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储蓄创造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_劳动生产率论文

马克思储蓄创造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_劳动生产率论文

马克思节约创造价值论的当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价值论论文,节约论文,当代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与要求“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1]。这不仅昭示了资源节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指明了资源节约必须从生产和消费这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两个过程同时入手,抓实抓好。汉语“节约”一词本来就有节制、节省的含义,既有生产上的开源节流、物尽其利,不宜粗放,又有消费上的当省就省、物尽其用,反对浪费。全社会节约之所以极为重要,就在于节约能够创造价值,并能循环创造价值,能够确保国民经济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节约创造价值原本属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内涵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些观点,首先发现与科学论证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明了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创造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那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天才的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对政治经济学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劳动二重性学说成了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钥匙。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明对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节约。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的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生产的多种因素,而对各个生产要素的使用及综合运用,又全都表现在企业生产的单位产品所耗费劳动时间的节减上,即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同行业的社会平均水平,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则获取超额利润而大赢;低于同行业的社会一般水平者,则亏损生产成本而挫败。这是因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客观要求是:商品价值量不由生产商品的企业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社会价值来进行。因此,企业经营者时时处处抓紧的是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减,如通过提高劳动技能熟练程度来节省,通过对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高效利用来节省,通过生产流程、生产管理的优化增效来节省,尤其是通过科学技术在生产要素上的应用来更多节减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这种在节约上所付出的劳动,统一在生产过程的劳动创造价值中。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在日益加速地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日益加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加速地对产品劳动时间进行节减。这一方面是因当代科学技术的高水平发展,不仅能够提出新理论,而且能够直接指明在生产中应用这些新理论的途径;另一方面也由于当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迅速地掌握新产品的生产技术,能很快将新产品进行规模生产。这样就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以后的20多年里生产的产品,超过了此前200多年生产的总和。据统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增长,75%是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在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60—80%是依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取得的[2]。在现代生产中,由于一项新的科技成果被采用,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例,比比皆是。当今科学技术确已成了一种战略资源,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党特别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3],这是基于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现时代的国际背景提出的。

二、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

资源节约,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要求。“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路子,这种增长直接依赖于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它前端投入资源,进行生产消耗,后端则在产出的同时,向环境排放废渣废气废水废热等污染物,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一种“资源——产品——排放污染”单向的线性增长方式。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社会为之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倘若长此下去,不仅会丧失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后劲,还会严重破坏环境与自然生态,恶化人类活动与生存的空间。

循环经济是现代国际社会大为推崇与推行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它将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带动;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呈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式的增长方式。它让投入的所有资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充分、持续的利用,并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它把生产消耗所排放的连使用价值也失去了的废弃物,经过回收处理而作为再生资源投入下个生产过程,即通过这种化废为“宝”的节约与生产,重新创造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循环经济的特点与优势:一是极力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形成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系统,将生产和消费都纳入持续发展的轨道;三是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共同繁荣”,体现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今资源问题,已成了一个世界性问题,更成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大增,2004年,我国GDP跃居为世界第6位。可是资源能源的短缺却越来越严重,确实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人均资源量本来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资源总量不算少,但一经人均就显得很少。同世界人均资源水平相比,我国人均的水资源是其25%,耕地是其30%,森林是其4%,草地是其32%,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储量,我国只占世界的2.3%。据专家分析,我国虽然煤多,但其供需缺口到2010年将达1.1亿吨,2020年将达5.5亿吨。我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从1995年的7.6%,猛增到2003年的36%[4]。二是我国正处在发展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增长方式的转变到位与循环经济的总体成型,要历经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前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生产总值,能源的消耗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倍。《规划纲要》要求在“十一五”时期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这是很好的发展趋向,但我们也能估算得到,在今后一段不短的时期,我国的资源消耗还是较大、环境污染仍是不轻的。三是世界资源尤其是能源的紧张与竞争,已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许多西方媒体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是为了加强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日本在中俄石油管道方案上的搅局,亦有其战略图谋。近些年来,石油价格飚升、铁矿石价格大涨,等等,都说明对世界资源市场需求的增大和世界资源之越来越少,加之美、日对中国的走兴走强采取的又是一种遏制谋略。所以节约资源能源,是事关可持续发展、事关我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之紧要大事。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是化解资源“瓶颈”、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发展循环经济会不会拉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呢?这先要对GDP有个全面认识,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个比较,对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有个重视。长期以来,许多地方重视了物质财富增长,却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并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把GDP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忽视人文、资源、环境等指标。应该看到,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是十分重要的。但GDP只是一种产出指标,它并不反映社会生产的总成本,不反映经济质量、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社会效益、社会公正性之如何,也不反映对人文、资源、环境的影响之如何。如果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导致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是我们必须遵行的。

