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均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生物环境、土地环境及气候环境,不仅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需消化人类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废能量和废弃物,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但生态环境自我清洁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制,如人们过度对自然资源进行消耗,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
1土地整理概述
土地整理对区域内的资源分配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产生显著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比较明显,对此应及时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土地开发和整理项目的决策与规划设计中,应充分结合自然生态发展的基本规律,调动人的积极性。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应做好土地整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协调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2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2.1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通常情况下,环境评价只能从单一的某个项目中思考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各个项目之间产生的共同效果没有深入了解与分析。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随之对环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如果想要使环境问题得到有效处理,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活动是环境产生问题的最根本因素,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配置问题上,环境配置层面高,那么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则相对越大。但是如果将土地整理工作应用在其中,它可以对引起环境的问题展开归纳与分析,发现存在于根源中的问题,进而给出有效解决措施。
2.2更好实现土地整理工作
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土地整理规划,主要是对土地整理工作展开统一安排与协调。对某一地区的土地现状展开考察、研究的同时,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然后再给出有效解决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损失,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更好实现土地整理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更好发展。
2.3降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工作可以在最初制定土地方案时,对土地整理中的各个项目进行规划整理。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项目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对土地整理工作全方位分析,对各个地区的环境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给出有解决措施,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3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通过土地整理适宜农耕的土地进行农耕,而适宜绿化的土地则退耕还林,可让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其生态系统分布也更加自然、合理。同时,借助生物及工程措施整治,对水利设施进行合理配备,可有效对区域地表径流量进行调整,提高土地蓄水能力,增强旱洪抵御能力,即使在恶劣天气下,对土地资源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另外,通过土地整理,可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安排,改善了土地资源无序利用现状,耕地质量和面积均得到显著提升,有效的解决了人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高标准农业领域迈进。
3.2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我国土地整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其整理目的在于提升土地产出率。在以往土地整理工作中,主要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导致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才阻止了环境继续恶化。
3.3生态平衡受单一作物破坏
土地整理虽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垦殖率,但原始林业也遭到了大量的破坏,特别是湿地、沼泽中原本生长中许多干燥土壤无法生长的植被,为野生动物栖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随着土地整理,许多沼泽、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植被退化,耕地面积增加,单一的农作物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出现病虫危害,可能引起大规模的生态恶化,大大压缩了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3.4缺乏因地制宜性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过分偏重农田面积最大化、标准化,在水利沟渠设置中,仅注重美观性,缺乏实用性。加之,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混凝土材料,忽略了生态中生物栖息地保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水利沟渠建设中将重点放在水资源利用及水流流畅上,将沟渠建设的笔直平坦,导致水资源流失,影响土地平衡。
4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分析
4.1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土地整理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严格禁止为了经济利益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行为。秉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系统保护为基准,在生态环境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内进行合理的土地整体与土地使用。
4.2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目前,我国土地整体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审核缺乏统一标准,这使设计单位人员素质与技术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土地整理项目合理性与可行性方面的不足。基于此情况,有关部门应注重对设计人员进行培训。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时,将生态保护问题纳入其中,使项目整体规划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全面落实规划合理性与可行性,对生态环境进行妥善保护。
4.3确立合理的评价指标
土地整理工作中,应保证生态环境管理的质量,同时还要创建与当地实际相符的评价体系,而若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创建科学的评价指标,其一方面可对生态环境指标进行量化监控,正确认识土地整理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4做好质与量的协调工作
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土地结构,应采取不同的对策来化解人地矛盾,从而在保证土地得以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土地质量的同时应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同时还应结合多个生态因素的影响。做好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协调工作,并以此为前提采取有效的生物工程技术。
4.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研究人员在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后发现土地整理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保证养分的正常循环,减轻水土流失问题,提高土地生产力。此外,其还可对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进而也有效减少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由于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农业区进行,所以不能采取创建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此应在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充分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4.6落实景观生态计划
地球表面的景观是丰富多样的,其中有土壤、气候、生物和地貌等。所以,在土地整理工作中,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手段做好土地调整及改造工作,另一方面还要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开展土地综合规划工作。如将田间两侧的灌木林和防护林独立于其他的植被,单独建立通道,在消息和池塘边种植树木,从而起到湿润空气,降低温度,改善局部气候的作用。
4.7资金筹集多元化
在国家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不断进步背景下。尽管政府可以使用资金有限,相关土地整理投入体系没有进一步完善。但是,政府也能够通过自身有限的资金,将土地整理工作快速推向社会市场并实施。使社会市场中的各个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土地整理工作中,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经过我国国土资源部的考核,社会市场中各个企业的积极运行,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还要利用各企业自身优势,采用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
结束语: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工作对生态环境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相关部门以及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自身工作重要性,提高管理意识,做好土地整理工作,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王国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1):340-345.
[2]李岩,欧名豪,赵庚星.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02):398-403.
[3]李汉敏,陈常优.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02):13-16.
[4]艾东,朱道林,赫晓霞.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初探[J].生态环境,2007(01):257-263.
[5]苏少青,林碧珊,曾晓舵.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6(04):881-884.
论文作者:邢鲁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土地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工作论文; 环境论文; 土地资源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