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的经济效率_经济论文

论美学的经济效率_经济论文

论审美的经济效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03)05-0072-05

美学作为一种科学,在当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审美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实践业已证明,审美能产出巨大的经济效能。

一、人类的经济实践始终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

从人类经济审美实践的历史考查看出,远古祖先刚刚脱离动物界进入社会历史领域的时候,迫于生存的需要开创了生产实践的历史。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生产劳动不仅把生物性的潜在本能诱发出来,提升起来,而且使原始人的美与美感开始萌生。旧石器时代,人类以原始的打击方式制成了粗糙的石器用于生产与自卫,这种初始工具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劳动。如果说工具制造的第一次打击标志着人类以意识代替了本能,那么第二次加工则说明人的意识、主观能动性大大地提高了一步,它反映了人类在数十万年漫长的亿万次的反复实践中,逐渐地感觉到了某些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使工具的制造朝着自觉的有目的的方向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正是在这种进程中,人类最初的由快感向美感转化的高级情感,就这样在创造工具的劳动中诞生了。使用工具使人区别于动物,工具就成为人们最初的审美对象。于是物质产品和艺术产品凝聚于一体(经考证原始乐器是从劳动工具发展而来的),两种产品同时被原始人类创造出来,又同时被他们所享用。原始人起初是从功利的观点来考察事物和现象的,后来才对其中某些事物和现象采用审美的观点,并不是任何有用的东西,他们都觉得美。但使他们觉得美的,只能是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于是形成了原始社会审美与经济的特殊关系:审美与经济直接地、密不可分地联系着。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人类这一物质活动的特点后,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伟大论断。表明人类劳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一活动创造出符合人的审美理想的物质产品。美的规律是客观事物美的客观法则,也是人进行有意识的美的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人只有在整体上全面地依照这一客观规律,其劳动创造的产品,才能超越人自身的局限而成为真正美的事物。按照美的规律生产是人类劳动所独有的特点,由此决定了人类生产的结果(产品)必须是实用质量与审美质量达到高度的统一。但是,人类生产只有在深刻认识并掌握了劳动对象的性质、形态及其运动规律时;认识并掌握了生产资料的完善性和有用性,而且清醒地估计到人的物质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条件下,才能驾驭美的规律,才能使生产在既定的方向指引下起作用,劳动者就能十分巧妙地将“美的规律”运用自如,极大地表现人的自由性与创造性,生产出既有充分实用功能又使人赏心悦目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这本身就是劳动者生产能力发展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劳动充分体现了审美的特征

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信息经济或新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在经济活动中,知识作为当种生产投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投入可以代替物质能源,提高经济效率。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知识提供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导的,支配的作用,是“活”的要素,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要素。当代社会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的经济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又主要表现在开发劳动者的智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应用空前地放大了劳动者的智能,劳动力结构向非体力的智能演变着。现代生产对劳动者的智力素质要求愈来愈高,脑力劳动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脑力劳动替换体力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审美活动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之一,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与生产、科学、技术等其它社会实践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多学科高度综合、相互渗透交融非常明显的今天,审美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运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就更显突出。20世纪中叶以来,相继产生了诸如“工业美学”、“技术美学”、“科学美学”、“商品美学”等新的交叉学科,而这些学科正是企业家、技术员和生产者必须接受的教育内容。在今天审美同培养智力之间已形成了双向互补规律,审美已成为促进劳动者智能发展的有效途径。科学业已证明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对美的追求往往带来真的发现,美的事物同科学真理一样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劳动者通过审美活动可以助引由单纯的理性思维方式转化为自由直观,缓解抽象思维的刻板性,增强它的可接受性,从而增长智慧、训练思维、开发想象、发现真理,并把这些聪明才智不断渗透到生产实践中来,物化于生产工具与生产对象之中,成为现实直接的生产力。

