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论文_林敏1,邹少娜2

1.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株洲 412200;

2.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病理科 湖南株洲 4122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与依达拉奉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将患者按照给药方式的不同分成依达拉奉组(n=45)和联合治疗组(n=45),在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依达拉奉治疗的基础上,对联合治疗组患者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结果:依达拉奉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与联合治疗组相比,差异较大且存在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优于依达拉奉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相比于实施依达拉奉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与依达拉奉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且还能够明显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丁苯酞软胶囊;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本文将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丁苯酞软胶囊和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90例参与此次实验,将选中的患者按照给药方式分成依达拉奉组(常规治疗+依达拉奉治疗,n=45)和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依达拉奉+丁苯酞软胶囊治疗,n=45)。依达拉奉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3:22;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39岁,中位年龄为(59.67±1.31)岁;联合治疗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4:21;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40岁,中位年龄为(60.48±1.39)岁。选取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 23.0)对90例脑梗死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基础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在对90例脑梗死患者实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细胞、抗脑水肿等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056;生产单位: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规格:30mg*2)静脉滴注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联合治疗组患者还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99;生产单位: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g*24)口服治疗。依达拉奉:每次将30mg依达拉奉加入到100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一日两次,持续给药两周;丁苯酞软胶囊:每次均在餐前给药0.2g,一日三次,持续给药两周。

1.3 观察指标

(1)观察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观察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观察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药物治疗两周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取Barthel指数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选取NIHS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选取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 23.0)对选中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将Barthel指数及NIHSS评分描述成均数±标准差( ±s)的形式;将不良反应发生率描述成百分数(%)的形式,若通过对比发现数据之间差异较大,则说明对比有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明显升高,对比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依达拉奉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结果见表1。

2.2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对比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

 

2.3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联合治疗组患者与依达拉奉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两周后均未发现任何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丁苯酞软胶囊能够改善患者线粒体功能,对其神经细胞具有保护性作用,同时,能够激发抗氧化酶的活性,对炎性损伤具有抑制作用,用于脑梗死临床治疗中可促进患者脑部缺血区域的血液循环,改善其脑部能量代谢[1]。而依达拉奉可以通过抑制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修复脑梗死患者损伤的脑细胞,保护患者脑部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抑制患者病情进展[2-4]。

此次实验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依达拉奉组患者,与易建、魏娟、艾池波[5]等人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而且,在联合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现任何明显不良反应。

综合上述分析,与依达拉奉单一给药治疗相比,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与依达拉奉能够在不造成额外药物毒副作用的情况下,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赵蕊,张桂莲.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1):115-116.

[2]Xiao-na Wu,Tao Zhang,Jun Wang等.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ollowing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2016,11(7):1115-1121. [3]刘莹.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hs -CRP、MMP -9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0):11-11.

[4]袁井军,陈丽英.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清 C-反应蛋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1):1408-1410.

[5]易建,魏娟,艾池波等.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水平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2014(3):35-37.

论文作者:林敏1,邹少娜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2

标签:;  ;  ;  ;  ;  ;  ;  ;  

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论文_林敏1,邹少娜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