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一基础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有一些不足,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还有较大程度的提升空间。因此,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进行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学生的主体性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改变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进而减轻语文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趣味性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保证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去完成学习任务,并且积极主动去完成额外的学习任务。另外,要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答案,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对教学内容展开联想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思维,将课堂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坚持开放性教学
中国历史悠久,语文知识丰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坚持开放性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范围,充分挖掘语文知识库。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语言文字,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另外,要在教学中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片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进行直观的表现,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教师要在教学中穿插历史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1]。
(三)坚持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将课本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并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老旧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缺乏创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旧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不能及时在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科技,导致语文教学课堂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导致语文教学质量较差。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学生对教学活动缺乏兴趣,长期的机械学习甚至会使学生出现抵抗情绪。教学活动中教学方式长期一成不变,对学生的感受重视程度不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形式化严重
在语文教学互动中存在教师对教学形式的滥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但是,仍旧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形式生搬硬套,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完全不符,导致应有的教学内容得不到充分表达。还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活动的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导致课堂空洞没有内涵,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任何的好处。另外,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感受不够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提出的方案,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缺失对学生交流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过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对学生的教育停留在表面,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不够。另外,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一)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表达自身诉求和观点,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充分重视,肯定学生敢于提出质疑的态度和勇气,然后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更深程度的思考,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疑问。
(二)要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每个学生都有自身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在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优势得到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
(三)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表达,积极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提高学习效率。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不喜欢和他人交流或是不好意思在课堂上表达观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交流表达提供途径,可以采取口头表扬等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通过举办辩论赛等方式引起学生交流兴趣,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之间的表达交流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之间感情的培养,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而不是刻板的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恐惧心理,使学生更乐于和教师交流,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外,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注意对学生兴趣点的增加,使课堂内容更有吸引力,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单向的知识传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4]。
(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鼓励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年龄较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要对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表现进行称赞,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认可,进而在学习中保持高涨的热情。另外,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中要有所依据,让学生感到信服,进而获得自我肯定。但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要适当,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鼓励,让学生保持进取心。
结论:
总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保持充分的了解,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使学生在思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高的提升。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入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辉春.交往视域中的语文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杨培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学周刊,2016(14):110-111.
[3]咸友连,咸洪金.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39+87.
[4]李海岗.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现代化,2018,5(24):317-318+325..
作者简介:覃金国(1970-),男,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人,民族:壮族,职称:小学一级,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论文作者:覃金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主体性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教学中论文; 课堂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