三、塑造商品的审美价值可以给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当代的消费,已从注重质量、价格向注重商品形象方向发展,这种生产和消费的转变,实际上是从实用、经济向审美的转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经济事实,采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同样的机器,生产出在使用价值上完全相同而审美价值不同的商品,美的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丑的商品,既使降价也无人问津。这正说明审美在市场消费中的经济效能。这不仅使商品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取得远高于平均价格的更大利润。只要市场交换存在竞争,商品审美价值的高低,就会造成其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的审美价值同商品价值成正比,而且明显地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表现出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审美意识的逐渐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审美属性的要求日益强烈,使得实用美观的商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愈加突出,明显地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商品的审美价值和商品的流通周转速度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任何劳动产品,只有进入消费领域被人们实际消费之后,它才成为现实的商品,由它代表的潜在的生产力才会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反之,商品在流通中长时间积压滞销,不能进入或是不能很快进入消费过程,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等于前功尽弃,这就使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偿,从而就不可能有新的再生产过程。随着市场商品的丰富,人们审美观念的拓展和升华,人们正逐步由传统的实用性向实用与审美高度结合的方向发展。市场上那些不美观、不适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商品,往往遭受冷落而被拒之市场之外;而那些有良好功效性能又可使人赏心悦目的商品却能打开销路,甚至供不应求。所以,实用性与美的有机结合的商品,能从市场交换进入消费过程,缩短流通周期,使商品迅速实现其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其次,商品的审美价值和商品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商品的美主要由商品的造型、结构、色泽、包装等外观质量构成,它同商品的内在质量一样是广大企业家、科技工作者以及生产者共同的劳动创造,也是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应该计入商品成本。所以,审美价值的创造也是商品价值增殖的有效途径,在世界贸易中这种商品美的价值增殖效果就更显突出。在今天国际市场上,新颖美观的商品比起样式陈旧落后的同类商品价格往往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这部分高出的价钱就是审美价值转化的经济价值。因此,商品的审美价值在其销售点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塑造商品的审美价值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审美的经济效能是巨大的。那么审美的经济效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实现审美的经济效能:

1.科学审美的经济效能。在当代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审美往往足科学技术发展的助推器(20世纪中叶产生一门《技术关学》新学科)。纵观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审美在自然科学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一直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创造强人的内在深层动力。古希腊的科学家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我们仔细地考察一下古希腊的科学精神就会发现,古希腊的科学始终是以科学的美学特征为其发展原因与目的的。古希腊的科学家们对于自然的最初认识是试图找出组成世界的本原性元素,也就是试图在复杂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一种统一。这实际上已产生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的科学美学信念。毕达哥拉斯学派,通过对数学的研究,认定在自然界杂多现象之中统摄一切的基本元素是数,整个宇宙都是按照优美的数学方法方式设计的,都符合数的和谐美。这一认识对后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近代科学的发端开始于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其最初动机就是探寻宇宙的和谐,就是这种追求宇宙和谐的探美动机,最终导致了人们自然观的重大变革。爱因斯坦科学思想的按心就是坚信宇宙的和谐。他的相对论被世人誉为是科学理论中的稀世珍宝,而他创立相对论的思想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于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执着追求的实现过程。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大凡杰出的科学家多数是喜爱艺术,具有高度审美能力的。由此可见,科学审美可以指引科学家提示科学真理。即“以美导真”,如在科学创造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借助想象、联想、灵感,通过非逻辑的直觉等审美途径,提出崭新的科学假说;科学家之所以重视科学审美,还因为科学理论的构造需要美的鉴别,如我们知道的太阳中心说、经典力学体系、近代原子论、细胞学说、进化论、遗传密码学说等都是优美的理论体系,它们都需要美来鉴别。审美作为科学发展的动因在于,从发生论看审美与科学是同源的:从发展论看审美与科学是同步的;从认识论看审美与科学都是从外在客观开始的;从结构论看审美与科学共同属性是和谐统一的;从创造论看审美与科学同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审美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助推器具产生的经济效能是显而易见的。

2.商品审美的经济效能。现代市场经济走向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这就是说,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趋显著。商品美是建筑在自然美基础之上高级美的形态,掌握与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商品美的构思和制作,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劳动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商品的审美塑造,其一,在商品审美塑造的具体生产实践中,劳动者要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必须进行美育,需要耗费一定量的时间和教育经费,因此,审美在质上表现为更高的智力、专长和技能,是更为艰苦细致的劳动,它的使用会形成更大的效率。其二,塑造美的商品,必须对市场中消费者审美观点进行收集、分析、研究,从而获取审美信息等,这需要生产者耗费一定量的脑力劳动,这种付出必然要在商品中形成审美价值。有人从耗氧量的人小来测量脑力劳动的能量消耗,通过比较人脑与肌肉在能量上的消耗可以看出脑力劳动的艰苦性。一个体重为63公斤的人,肌肉组织大约31公斤,在静止状态,氧的摄取量为每分钟50毫升,而人脑细胞处于高度活动时,氧的摄取量为每分钟80毫升,占全身耗氧量32%,可见,人脑活动时耗氧量所占的比重是全身其它部位所不及的。其三,审美创造直接目的是解决精神方面的问题,不能直接产出物质成果,其成果也多以无形产品出现,它有一个从精神成果向物质成果转化的过程。生产者具备了较高审美能力,就成为挖掘商品内涵的有力手段,它可以在少量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因为,从精神产出来看,审美投入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它同增添社会财富一样,是一种精神消费价值。再从物质产品来看,劳动者在审美素养的支配下,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创美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商品美,必将取得较高经济效率。

