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思想道德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理解这一原则,有助于澄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加快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步伐。
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就是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以诚信为重点。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人民服务仍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为人民服务展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本质必然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所谓最高原则,是说为人民服务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我国宪法中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是全社会范围内良好的道德风尚的表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为人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道德规范,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要求。在我们社会里,不论何种岗位,不论能力大小,不论职务高低,人人都能够而且应当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1]新时期为人民服务被历史地赋予了新的特性;一是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化特性;二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社会一体化,主人公意识与服务意识统一的社会价值观。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原则
以人为本、集体优先应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和价值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强调集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集体成员的正当个人利益。正当的个人利益,是依靠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所获取的个人利益。二是应正确认识和把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包含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个人和集体的不断完善。正当的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发展的重要保证,应当在经济上给予合法的地位,在道德上给予充分肯定;一切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必然是同集体利益对立的,应当坚决反对;当正当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提倡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公民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把集体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前。同时,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也要尽量兼顾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最高理想不是淹没个人利益,而是达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共生共荣、同步实现,无论哪一方面的非必要损失,都会使这种理想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3.诚信问题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信是规范、制度、人品的统一。诚信首先是一种规范,对人们的职业关系和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诚信是一种制度,是信用制度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柱,人们的行为范式和人际关系模式,需要制度化才能持久,才有力量;诚信是一种人品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准则。认识诚信作为人品的含义十分重要,它提醒我们在诚信建设中,必须把社会的诚信制度建设和个人的诚信品质修养结合起来。诚信制度建设强调的是诚信的他律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刚性特征,往往与一定的强制手段相伴随;诚信品质修养则强调的是诚信的自律觉悟,这种觉悟是诚信已经变成为人们内心信念后的结果,因此其对于支持人们的诚信行为,将会产生更加持久的力量。[2]自古以来,诚实守信就一直被视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进德修业之本”。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地需要道德上的诚信、法律上的诚信和经济上的诚信。
要真正树立道德上的诚信,必须切实按照“以德治国”的方针,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法律上的诚信需要加快与诚信制度相关的立法或修订,以便为诚信规范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经济上的诚信需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规范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发展资信评估行业。建立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社会信用体系,增强经济主体诚信状况的透明度,使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真正成为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在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中,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多样,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是其基本的表现形式,而诚信既是人们公平竞争赖以维系的重要准则,也是人们互相合作的重要前提。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进步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支撑与扶植。没有先进的道德作其伦理支撑,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可能受阻夭折,诚信道德观念确立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法律规范体系是相互区别的两套不同的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体系,这就要求两者在内容和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区别
法律规范属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范畴,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属于政治文明。法律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法律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是一种外在力量的控制,具有管理功能。
道德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属于精神文明。道德与法律不同,作为对人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实施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即内心的“道德信念”。它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人们的“羞耻之心”,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道德注重的是自律,是内在力量的控制,它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管理职能。也就是说,通过道德教育、感染、熏陶、示范等方式,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树立道德标准,并由内而外,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法律规范在内容上相互衔接、作用上相互凭借
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是建立在同一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社会意识形态中道德与法律是最具相关性的两种形式。二者本质相同,目标一致,有紧密的联系。因此,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在内容上相互衔接,一些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被上升为法律规范,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在作用上必须相互凭借。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和要求确定下来,保障这些道德原则和要求得到严格的遵守,有人违背这些法规就会受到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法律的惩罚。要实现以德治国,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水平,必须得到法律的支持。另一方面,法律规范的制定、执行、遵守与社会道德水准的高低,全体人民守法自觉性的高低直接相关。道德是立法的基础,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道德是执法的基础,提高执法者的道德水平为执法提供了保证;道德也是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基本前提。同时道德是守法的基础,一般来说,道德水准的高低与守法自觉性的强弱成正比,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是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将促进法律得到有效的执行和严格的遵守。
综上可以看出,在对社会行为进行调整、规范时,道德与法律具有极大的互补性,两者共同作用;使任何社会关系在任何时间都能纳入调整的范围,即道德可以用来防范尚未发生的违法行为,而法律则可以用来制止已经发生的违法行为。正是由于道德与法律具有这些互补性,从国家的治理手段层面来说,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要重点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的养成要首先抓示范群体。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言行有巨大的示范力和投射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是一个地方或部门的负责人,他们集财权、物权、用人权等多种权力于一身,他们的素质是国家兴旺的关键,他们的规则意识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所以,应要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论是通过何种方式遴选和任命的,都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守规矩的人。其次,社会要规范公共部门的行为,使得各级各类公职人员能够模范地遵守公共生活的规则,依法行政,公道处事,不徇私情,垂范于世。再次,在全社会树立以遵守规则为荣,以违背规则为耻的意识和心理。
三、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需要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汲取传统道德中的精华,继承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和认真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1.承接中国文化传统道德的正确原则和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就是一方面要把中华民族具有的悠久而深厚的道德传统,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要借鉴世界各国的道德建设之精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正确原则应该是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
优秀的传统美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它哺育了伟大的中华儿女,使华夏文明放射出灿烂之光。古代先哲之经典浩如烟海,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借鉴吸收的主要方面是:(1)提倡克己奉公的爱国主义思想;(2)推崇仁爱好礼,强调人际和谐;(3)提倡人伦价值,强调道德责任;(4)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5)重视道德践履,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我们承接华夏五千年文明积淀而形成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时,应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升华传统,超越传统。毕竟中国传统道德资源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的产物,其中所蕴含的优秀道德教育内容不可能直接套用于当代社会生活,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如中国传统的孝悌、友爱、诚信、忠厚、慎独、修身诸观念,也都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予以合理的价值重释和现代转化。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体系及其现实价值还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开掘。
2.承接中国革命道德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3]中国革命道德是革命的道德实践与理论高度统一的新型道德。
承接中国革命道德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革命先辈为共产主义理想舍生忘死而献身的精神,激励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这一理想,虽然还不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但却是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所必须经历的一段路程,是我们在现实条件下通向理想目标的桥梁。其次,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弘扬革命传统道德,才能正确对待荣辱、顺逆、得失、苦乐和贫富等各种利益纷争,成为一个自信、豁达、乐于奉献的人。再次,有利于改变社会中“告别革命”、“躲避崇高”的消极意识,改善全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集中体现在:追求真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等。它们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它们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道德具体体现为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勇于牺牲的红岩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革命道德具体体现为爱国创业的大庆精神,协同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98抗洪精神和2003年抗击非典精神。[4]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所教育的伟大革命精神,使我们的民族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曲折发展、昂首前行。
3.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5]
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必要借鉴。西方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很多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真理性认识,应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近代西方在精神文明方面高峰迭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批判现实主义构成了文学的三个高峰;英国经验论、’大陆理性派、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依次递进中实现着人类认识论上的伟大变革。近年来,西方学者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都做过很深入的探索,为此,我们应以一种开放平和的心态看待西方文明,盲目的批判或崇拜都有失偏颇。中国社会百年来所取得的诸多进步,与借鉴引进西方文化不无关系。当然,我们必须区分作为人类精神遗产的西方优秀伦理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价值观念,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从本质和主流来说是个人主义的。其中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看作是唯一的目的,把社会和他人看作是满足个人目的和手段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应该坚决加以摈弃。
总之,我们只有继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取各国的先进文化,才能使我们跨进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坚信作为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主体的中国人民,无疑会在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保存一切具有永恒魅力的优秀民族道德文化,并赋予“拿来”的一切具有全人类普适性的现代化的文化以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