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南京城市“蝶变”论文

70年南京城市“蝶变”

汪广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南京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南京的城市规模增长了20几倍,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化质量取得了巨大进步。

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集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京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发展由初期的局限于老城,到中期的主城充实为主、外围据点状拓展为辅,再到21世纪跨江发展、构筑多中心都市区,城市布局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中心迈向多中心,支撑了南京城市功能的多次跃升。

老城恢复与填平补齐阶段(1949—1957年)

自1393年明城墙完工以来,南京城总体上没有突破明城墙范围。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重点开展城市道路和环境整治。1954年至1957年,南京制订了《城市分区计划初步规划》和《城市初步规划草案》,确定城市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逐步发展的规划构想。“一五”计划时期,南京被列为全国32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城市建设重点一是省市机关、大专院校,二是工业项目,三是生活居住区。南京在郊区新建了雷达、通信、机电、手表、修造船等工厂,建成了工人新村、水上新村、曙光新村等多处住宅区,扩建了中山北路、中山东路、汉中路。

老城功能提升与老城外工业拓展阶段(1958—1970年)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工业发展迅速,城市人口增加很快。1958—1968年,南京工业主要布局在老城周边的中央门外、燕子矶、安德门外、孝陵卫、石门坎一带,其中中央门外在工业的带动下城市建成区扩展较快,带动城市布局向北呈现跳跃性发展。1959年在城区拆除小铁路后,新扩建了北京东路、北京西路、太平北路,扩建了鼓楼广场、中央路、中山南路等。为解决华东地区长江南北的交通联系问题,1968年公铁两用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69年中央门长途汽车站建成使用,显著提升了南京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步骤2 对子制造任务集合MTask={mt1,mt2,,mtn}进行逐个任务类型判断,获得子制造任务类型矩阵TP(MTask)。

老城有限建设和郊区工业基地大发展阶段(1970—1978年)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南京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1992年,城市吃水难问题基本解决。1994年,24座人行天桥建成。2000年后,通过对原有人行天桥的拆除和地下人行通道的建设,行人过街立交也实现了从地上为主向地下为主的转变。1995年,国务院批复《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城市定位:著名古都,江苏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1995年10月,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宁召开。1995年,南京启动了建国后最大一次区划调整,城区面积扩大到186.73万平方公里,足足翻了一倍多。围绕1995年“城运会”和第六届华商会的举办,南京确立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面貌大变”的城市建设提升行动,以道路交通建设为重点,同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和绿化环境建设。南京修建拓宽了一批主次干道,建设了一批高架路、立交桥隧道等,形成了基本完善的主干道路网络和快速路骨架,带动了居住和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1996—1998年,三年城建投资创历史地达到41.36亿元,而改革开放前,城建投资每年都不足亿元。1996年, 城东干道通车。1997年,禄口机场启用。这是中国主要干线机场,华东地区的主要货运机场,位列全国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1999年,新庄立交建设,拉开了“井字+外环”快速路网大规模建设序幕。随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浦口校区建设以及国家级南京高新区建设,浦口成为南京跨江发展桥头堡。新港开发区、江宁等开发区启动建设,带动了东山、新尧等外围城镇发展。1995年,南京开通第一条双层巴士线路,以“三驾马车”为标志的城市公交行业全面市场化改革,公交发展速度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1996年,全市第一条快速路城西干道高架建成。1996年11月,沪宁高速建成通车,南京真正成为长三角一翼。在沪宁铁路之外,南京又多了一条直通上海的道路,面向上海对外开放以及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也迈出重要一步。1999年开始第二个“三年面貌大变”建设,更加突出主城地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河西地区、城南地区和城东地区倾斜。

老城填充与近郊蔓延为主阶段(1979—1990年)