三、健康文明消费模式促进国民经济的节约发展、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资源节约的重点在生产过程,即资源开发、资源生产耗费的过程。因此,首先必须抓好整个生产过程四个环节上的资源节约。

一在资源开发环节上,强化资源的严格管理,作好统筹规划,把遵行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统一起来,对资源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依法开发、综合开发、清洁开发与有偿开发,对共生、伴生矿产采取联项开发。要特别珍视一次性开发的资源能源。要在有序推进煤电、核电和石油天然气利用的同时,积极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的利用。资源是大自然恩赐给千秋万代人类的,我们要以对祖国走向富强的责任心和人类爱心、天地良心来保护资源、节约使用资源,而不可滥用浪费资源。

二在资源的生产消耗环节上,加强生产组织管理和工具设施、能源、原材料的使用管理,使之高效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出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并加强厂家之间在生产上的分工合作。生产中将讲质量、讲速度、讲效益统一起来,改变生产上拼资源、拼消耗、拼劳动力的状况。

三在废弃物产出的环节上,坚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实行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无论工业、农业生产都要力求降低废弃物的最终排放量,尤其要加强对冶炼、石化、化工、造纸、印染、皮革等等废弃物出量大、污染重企业的检测监控。提高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绝不可用牺牲环境、生态和损害周边生产与人的健康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四在再生资源产生的环节上,政府要支持形成废旧物的回收、加工、利用系统,并使这些从业人员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使得再生资源得到顺利的循环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物质财富的增加与使用,再生资源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例如美国现在钢铁生产的炉料80%是回收的废旧汽车和其它废旧钢铁材料。还可在严禁“洋垃圾”污染进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增大再生资源投产的创新价值。

至于人们在消费过程的资源节约,最有效的是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并使之成为社会风尚,全民节约,共同行动。

首先,要加强社会宣传,澄清认识误区,转变消费观念,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作用生产,消费需求的增长推动生产发展,两者缺一不可,弱一也不妥。厉行节约并非节衣缩食、少买少用。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一切都采取节减,势必造成社会消费的萎缩,拉慢生产的发展速度。再说,增加消费需求也并非容许奢侈浪费。古话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没有积累就无以扩大再生产,过度消费造成资源的过量消耗,不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确的选择是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即健康文明的消费,使生产与消费相互促进而螺旋式上升。

资源能源节约是利国利民利己利子孙后代之事,每人都应怀有节约发展的责任感,怀有“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荣辱感。现在,全国各界正积极响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并见之于行动,出现了一些循环经济企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资源节约技术与能源节约产品,等等,一个政府主导节约、企业研发节约、个人讲究节约的社会潮流即将形成。但也要看到不少地方仍旧存在节约的薄弱环节与“死角”,其主要原因是对资源节约认识不够、缺乏责任感与紧迫感。温家宝总理多次告诫我们要用乘法与除法思考中国的一些事。有的要大中见小,一个大数除以13亿就是个很小的数,如中国的人均资源量,人均GDP;有的要小中见大,一个小的数乘以13亿就是个很大的数,如每人一年提供回收5公斤的废箱盒纸、废报纸、废写字纸,就相当一年保护了约1千万棵大树不遭砍伐;如果全国三分之一的照明灯具使用半导体光源技术,每年就可节省出相当1个三峡大坝的全年发电量[5]。我们每一个人手上都握有资源并使用资源,节约资源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无论对资源能源采取何种节约方式,都是参与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活动,参与了节约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家有了此识此情,资源节约的智慧举措就会百花齐放,资源节约的丰硕成果就会万紫千红。

再者,政府机关与公务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节约型政府,是带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消费模式的关键,是引领广大群众深入、持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法宝”。资源节约有三个层面: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节约、企业的节约、广大民众的节约,而党政机关居主导地位,起引领作用。为此,政府一方面要正视自身的现状与问题,改掉浪费大户的形象。一组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我国政府机构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电量的5%,年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单位建设面积能耗超过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设、豪华办公设施的配备、公务车的购置等,都不同程度存在大量浪费现象。[6] 政府浪费很大,节约的任务很大,其节约的潜力也很大,只要树立起“挥霍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警示观,便能在节约上做出耀眼的成绩与贡献,并能使民众受到厉行节约的激励。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形象鲜明的节约型政府,发挥公务员在资源能源节约上的垂范性、引导性和创造性作用。党政机关要在节约上进行制度建设,加强管理,统一设立资源能源消耗指标与限额,实行阳光采购,切实进行真相检查与科学评估,并把资源能源节约纳入单位与个人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严则实,松则空,政府认真、切实而持久的节约,不仅能出成果、出贡献,还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魅力。

标签:;  ;  ;  ;  ;  ;  ;  ;  

马克思储蓄创造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