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平理论看影响城乡收入分配公平实现的原因_公平理论论文

从公平理论看影响城乡收入分配实现公平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平论文,城乡论文,收入分配论文,原因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从此前经历的“绝对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此次党代会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议事日程,这一理念变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就我国收入分配情况来看,纵观各方面原因,目前收入差距较大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和部门之间以及阶层之间。考虑到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国情,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引起我们的深思,影响城乡收入分配实现公平的原因因此也就成为我们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中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城市和农村两个社会经济系统被人为地分割开来,而且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忽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结果造成了城乡差别在扩大,[1]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56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市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度缩小到1.86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曾一度缩小的差距又逐步扩大,到2000年扩大到2.79倍,2002年为3.11倍,2003年进一步扩大为3.23倍,2004年为3.21倍。2005年各地区“城乡收入差”比上一年扩大5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2倍。2006年是3.28倍,2003-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连续四年超过3.2倍,处于历史高位。

据测算,[2]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将由2002年的3.11扩大到2010年的4.34,年均增加4.25%。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还有住房、医疗等福利补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会更大。正因如此,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6:1。

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是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得到提高的前提下出现的,合理的差距要正视,但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这与十七大报告中的“分配注重公平”精神不相吻合,也会给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因此,从“注重公平”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城乡收入分配实现公平的原因,采取相关措施,遏制和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体现公平分配就成为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二、公平理论的回顾

不同学科对公平概念的诠释侧重不同,然而最终把公平概念发展成一种理论加以应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J.S.亚当斯(J.S.Adams)。亚当斯于1956年从人的认识角度出发提出一种激励理论——公平理论,这是在社会比较中研究个人所做的贡献与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侧重研究报酬的公平性、合理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亚当斯认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当一个人取得报酬以后,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还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获得的报酬和投入的比率与他人或自己过去的报酬和投入的比率进行比较[3]:

式中,O(outcome)为报酬,包括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如工资、奖金、提升和赏识等;I(input)为投入,如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技术水平、努力程度、时间和精力等;A为自己,B为参照系,一般是与自己大致相当的同事、同行、邻居和朋友等,也可以是过去的自己。与他人的比较称为社会比较或横向比较,与自己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人们一般都使用横向的比较。比较的结果会有三种情况:

]

他会保持原有的工作投入;

时,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平衡,就会产生紧张,引起动机,会采取多种方式(改变投入;改变报酬;改变对投入和报酬的知觉;改变参照系;流动)来消除这种不平衡,寻求自己所感觉的公平和合理。

三、用公平理论进行分析

以上公平理论表明:公平理论一般用他人(同事、同行、邻居和朋友等)或过去的自己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侧重研究报酬的公平性、合理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立足点偏向于企业行为研究,比较的内容多为整体报酬和整体投入的比率,整体报酬O(outcome)主要包括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工资、奖金、提升和赏识等;整体投入I(input)主要包括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技术水平、努力程度、时间和精力等。

本文接下来尝试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对比的对象,侧重研究收入的公平性、合理性对城乡居民积极性的影响,立足点偏向于社会行为研究,分析两者在收入分配上的整体投入I和整体报酬O主要包括的内容,比较其投入产出比率,在此基础上阐述影响城乡收入分配实现公平的原因。结合本文,现对公平理论在应用上补充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以“城镇居民”作为主体(用“城”表示),“农村居民”作为参照系(用“乡”表示)。

第二:分析城镇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整体报酬O(O[,城])的构成,分析农村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整体报酬O(O[,乡])的构成。

第三:分析城镇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整体投入I(I[,城])的构成,分析农村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整体投入I(I[,乡])的构成。

第四:比较城乡两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投入产出比率,即

令城镇居民收入的投入产出比率为(O/I)[,城],农村居民收入的投入产出比率为(O/I)[,乡]。下面分别从投入角度I、产出角度O,以及投入产出比率O/I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影响城乡收入分配实现公平的原因。

(一)从投入角度分析

生产要素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基本因素,是指生产物质财富所必需的条件或资源。它包含两项要义:其一,必需的条件或资源;其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尤其是作为能动的人的要素与被动的物的要素之间,必须实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4],生产要素最初是由“劳动—土地”两要素构成;到工业社会初期,形成“劳动—土地—资本”的生产要素结构;再到工业社会中后期,生产要素呈现“劳动—土地—资本—管理”的四要素结构;而到现代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知识、信息等又成了生产要素家庭的新成员,出现“劳动—土地—资本—管理—技术”的多维要素结构。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同的生产要素涵盖范围包括五种要素,即劳动、土地、资本、管理和技术。

显然,随着生产的发展,除了马克思的三要素外,管理、技术以及其他等等也逐渐纳入到生产要素之中。具体说来,生产要素应包括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等。[5][6]物质财富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发生作用才创造出来的。[7]各种生产要素在物质财富的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鉴于此,本文依据各种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大致所起的作用进行粗略的归纳总结,将目前出现较多的生产要素具体内容在“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这三大分类的基础上增添另外三类分为这六大类: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信息和其他。这其中,劳动工具是对像“管理”、“技术”这些新兴出现的生产要素的一种统称,劳动信息是适应现在信息时代发展而对类似“信息”等等这些要素的一种统称,出于其他将要出现和未考虑的类别,这里用“其他”指代。