进入21世纪后,按照“一疏散、三集中”和“一城三区”发展战略,南京开始实施“控制老城、建设新区”城市空间战略,全面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提升中心城市功能。2001年9月,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宁召开。2001年,江宁撤县改区, 南京“一城三区”的发展目标由此确定。南京跨过长江、秦淮河、紫金山等屏障,开始全面建设河西新城、东山、江北和仙林新市区。2002年,南京江北区划调整,江浦、六合撤县设区,全面提出“以江为轴、跨江发展”的战略。这一时期,主城主要在编织快速路网和提升城市环境。2002年,成立市城建集团、交通集团(市国资委直属),以优质资产和现金流注入为支撑,实行投融资平台一体化运作,对经营性、准经营性城建项目负债实行自借自还,对非经营性城建项目实行统借统还,南京持续大规模城市建设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其间,许多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企业债券融资的创新做法均开国内先河,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2005年10月,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宁召开。南京以迎接“十运会”为契机,确立了“一城三区(老城,河西新城区、仙林新市区、江北新市区)”战略构想,提出“一疏散三集中(疏散老城人口和功能,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学向大学城集中)”的发展战略,南京第一次跳出老城,将主城区推进到长江岸边,实现空间发展格局上新的突破。同时,通过提升主城、发展河西,跨江发展已具备成熟条件。以迎接“十运会”为契机,建成了奥体中心等体育设施、河西中心区一大批高层商务设施,推动了河西新城快速发展;以承载主城产业功能外迁和大学城建设为突破口,东山、仙林新市区加快建设,推动南京跳出老城、主城发展,实现了由主城内南京向都市区大南京转变。这一阶段,建成了长江三桥、长江隧道和铁路南京南站、地铁1号线及南延线、地铁2号线以及赛虹桥立交、双桥门立交、玄武湖隧道、九华山隧道等一批重点道路项目建设,基本形成了主城“两横两纵”城市快速内环、“经六纬九”主干道网架。到2010年,南京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767平方公里左右。2001年,围绕“十运会”开始了河西新城为重点的城市建设,东山、仙林新市区建设拉开框架,城市发展布局彻底跳出了老城。2005年9月,地铁一号线通车。南京的地铁建设在全国同类城市中较早,并且优先发展了以地铁为主的大运量公交系统,第一条地铁线路通车时间、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均位次领先。2005年,南京火车站改建。这是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项技术全国领先,同时被誉为“中国最美火车站”。2010年,中国第一条按时速350公里设计的沪宁城际铁路开通。2011年 ,京沪高铁建成。南京南站投用。这是我国铁路客运特等站、华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建成时为亚洲第一大火车站和亚洲第一大高铁站。

主城功能提升与工业跳跃布局并行阶段(1991—2000年)

从1969年开始,依托长江与铁路交汇区位优势,南京成为国家石油化工、机械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在栖霞山周边建设了南京炼油厂、金陵烷基苯厂;建设了大厂石油化工基地,推进了梅山钢铁厂新建扩建,奠定了南京雄厚的工业发展基础,也带动了一批工业卫星城镇建设。中央门外工业区达到30多平方公里,有职工7.4万人,总人口超过11万人;江北大厂镇,是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工业城镇,人口1978年底达到9万人。南京逐步成为全省和华东地区经济中心,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名列第七位,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仪表为特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到1978年底,南京建成区面积达到116.2平方公里。1976年10月,宁六公路建成通车。这是从南京浦口到南京六合的公路,是中国第一条正规汽车专用一级公路。宁六公路为中国大规模启动高等级公路工程打响了第一炮,是中国现代化交通建设的初步尝试,交通部制定的全国一级公路建设标准,就是以宁六公路为参照。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3年,国务院批复《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是建国后得到国家正式批准的具有法规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定位:著名古都,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二者有机结合,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与科技化,它具备协作性、多媒体化、共享性以及开放性等诸多特点,可以说根本转变了传统的小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以小学教育信息化为例,不仅师生提供了更加优质、多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带给学生一定的学习体验,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动力,也是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的主要推动力。

另外,IQQA-Liver智能半自动方法测量时间为(2.9±0.6)min,相比于李卫侠等[6]2007年利用CT自带软件手动法所用时间(23.2±5.8)min及半自动法所用时间(9.2±1.8)min明显较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 随着影像智能分析软件技术的发展,基于IQQA-Liver自动分析软件的肝脏测量方法更为快捷省时,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控制老城与重点建设新区阶段(2001—2011年)