3.环境审美的经济效能。美学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创造合乎人性的生产条件和环境问题。审美应该在美化生产条件,组织文明生产,提高生产率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现代“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管理中,对于环境美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且范围也日益扩大,涉及的问题也更复杂。要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必须运用审美的原则和规律,结合各种技术手段和组织措施,创造一个最优的生产环境,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来取得最大的生产效益。在工业企业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总是凭借一定的生产资料在特定条件下和环境中进行生产活动,这些生产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提高。实践证明,企业环境的美化,诸如厂房车间的布置,厂区环境的净化绿化,吵杂噪声的控制消除,光色成份的和谐调配,生产工具的实用美观,工艺流程的合理有序等都将直接关系到生产率和商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者可以把劳动当作自己体力和智力活动来享受,可见生产环境关系到劳动者心理生理机能的发展,能使生产者消除疲劳,心情舒畅,增添活力,热情高涨,充分发挥出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相反,如果生产者在丑陋肮脏、充满噪声的生产环境下劳动,就会感到身心不适,容易使人疲劳、厌烦,大大降低劳动生产率,这样是难以唤起生产者的生产热情。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家,他们拿出少量的钱花在美化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上,而得到的却是明显的经济效益。

4.生产者审美修养的经济效能。只有物质层面即环境的美化、商品的美观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逐步发现主体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美的发现、美的创造都是主体人的活动。生产者的美育是通过生产经营的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生产者与经营者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主要目的:一是通过美育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经济建设离不开生产者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个生产者的积极性,才能有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加强美育,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一条有效途径。二是通过美育可以激发生产者的创造力,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这正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道理。实践证明,通过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做出正常情况下难以做到的事情,促进生产者能力的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商品内质美与外观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生产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修养。生产者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他就能在生产商品使用功能的同时,将美学应用于物质生产之中,将美的因素融进自己的商品,使商品的物质形态与其功能内在联系趋于一致,从而生产出满足消费者实用与审美双重需求的商品。再说生产者看到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也会感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展现,得到一种情感上的愉快,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使自身审美情趣达到一个更高境界。较高审美素养的获得又成为产生新的审美能力的催化剂,再次促发新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也就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达到功效与审美的统一,必然产出较大的经济效益。

5.消费审美接受的经济效能。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接受美学》可以启发我们:商品设计是为消费者创作的,它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只有在消费者的审美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得到实现。随着当代商品同质化现象的日趋明显,感性消费日渐升温,我们不难发现,商品的心理价值变得越来越左右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除了商品质量、价格因素之外,当代的生产更多地要考虑商品的形象、品牌等属于商品能指范围内的因素。同样,当代的消费,也从注重质量、价格向注重商品形象方向发展。“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论断揭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仅体现在劳动生产上,也体现在审美心理上。在日常生活中,人总是希望能看到也能用到功能合理、形式完美,即能赏心悦目,又能提高人类文明的商品。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取决于其对商品认识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过程虽是一种复杂的、模糊的、随机的、偶然的,但又是逐渐趋于明晰的、确定的、必然的心理现象。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发生的复杂微妙心理活动,影响着购买活动的全过程,支配着购买行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商品审美的渴求之心越来越高,不但不同商品的种类、数量大量增加,就是同类商品,因为有了优劣之分,相应地产生了选择,工艺精湛的商品,能紧紧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唤起其浓厚的兴趣,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诱发某种心理购买动机,动机又决定行动,这样就能使商品大开销路,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反之,失去了审美价值,商品就会滞销,就得削价处理。商品美往往成了能否销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社会消费的趋美心理,就决定了企业要想使其产品赢得人们的青睐,就不能不考虑到审美心理需求,审时度势地制定企业的生产策略,形成巨大的市场开拓力和超常的市场占有率,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2003-06-12

标签:;  ;  ;  ;  ;  

论美学的经济效率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