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市建设市场化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城市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温州人民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市场化的结果。“九五”期间和今后15年,资金紧张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短缺是我市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总结经验,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市场化的办法和政策体系,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投入机制,对于实施“二次创业”战略,实现全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城市建设市场化的内涵
城市建设市场化是指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建设领域,突破传统的城市建设由国家包下来的框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城市建设中的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主要内涵是:
1.资金筹措多元化。这是城市建设市场化的核心,要求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多形式、投入多层次,并按市场原则实行资金要素的合理流动。
2.建设行为企业化。改变城市建设全部由政府承担的做法,大胆地将企业行为引入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的主体逐步由政府转向企业。
3.资源(设施)享用商品化。将部分城市资源(包括土地、道路、环境以及公用设施等)适度商品化和商业化,改变无偿享用公用设施和社会资源的状况,实现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4.政府调控规范化。发挥规划、平衡、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通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干预,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
城市建设市场化之所以能在温州大地上“比较容易比较快”地开花结果,从很大意义上讲是温州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固有规律和必然结果。只有实行市场化,才能使城市建设名副其实地产业化、社会化,才能迅速提高和完善城市的现代化功能。
二、实现城市建设市场化的基本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利用市场化手段搞好城市建设,其成就是巨大的,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相结合,筹资80多亿元,新建改建建制镇139个,改建旧城房屋150万平方米,新建住房面积100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平方米增至9平方米,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基础设施方面,建成大型跨江大桥五座、万吨级泊位三个、二级民用机场一座、城市快速干道35公里,装机25万千瓦港口电站一座、22万伏输变电工程三座、引进50万门程控电话、增加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40万吨/日,初步改变了温州交通不便、 通讯不畅、供水供电紧张的状况。
这些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一不是一味地向国家和省等靠要,二不是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平调基层和企业的财力。而是靠改革传统的投融资体制,利用部门管理手段,政府行政推动和引导服务,把价值规律引入城市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要求,调动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多方筹资、集中建设、有偿使用、流动增值的良性循环机制。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市场化不仅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是温州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要求。
城市建设市场化在温州取得如此成效决非偶然,其基本条件是:
1.意识条件。温州人民超前的改革意识和市场意识,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的“四自”精神,以及尽快改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为城市建设市场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体制条件。温州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经营机制灵活,已初步形成了以股份合作企业为主体、以专业市场和要素市场为载体、以集镇群为依托的市场经济发展格局,这是温州推进城市建设市场化的体制基础。
3.物质条件。温州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资金积累已达到相当规模,特别是民间资金实力雄厚,这为市场化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4.政策条件。温州市各级人民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大胆突破传统体制的条条框框,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城市建设市场化的政策措施,为市场化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温州城市建设市场化的主要经验
城市建设市场化作为新生事物,在温州的特定环境中孕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在经济建设领域中成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趋于成熟。这一新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许多经验值得回顾总结和完善提高的。
首先,重大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采取“以桥养桥、以交养交、以水养水、以电养电、以邮养邮”等一系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筹资办法,在国家很少投资的情况下,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在财政不拿一分钱的条件下,搞好旧城综合改造和新区开发;按照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要求,搞好小城镇综合改革,自主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较强的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例如:①历史上温州地区饱受三江阻隔之苦,交通不便是当时制约温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瓯江大桥起步,通过率先收取过桥费,形成桥梁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相继建成了楠溪江大桥、飞云江大桥和清江大桥,从而结束了区域内汽车轮渡的历史,促进了温州城市功能的扩展。②温州作为大中型城市和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没有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既与其地位不相称,也令人羞于启齿。为了筹集温州体育中心所需的建设资金,除了搞好旧场馆出让、新场馆座位拍卖、发动单位和群众捐资等多种办法筹资外,改革传统的场馆设计思路,提出场馆与商场合一的建设方案,一楼作为现代化商场出租,所得效益款项用于二楼体育场馆建设,弥补了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不足。③人们常常为温州机场航线之密、航班之多、客流量增长之迅速而惊奇不已,却不知温州机场纯属“地方产品”。温州人民盼望有一条空中“桥梁”,以缩短温州跟首都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距离。为了早日梦想成真,在国家有关部门投资和计划尚未到位的情况下,通过扩权外汇有偿使用、贷款、单位集资、捐赠等办法筹措资金1.2 亿元投入机场主体工程建设。90年代初,一座现代化二级民用机场悄然屹立在瓯江之滨的滩涂之上。
