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中心医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 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都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都采用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临床症状和术后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观察组在术后6d、10d及膝上、膝下双侧肢体周径差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2周后对照组的APTT值、PT值均高于观察组,PLT值低于观察组;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18.33%)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患者经过预见性干预模式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减轻患者的痛苦、保障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预防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分析
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治疗手段,临床数据表明,我国髋关节置换术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然而接近一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静脉回流受阻[1]。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式,根据患者个人的疾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期达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本研究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实验数据和依据,主要方法是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在27.5~68.4岁,平均年龄(50.1±7.3)岁;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在27.2~68.5岁,平均年龄(49.5±7.4)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术前1周用过镇痛、消炎、麻醉药等;术前发现已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既往有血栓史。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健康指导、用药护理等常规护理方式,实时监控其病情,调整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方式,成立预见性护理方案专业技能培训小组,具体培训的环节包括:①在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评估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做好家属的教育工作,对每个阶段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力求得到家属的配合。②患者术后意识尚未清醒时,适量抬高肢体,进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意识恢复后,指导患者做肢体活动健康操,并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指导患者做抬臀运动,即利用腿部的力量让臀部抬高;等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患者下床适当走动。③选择健侧上肢手臂静脉注射留置针,输液前后,用肝素盐水1~2ml封管,避免反复刺激给血管造成损害。长期卧床的患者本身血流速度较慢,深静脉留管会导致静脉血液淤滞,因此,要加强静脉通道的维护护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必要时可以使用抗生素和抗血栓药物。④对于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要给予必要的监护。肿胀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责任护士应每日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差,发现异常后进行多普勒检查予以明确[2]。
1.3评价标准
分别在术后3d、5d、7d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肢体膝上、膝下周径差。双侧肢体膝上、膝下周径差用软尺测量法测定,分别取双肢膝关节上、膝关节下10cm为测量点,计算两者的差值。检测患者手术后12d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对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出现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两组间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双侧肢体周径差比较
观察组在术后6d、10d及膝上、膝下双侧肢体周径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有11人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症状,发生率为18.33%;显著高于观察组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2人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21,P=0.019)。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血栓脱落后会随着血液流动而流动到不同的部位,引起肺栓塞,给患者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予以足够的警惕是极为必要的,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和有效预防,可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此类疾病的高危人群,髋关节置换术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多全麻而且需要大量输液,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受限,这就导致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卧床状态,导致血流速度低于常人,甚至处于淤滞状态。
有资料显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早期即可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只是其症状隐匿,目前尚无确切的诊断方法,因此,做到预防为先对患者术后康复有重要意义。我科室针对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方案,防范于未然,争取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后6d、10d及膝上、膝下双侧肢体周径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2周后观察组的APTT值、PT值均低于对照组,PL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18.33%)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笔者个人认为预见性护理理念是基于对病情综合了解的前提下,对即将发生的潜在的护理问题的准确判断,然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护理风险。一入院就要争取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一方面能让家属对病情有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后续工作的阻力;被动和主动肢体功能锻炼能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滞;选择上肢手臂静脉注射留置针,可以保护下肢静脉血管壁免受破坏[3]。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患者经过预见性干预模式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减轻患者的痛苦、保障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文珍. 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129-131.
[2]何琳娜. 预见性护理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3):155-157.
[3]王秀梅,黄世敏. 预见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132-134.
论文作者:严三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4
标签: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关节论文; 预见性论文; 术后论文; 置换术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