虽然本文对投入的生产要素归纳总结为六大类构成,但依据前面讲到的生产要素的要义,这些城乡收入分配的投入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一个生产要素大系统。我们可以把I看成是这六大类要素构成的一个函数。令I=F

F=f(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信息,其他)

其中:“劳动者”为Laborer,用La表示;“劳动对象”为Labor object,用Lo表示;“劳动资料”为Labor material,用Lm表示;“劳动工具”为Labor tool,用Lt表示;“劳动信息”为Labor information,用Li表示;“其他”用表示。

则I=f(La,Lo,Lm,Lt,Li,);

分析这个问题可从影响La,Lo,Lm,Lt,Li这五大类要素大小的原因入手。

La(劳动者)要素大小主要是指La(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含量大小。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投资人力资本主要有这三种形式:教育和培训、迁移、医疗保健。[8]也就是说,接受教育的程度、参加培训和享受迁移、医疗保健的机会,这些会影响到La(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含量大小,影响到La(劳动者)要素大小。

Lo、Lm、Lt、Li,(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信息)要素的大小则主要受就业机会的影响,不同的就业机会为拥有不同劳动信息的劳动者针对不同的劳动对象提供不同的劳动资料、劳动工具。

追根溯源,影响“接受教育的程度、参加培训和享受迁移、医疗保健的机会”,以及“就业机会”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户籍制度决定了城乡居民身份和地位,在城乡之间人为地筑起了一道壁垒。使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迁移,将城乡居民分割为两个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9]这种户籍制度的建立和固化,使我国构成了典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求学、就业、迁移、医疗等等在城乡之间无法实现起点上的公平。

因此,经过以上分析,得出:因为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居民之间在“接受教育的程度、参加培训和享受迁移、医疗保健的机会”,以及“就业机会”方面无法实现起点上的公平,所以影响到La,Lo,Lm,Lt,Li(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信息)这五大类要素的大小。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分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生产要素诸如上文所提到的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在内的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都参与到收入分配中,形成了劳动得工资、资本得利息、土地得地租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收入。按照SNA统计体系的规定,初次分配反映的是各收入主体对国民生产总值原始贡献所获取的相应的原始收入,收入形式主要表现为要素收入。再分配及其派生收入主要指抚恤、救济、津贴,以及转移性收支等项目。这些收入形式之间也不是独自产生、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报酬要素大系统。我们可以把O看成是这些报酬要素构成的一个函数。令O=Ф,Ф=f(要素收入,抚恤,救济,津贴,转移性收支,其他)

其中:“要素收入”用Fi表示;“抚恤”用Be表示;“救济”用Re表示;“津贴”用Su表示;“转移性收支”用Te表示;“其他”用Ω表示。

O[,城]和O[,乡]的构成要素已经通过函数关系展开,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两个函数关系式是否可能相等?

结合十七大报告,下面从是否实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及其两者的结合入手,分析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对公平分配的影响。

先分析是否实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及其两者的结合。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是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理论上既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又可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竞争充分、信息对称、要素的产权明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等。而目前我国要素市场还处于建设初期,不具备成熟市场的基本条件,要素产权交易和流动常受到来自行政力量的阻隔,使得各种要素的贡献不能完全按照公平的市场价值得到实现;其次,在生产要素中,除资本、土地、劳动力三要素参与分配外,技术、管理这两大要素如何通过“技术资本化”和“管理资本化”参与分配过程,尚需要探索有效的具体实现形式和途径;最后,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由此看来,并未充分实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及其二者的结合。

接着分析现行的分配制度对公平分配的影响:根据对城乡居民税前和税后收入的测算结果比较,对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对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得出两点基本判断:[10]其一,初次分配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及主体分配渠道,其公平程度的高低对收入结果的公平程度有决定性影响;其二,目前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仍然有限,并且表现出不断降低的态势。由此可以推论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上都存在制约分配公平性的缺陷,其中初次分配的相关制度是现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再分配制度缺陷助长了不公平分配。

所以,由此看来,由于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缺陷,影响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及其二者的结合,影响了分配公平。

由于,3.28倍的比率反映的是极其不正常的城乡收入差距现状,远远大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所以,可从公式(2),分析导致3.28这个比率的左、右边分子分母,查找原因。

四、总结

近几年来理论界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研究较多,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措施,但从公平理论本身进行分析的文献还比较少。本文根据十七大报告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注重公平”的精神,从公平理论的角度分析影响城乡收入分配实现公平的原因,主要依据公平理论公式从投入角度、产出角度、投入产出比率角度展开讨论(分析的框架如表1所示)。

从投入产出比率角度分析得出:即使假设条件

这与十七大报告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注重公平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需要政府进行相应的调节以缓和过度失衡的现状,以达到最终的结果公平。

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并且,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其实现形式必须以市场经济为舞台,考虑并注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认为: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被称为第三次收入分配。无论是从初次分配、再分配两个分配层次,还是从厉以宁教授的市场、政府到个人分配的三次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它需要与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联系起来,注意整体协调配套,从生产要素的投入抓起,做到起点相对公平;同时确保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实施,做到产出要素分配过程上的相对公平;辅助政府协调手段,做到最终收入结果上的相对公平。

标签:;  ;  ;  ;  ;  

从公平理论看影响城乡收入分配公平实现的原因_公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