其次,在城市建设中引入投资风险机制和激励机制,把城市建设的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通过企业主体的竞争和资金运筹,加快温州市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温州城市破旧、街道狭窄,人口密度之大列全国大中城市之首,搞好旧城改造已成当务之急。但随着城市的“拔高”,人口密度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进一步增加,故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是温州现代化都市建设的必由之路。旧城改造方面,实行政府编规划之“剧”,企业唱建设之“戏”。按照统筹安排、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科学规划的要求,制订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并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任务均由企业主动承担。以人民路改造为标志的16条区街综合改造,已拆除旧房150 万平方米,新建房屋700万平方米,新建道路220万平方米,总长度60公里,总投资达25亿元,市财政不但没有投入,反而从中增收几千万元,真可谓“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新区开发方面,实行连片开发,引鸟筑巢。市政府按照“公司法”要求,招募全国各地大公司和财团,联合组建新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负责新城区8.48平方公里规划面积的开发建设。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筹集资金21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4.2亿元,中心区3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已基本完成。一个集金融、商贸、高科技产业于一体、具有现代化都市景观的新城区不久将屹立在老城区的东方。
第三,把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作为商品推向市场,逐步建立资源(设施)享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实行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的有偿使用,提高城市公共事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牌照竞价拍卖,是我市实行资源享用商品化的事例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市私人购买小轿车和摩托车激增,加剧了城市道路的交通拥挤状况。为了筹措城市道路建设资金,同时也利用经济杠杆调控市区车辆的合理增长,在控制发牌总量的前提下,将汽车、摩托车牌照一律进行公开拍卖,收取城市基础设施费,以作为车主对超前消费城市道路资源的补偿。提倡对部分非义务教育的“捐资助教”,是资源享用商品化的又一事例。在各级政府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义务教育发展较快,相形之下,由于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学校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全市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步履维艰。针对温州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富裕、其子女要求继续深造的愿望比较强烈的实际情况,我市根据资源享用商品化的要求,在符合国家有关招生政策的前提下,挖掘学校的办学潜力,推出“降分录取、迁转户粮、安置就业”的捐资助教的新举措,鼓励群众在自愿的条件下,向学校捐资,以作为学生享用教育设施的补偿,这样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的要求,也为学校筹集到可观的建设资金。据1994年统计,全市技校捐资助教款高达10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技校的发展。政府垄断城市级差地租亦属资源享用商品化。温州工商业发达,沿街店面鳞次栉比,城市中心区和沿街地段真可称得上是“寸土寸金”。这种明显的级差地租的形成,主要源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配套的市政公用设施。我市除了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垄断一级土地市场外,利用部门管理手段,对沿街住宅改作营业房的,由规划部门收取功能改变费,对店面出租,由房管部门收取租赁调节费。
四、计划部门在城市建设市场化中发挥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温州市各级计划部门按照中央有关深化计划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新计划观念,改变计划方法,转变计划职能,为温州城市建设市场化创造良好环境。在推进城市建设市场化过程中,温州市各级计划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改革,形成宽松的体制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级计划部门改革计划方式,逐步建立以中长期规划为主体的计划体系;改革计划形式,突出指导性计划的预测性、导向性和政策性;改变计划重点,强化对资源性计划(包括土地、环保、水资源计划等)、社会发展计划(包括人口、社会保障、教育等)、资金计划和科技计划的管理,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改革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投融资活动的调节作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简政放权,探索计划覆盖全社会的实现形式。
2.抓规划,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按照“理思路、订规划、排项目、筹资金、出政策”的要求,注重抓好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工作,超前描绘发展和建设蓝图,事关温州跨世纪发展的大局,更是城市建设市场化的依据和保障。一是组织力量搞好温州跨世纪战略研究,明确温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把温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和中南地区主要出海通道的宏伟目标。二是搞好规划的深化工作,配套编制现代都市所需的立体交通、给排水、供配电、通讯邮电、安居工程和精神文明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三是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及时跟省、国家规划搞好衔接,争取国家和省的更大支持。四是按照城市建设市场化的要求,搞好建设资金筹措方案研究,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增强中长期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规划龙头作用的发挥。
3.抓项目,找准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筹划、论证和前期工作是城市建设市场化的前提条件。“六五”以来,我市各级计划部门始终把搞好重大项目的管理和协调作为中心任务来抓,为城市建设市场化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根据“第二次创业”的要求,提出了对城市建设具有先导作用和全局性影响的重大建设“八二八”工程,即利用八年时间建成28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并逐步建成,对于缓解我市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增强现代城市功能均将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4.抓资金,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级计委积极探索建设资金运筹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一是进一步拓宽筹资思路,研究提出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筹集办法。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在城市建设中的重大支撑作用,特别是要发展地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外商投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发动群众集资,建设群众直接受益又迫切需要建设的项目。五是积极探索重大建设项目的股权筹资路子,推进重大项目的股份制试点。六是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基本上做到了“资金多家筹措,使用服从计划”。
5.抓调控,保证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一是严格按照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搞好建设的规划控制。二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在合理控制城市建设投资规模的同时,加快城市交通、通讯、能源、给排水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三是从资金和土地的源头抓起,利用资金计划和用地计划手段,既控制房地产、开发区和其他楼堂馆所的盲目建设,又保证重大建设的资金和用地需要。四是本着政策从宽、程序从简、服务从优的原则,搞好重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服务,营造宽松的建设环境。
标签:温州论文; 规划条件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资金计划论文; 温州交通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温州银行论文; 温州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