the way of itself” accords with the idea of “self-understanding and self-expansion” of the deep ecological ethics, realizing the transcendence of “self-realization method”. The Taoist health care i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deep ecological ethics.

Key words : Taoist school; health care; deep ecological ethics; integration and transcendence

中图分类号: B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300(2019)06-0039-06

收稿日期: 2019-03-19

基金项目: 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周山东,男,湖南祁东人,哲学博士,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美国罗耀拉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健康伦理研究。

[责任编辑 王银娥]

标签:;  ;  ;  ;  ;  

契合与超越:道家健康养生的深生态伦理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