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发展看初中理科课程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科论文,社会发展论文,初中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初中理科教育的历史回顾
我国中学近代理科教育始于19世纪中叶外国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当时课程名称为“格物”。19世纪后半期,各地的洋务学堂均开设格致课。“格致”这一名称在晚清流行,这门课程几乎包括了理、化、生、天、地等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的教学内容。19世纪末,严复提出,学习近代科学,除“格物致知外”,还应“格物求理”。在他协助张元济办的北京通艺学堂里,除科学知识外,还增加了逻辑等一些科学方法的学习。
1902年,清政府颁发《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规定中学学制4年,设置博物课,课程内容包括生理、卫生和矿物。1904年1月,清政府又颁发《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学制5年, 开设的理科课程有博物、物理及化学。其教学内容,博物包括动物、植物、人体生理卫生和矿物学;物理包括力、声、热、光、电磁;化学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初步知识。以壬寅癸卯学制为界碑,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在我国普通中学开始系统开设。
1922年,以蔡元培等人为主干的中华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以大总统令公布,史称新学制,规定中学学制6年, 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初中设自然科,内容包括动、植物学和物理、 化学等内容,生理卫生归入体育科学中;自然科可分科(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也可合科教学。当时出版的合编自然科学教科书中,物理、化学、生物大致占1/3,另外还有矿物、气象、地质等内容,有的还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1929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课程标准》,规定自然科兼采分科制和混合制,因此既有混合制的自然课程标准,又有分科制的植物、动物、理化课程标准,供各校自由采用。此后,对初中理科教学实施分科制还是合科制,一直处于摇摆之中,但分科制占据上风。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引进苏联的教学计划,初中基本上一直采用植物、动物、生理卫生、物理、化学分科制(“文化大革命”中曾以社会中心课程性质的“工基”和“农基”作为初中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首先是东北师大附中和上海教育局教研室开展了小规模的初中综合理科试验,随后是浙江省和上海市开展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综合理科课程的研究和编制。浙江省初中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于1991年通过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开始试用,1993年9 月在全国率先于一个省的范围内全面推开初中自然科学课程的试验。
二、当代世界初中综合理科的兴起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现代综合理科在世界上得到迅速发展。与20世纪初期的理科合科课程相比,现代综合理科的兴起有更深刻的社会根源。
首先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初中综合理科符合当代自然科学出现的综合化的趋势,适应高科技进入现代生活和生产领域的需要;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生态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健康观等科学观念;有利于实施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养成全面地、从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总之,国际教育界认为,综合理科既能适应“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需要,又能适应交叉科学、边缘科学和综合科学迅速发展的现实。
其次是课程理论的发展。自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改造主义课程思潮形成之后,国际上出现了儿童中心、学科中心、社会中心等多元化的课程设计模式。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STS 课程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进展,由于新学科主义思潮从学习者的天性和兴趣、社会需求、知识的相互关系、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等方面提出复兴综合课程的主张,使初中综合理科在全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迅速得到开设,编制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所指出的:“初中自然科学课程的综合化,是各国改革的新趋向”(1991年9月, 第581页)。
第三,从教育实践效果来看,虽然综合理科在物理和化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上不如分科教学,但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很有好处。依照终身教育的观念,在人类所掌握的科学知识量剧增的现代社会中,基础教育阶段的智育重在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即提高基础学力。而基础学力的核心是认知结构,从发展认知结构入手,可提高教学效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初中综合理科的教学效益作过调查,认为与分科教学相比,对20%最优秀的学生而言,差异不明显;对其余80%的学生,明显优于分科教学。对浙江省第一批试教区学生进入高中后物理和化学学习情况的跟踪调查,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
三、从我国社会发展看综合理科的复兴
如前所述,我国初中理科课程传统以分科制为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分科制独霸天下。直至80年代,合科形式的综合理科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其背景是什么?
首先是国际社会的影响。20世纪后半期,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此影响到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再进一步影响到对理科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科学教育的宗旨从“掌握科学”演进为“理解科学”。这些方面的新观念在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我国,带来了理科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其次是我国自80年代以来社会和经济快速增长,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科技含量迅速增加,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的要求日渐迫切。同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我国迅速蔓延,生态、环境、人口、能源、资源等等不再是专家们的研究课题和大学讲坛上的话题,而成为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民在享受当代科学成果的同时,学会评价科技发展的影响并自觉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减轻其负面效应。这样,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理科教育目的中,为升入高中准备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再是第一等重要的任务。而让学生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理解科学的过程、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即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成为初中理科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三,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我们的初中课程能适合全体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学习过程也不再实行淘汰制。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观念上有一个根本变化,多年来实行的学科中心课程应该向新学科主义课程转变,教材除了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心理发展,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现代综合理科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学习心理学、现代教育学的原理为基础编制,与20年代的理科混合课程发生了本质的差异。
总之,由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的迅速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得6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出现的初中综合理科改革潮流,也在我国兴起。
四、从提高基础学力看综合理科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水平主要由智力要素、一般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决定。从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出发,主要应发展他们的智力要素和一般智力技能。一般智力技能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形式转换)、实践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由于综合理科更贴近生活,更多涉及材料、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社会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所以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要明显优于分科教学。例如,在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除了观察和实验外,我们在自然科学课程中还讲了科学调查,讲了比较、分类;在实践能力方面,除实验外,还安排了多个实习。特别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把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环境作为两项基本国策,其中的道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涉及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环境对人口的承载量、生态平衡与自然保护、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环境污染、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在分科教学中难以安排的问题,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可以系统、全面地论述,这对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提高一般智力技能有很大的好处。
从浙江省自然科学课程实施六年的效果来看,综合理科对学生智力发展较分科教学要全面。这是由于:①自然科学课程较系统地介绍观察、科学实验、科学调查和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演绎、教学方法、科学假说等科学方法,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②初中理科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较多地强调演绎推理;化学较突出符号化方法;生物学是应用归纳法较多的学科,但不受重视且传统教材偏重科学事实传授。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使比较、分类、归纳这些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③初中理化课程比较突出原因与分析,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而缺少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通过材料、能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等综合科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发展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应用、评价能力。总之,由于自然科学课程知识结构具有对自然界物质认识的综合性,对物质运动认识的全面性,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现代性等特点,在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优于分科教学,这也正是国际上在初中普遍实施综合理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已走过了百年历史,紧密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演进。面对近20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初中理科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自然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初中理科教育要为提高国民素质作出更大贡献。让我们为此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