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文化建设论文,晚年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晚年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俄国的具体实际,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随着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无疑,研究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辩证法,正确认识和处理若干关系,有利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一、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十月革命胜利后,五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使列宁深感在俄国这样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建设的艰难。他提出的改造社会的目标与俄国严重的文化落后状况出现了巨大反差,知识匮乏已成为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列宁依据唯物史观,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晚年把文化问题同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没有文化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1921年11月,列宁在政治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把文化任务作为摆在苏维埃政权面前的首要任务和最迫切的任务提出来。他指出,首先必须解决识字问题。“如果这个起码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那么谈新经济政策是可笑的。”①他反复强调,实行新经济政策后, “究竟还缺少什么呢?缺什么?很明显:作管理工作的那些共产党员缺少文化。”②列宁口授的五篇论文的第一篇《日记摘录》就是专门谈文化问题的。列宁为什么这样强调文化问题呢?这是因为“‘当前的关键’(链条的环节)=提出的任务之大不仅与物质贫困,而且与文化贫困之间的脱节。”③
因而,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提出了实现合作化的计划,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纲领。在此基础上,他又强调,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没有整个的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他要求俄国居民“文明”到能够懂得人人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并参加进去,要求人人识字,“不做到人人识字,没有足够的见识,没有充分教会居民读书看报……我们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④在列宁那里, “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⑤实现文化革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苏维埃俄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发达文明,它不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前提下夺取政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型文明;而是在半封建半文明的地基上首先夺取政权,然后反过来经过长期的文化革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这种特殊的发展道路,就意味着实现文化革命,建设高度文明。因此, “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们是文盲)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文明的人,就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说来,都是异常困难的。”⑥列宁在这里把“文化”加上引号,其狭义是讲纯粹文化方面的任务,即精神文化的建设;广义地讲包括奠定文明的物质基础。
列宁认为文化任务只能采取深入细致、缓慢渐进的特殊形式,而不能采取突击的办法,不是搞一场运动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历整整一个历史时代,才能建立起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为什么会这样考虑问题呢?这是因为文化任务需要解决诸如扫盲、普及国民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等迫在眉睫的任务,又要为工农业的高度发展,广大群众的直接参加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挥创造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千百万人以及庞大国家的全部社会机体和国家机体都必须整顿,使之科学化、文明化。此外,它还必须为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准备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文化任务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文化胜利是不可能的。因此,列宁告诫全党“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有害的。我们许多年轻的著作家和共产党员应该牢牢地记住这一点。”⑦
二、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辩证关系
依据唯物史观,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无比优越的无产阶级民主,可是文化上的落后性导致了俄国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贪污受贿现象,实际上也妨碍了人民群众直接参加管理,成为官僚主义死灰复燃,新型民主的发展受到阻碍的重要根源之一。列宁认为要清除这种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文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但苏维埃俄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发达文明,它不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前提下夺取政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型文明;而是在半封建半文明的地基上首先夺取政权,然后反过来经过长期的文化革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列宁指出:“我们竟在文化变革,即文化革命之前先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可是,现在我们还是要进行文化革命。⑧这就揭示了文化革命同政治变革、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指出文化革命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实行政治变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文化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实行文化革命,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变革的成果,这是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必要思想文化保证。
列宁后来在《新经济政策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中,精辟地阐述了文化教育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列宁写道:“文盲,我可以这样说: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飞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⑨
在上述同一个报告中,列宁还说,缺少文化,文盲充斥,没有修养,这本身就是产生官僚主义的肥沃土壤。“政治上有修养的是不会贪污受贿的。”⑩列宁指出,只有当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直接民主,才能把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进行彻底,直到取得完全胜利。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提出改造国家机构,建立精于、高效的国家机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机关干部的素质。他认为干部不仅应具备行政能力,还应该具有科学修养、掌握广泛实际情况和善于吸收人才的能力。不然,工作就不能做好。
三、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批判与继承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1)思想文化的发展更是如此,任何一种新学说,都必须首先从已存的思想材料出发。历史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的连续性,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就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之一。
列宁在对落后的俄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上述思想。列宁提出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也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他最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社会主义文化不可能脱离过去时代的文化从空地上创造出来,它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12)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尤其是在晚年,列宁把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无论如何要继续前进并学会欧美科学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视其为苏维埃政权的头等最主要的任务。
列宁之所以强调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是因为列宁所处的时代,紧邻的西欧一直是它不得不参照的社会模式。在文化方面,也是如此。列宁的教育背景与他的经历,使他对于西欧的社会文化状况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列宁眼里,西欧首先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模式,他毫无保留地承认其文明的优越,承认西欧国家都已成为“文明国家”。但在苏维埃俄国,却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发达文明,它是通过政治革命驱逐地主、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列宁认为这并没有违背反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一般规律在俄国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特殊的发展道路,就意味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利用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提出不仅要对本国的旧文化采取吸收和创新的态度,而且要向外国的先进文化学习。
同时,列宁清醒地认识到苏维埃政权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另一方面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他认为“看不到这点,那就是完全丧失了清醒的头脑。”(13)他告诫全党同志当面对资本主义消极影响的时候,“应该加以注意,应该处处用自己的共产主义影响加以抵制。”(14)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善于克服新经济政策的一切消极面,使之缩小到最低限度。”(15)列宁还针对当时以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为代表的某些人,不懂得社会主义文化同历史文化遗产之间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无视历史上相继发展的科学、哲学和艺术的客观认识内容,对文化遗产采取幼稚的虚无主义的立场,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这种空谈和臆造进行了坚决地抨击,指出这是一种宗派主义立场,会把工人和农民对立起来,把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排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门之外。显然,“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16)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在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时还科学地阐述了人类文化发展中新与旧的辩证法,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并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同过去人类历史上的全部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继承关系。如果否定这种继承关系,就否定了无产阶级文化本身。
总之,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并贯彻在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的全过程中。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了列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上的独特理论贡献。它不仅反映了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高度文明的苏维埃俄国的特殊国情,而且以极大的预见性超前反映了20世纪的科技发展大趋势。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意义与日俱增。在今天,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对于中国建设和谐文化仍然具有特殊重要的启迪意义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195页。
②④⑤⑥⑦⑨⑩《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636、770、687~689、774、784、590、5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3卷,第404页。
⑧《列宁全集》第3卷,第42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12)《列宁全集》第36卷,第48页。
(13)《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231页。
(14)《列宁全集》第2版,第40卷,第77页。
(15)《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301页。
(16)《列宁全集》第4卷,第299页。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列宁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列宁全集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