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误区探析_研究性学习论文

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误区探析_研究性学习论文

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误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误区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本质而言,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生活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语),在这条道路上,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去发展。然而,当前不少学校和教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诸多偏差,致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走进了种种误区。

优生专利,差生靠边 目前,不少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很高的学习方式,只有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很高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而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的结果有二:一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其范围、对象仅限于少数优秀学生;二是目标直接定位在出“研究成果”上,以文章发表的数量和获奖情况作为评价研究性学习效果的惟一标准。其实,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还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性,都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绝不是也不应是优秀学生的专利,语文学科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有权利,或许更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上海格致中学有一位学生,语文成绩并不理想,总觉得压力很大,但他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教师就鼓励他写出《三国演义》的阅读心得,学生受到启发,写出了《三国英雄多,全才推张辽》的赏析文章。教师及时让这位学生在班里宣读,使这位学生重新找回学习语文的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文自修》2002年第4期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研究性学习同样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尽管学生层次不同,水平各异,但不能因此就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优生的专利,而把多数学生拒之门外。如果仅限于少数语文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那么,研究性学习实质上就走向了“精英化”,而大部分学生就只能成为“陪读”,这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就不相吻合了,与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背道而驰。

课题选择学术化、高难度 时下,不少学校和教师热衷于让学生从语文学科学术领域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中选择课题,学术化、高难度倾向十分明显。如某校的《巴尔扎克艺术特色试探》《试论鲁迅的文学成就》《毛泽东诗词艺术》《西部大开发与生态保护》等研究性学习课题,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似乎只有这样的课题,才能体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水平,才能显示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分量。殊不知,这样的课题又大又难,无论从阅读数量、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哪一个方面看,均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所无法完成的。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课题研究,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说,预期的目的就未必能达到。选择课题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研究性学习起步阶段的难点之一,应该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既有研究价值,又具备研究条件,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课题。实际上,语文教材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小课题。就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特别是起步阶段,从课文和课堂教学中选择和提炼课题,一则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实施探究;二则把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这个问题上,上海冠龙高级中学就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课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把课后练习转化为课题;二是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三是由研究的课题引出新的课题。从《荷塘月色》一文,他们推出了以下小课题:1.朱自清缘何不平静;2.平淡中见绚烂——谈朱自清散文;3.淡笔掩不住浓情——小议朱自清的叙事散文。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他们推出了以下小课题:1.记蔺相如的出使策略;2.小议将相和;3.相如斥秦与荆轲刺秦比较谈;4.“认错”为利国;5.外交谈判的智与勇。这样选择小课题,既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与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何乐而不为?

偏离教材和课堂主渠道 既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那就必须依托语文学科课程载体,立足语文教材和课堂,从学科特点出发,去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目前,一些学校和教师,其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语文课堂教学分离开来:课堂教学灌输知识,“培养能力”,课外时间完成若干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或把正常的课堂教学作为主业,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外补充。语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自然也在课堂,二者不是并行或补充关系,而应是有机地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若能立足课堂主渠道,从课文出发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一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文本的理解,二则有利于从“薄书厚读”中扩大阅读量,拓展联想与延伸的能力。当然,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语文教学,既非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有别于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应特别注意既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既打好学科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从目前各地教学实践看,较好的办法是指导学生从课文和课后练习中发现问题,选择和提炼小课题。

实践活动急功近利 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急功近利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目标上片面追求“研究成果”,以教师、学生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获奖的情况作为评价研究性学习效果的惟一标准(这一点上文已经提到)。其实,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都不着眼于直接的“研究成果”,而是重在通过全新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探究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急功近利,行为短视,片面追求“研究成果”,势必使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走向异化。表现之二是重视知识获得功能,忽视研究性学习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出现灌输式教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现象。这种脱离实际探究活动,仅仅将学习方法和研究技能抽取出来进行“指导”的做法,实际上仍是知识的传授,只不过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因为,不仅探究方法是个性化的,事前的传授不可能穷尽学生探究活动中可能用到的方法,而且片面强调操作技能很可能阻碍活动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生长(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第127页,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其实,研究性学习的特性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都决定了语文知识的获得、研究方法技巧的掌握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

实际操作随意性盲目性突出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严密的组织、切合实际的要求、环环相扣的程序和恰当明确的目标。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和教师,其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操作中的随意性突出,缺乏周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随心所欲。课题的选择,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发现和选择,而是教师包办代替,列出一个或几个课题要求学生实施研究。有的教师则要求过于划一,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齐步走、同题做,全然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层次。如某校一堂教授鲁迅《药》的语文课,下课前,教师布置本周的研究课题为《从〈药〉一文看客围观杀人题材,看鲁迅的思想感情》,暂且抛开该题目本身的科学性如何不说,如此布置一道统一的题目,让几十名学生同时来完成,难道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如此下去,研究性学习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反而终将窒息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尚属新生事物,只有运用者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还其本来面目,研究性学习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少的被动局面才可望得到根本的改变。

标签:;  

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误区探析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