改革开放后,南京经济发展步伐加快。1980年编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提出“圈层式城镇群体布局”构想。1982年,南京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1983年起,南京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内,重点建设了40多个片区,有近郊的锁金村、雨花小区,中山东路、模范马路成片开发的街坊以及白下三条巷和四条巷、张府园、湖南路、戴家巷、姜家园等片区,建成面积较大的有瑞金新村、蓝旗新村、来凤街等小区,全省最大的居住区南湖总建筑面积达到62万平方米。为解决大量返城人员居住问题,建设了南湖、后宰门等小区。1982年,南湖小区开始建设。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市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规模成套住房小区,解决了当时以下放回城人口为主的大量新增居住需求,也为集中建设成片居住小区摸索总结了宝贵经验。1983年,金陵饭店建成开业,成为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锁金村污水处理厂开工。这是建国后南京建设的第一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同时,大批国家重点工业、交通等建设项目,如扬子乙烯、金陵石化、南京第二热电厂、南化磷氨工程陆续建成。交通方面新建了大桥北路、宁芜公路,打通了16条进出城的卡脖子路;按照“经三纬八”市区主干道布局,建成了虎踞路、龙蟠路一段,扩建、新建了建宁路、韶山路。1985年,夫子庙复建并举办首届秦淮灯会,夫子庙景区蜚声海内外。1986年,中央门立交桥竣工。作为一座三层互通城市立交桥,建成通车时在全国领先。1990年,南京绕城公路以内主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8.8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结构呈现以新街口为中心的同心圆模式。

跨江发展与大都市区化发展阶段(2012-2017年)

2014年8月 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南京开启双主城拥江发展进程。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南京成为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 国务院批复《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城市定位:江苏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过江通道建设,开始了两岸均衡发展历程。自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南京有段时间没有跨江通道建设,2001年3月, 长江二桥建成通车。2005年10月,长江三桥通车。2011年,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投入使用。2012年12月,长江四桥通车。五桥、建宁路过江通道以及和燕路、仙新路过江通道等正在建设。过江轨道交通,通车的目前已有3条。围绕2014年举办“青奥会”,一个更加完善的现代化河西新城区基本建成,城市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燕子矶新城完成化工等污染企业搬迁,启动了部分地区建设;下关滨江地区启动滨江居住区和部分商务区建设,南京主城功能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地铁10号线、3号线过江轨道交通建成通车后,特别是201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新区后,江北新区建设进入快车道,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现代金融等产业功能不断增强,成为南京增长最快地区和带动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极。依托环形放射的快速路系统、联通主城的轨道交通网络,东山副城和仙林副城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禄口、永阳、雄州新城建设加快,形成了都市区发展格局,南京向现代化滨江城市迈进。

新时代多心开敞、以江为轴、拥江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的特大城市,南京城乡建设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发展方式深刻转变期、发展动力快速转换期、发展短板加力补齐期、经济结构快速升级期、空间布局全面优化期、功能品质综合拓展期、生态环境集中攻关期、人的城市化内涵提升期、国际化深入推进期。南京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雄安新区为示范,以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为战略定位,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发展愿景,推动南京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国际、创新、空间、品质战略,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建设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影响力强的特大城市、国际化程度高的历史文化名城、幸福感强的宜居宜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城市。随着“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深入推进,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7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2.29%,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日益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7年,长江五桥开工。2018年,南沿江铁路开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航道基本贯通。2018年12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向公众征询意见。南京将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市域空间格局。以江南主城(老城、河西、仙林、东山、南部新城)和江北新区形成双主城,将六合、溧水、高淳升级为副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双主城”规划表明,南京从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时代”正式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2018年12月,南京市委提出加快东部地区崛起战略。紫东地区建设拉开序幕,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江北新区、紫东地区联动发展的全新格局。2018年11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和江苏省政府联合批复《南京市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确定以南京为中心的8向16线的米字形放射状铁路布局。南京将1.5小时通达省内设区市,1小时通达长三角省会城市,半日内通达中国其他省会城市。

(作者单位: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标签:;  ;  ;  ;  ;  

70年南京城市“蝶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