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家族CEO危机管理策略述评_福特论文

福特家族CEO危机管理策略述评_福特论文

福特家族CEO危机管理策略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特论文,述评论文,危机论文,策略论文,家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福特(Henry Ford,1863~1947)家族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代名词。百年福特的轨迹,乃是艰苦创业、曲折发展、肩负使命、做强做稳的历史,也是其追求愿景、服务客户、完善模式、应对危机、不断努力的过程。亨利·福特、埃兹尔·福特、亨利·福特二世、小比尔·福特四代CEO,是福特家族危机管理策略的实践者。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衰与美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基本吻合,其间经验教训不少,启迪警示良多。

一、不惜力,不贪胜,不惧路遥,不计回报,摒弃短期行为,缔造中产阶级

福特1893年测试出汽油发动机,1908年开发出T型车,造就20年的辉煌。从30到45岁,福特连续遭遇挫折,他3岁丧母,15岁失学,先后参与建立底特律汽车公司、亨利·福特公司,40岁创立福特汽车公司。入行之初,福特资金贫乏,知识和技能不足,困难重重,干扰很多。福特不迎合出资人,不计成本,专注赛车,追求完美,不求速胜,一时找不准定位,惹来官司缠身,一再令投资者失望。

爱迪生是福特的终身好友,他将福特的特征概括为活力、想象力、机械知识和组织才能。福特倔强、朴素、务实、诚信、集权,他敢冒风险,敢于负责,沉着坚定。1923年,福特出版代表作《我的生活和工作》。在总结T型车经验时,他写道:“健康合理的商业其实应该像小鸡吃东西一样——只有在地上用爪子划来勾去、耐心细致的寻觅,才会有虫子吃……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对产品没有足够认识就匆匆忙忙上马生产,这是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的失败的原因。”

20世纪初叶,福特领衔的汽车工业,拉动钢铁、机械、石油、橡胶、交通、建筑、服务等行业的发展。1937年2月,福特在《福特新闻》中写道:福特汽车照亮汽车工业的路,引发公路改良运动,打破时空障碍,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更快、更好地完成并享受工作,促进现代化的到来。当时一项美国大学生民意测验,将福特评为名列拿破仑、耶稣之后的世界第三伟人。德鲁克指出:“福特的行为改变了美国工业社会,把美国劳动者变成了基本的中产阶级。”

二、追求简单、规模、标准和速度,实行高工资、低价格,完善运营流程和薪酬体系

福特崇尚简单化,其做人原则、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产品构造都很简约。在他看来,日产百万辆汽车比日产千辆更经济、更便捷。相当长时间里,公司没有涣散的组织结构,不设冗员,杜绝华而不实的改革,只有不断的扩大规模与持续不断地降低成本和价格。公司欣欣向荣,上下同心,协同合作,绩效很高。在《我的生活与工作》中,福特强调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其一,无惧未来,不忘过去,不怕失败;其二,不纠缠于竞争,不搞不正当竞争;其三,服务第一,利润第二,诚实经营;其四,拒绝低买高卖,不断降低成本和价格,支付高工资。

T型车投产后,立即占领市场,辐射到世界各地。自1908年投产到1927年停产,共生产1,500万辆。福特推行泰勒制,提炼生产要素,控制生产过程,统一零部件,改进制造方式,尝试新材料、新工艺,压缩成本,强调标准与服务,完善产品,注重营销。1913年,创建世界第一条流水线,集纳力量、准确、节约、连续性、速度、重复等要素,形成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史称“福特制”或“福特主义”。丰田在参观福特工厂的流水线后,创建了丰田汽车公司。

一战前,美国失业率高,工厂条件差,工资低,生计艰辛,职业病流行,熟练工人流失快,劳资纠纷频发。煤矿业日薪约2.5美元,汽车业不到2.4美元。1914年1月,福特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实行8小时工作制,日薪5美元。1919年涨到6美元,1923年实行5天工作制。日薪5美元和5天工作制改善了劳资矛盾,标志“镀金时代”的结束。

三、清醒、敏感、善变,谨防产品老化,警惕一言堂,关注顾客期望、商业模式的变化

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迄今为止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坚持社会达尔文主义,政府干预不力,对欧政策不当,镇压失业退伍军人,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富兰克林·罗斯福实行“新政”,运用凯恩斯主义,调整生产关系,建设“福利国家”,完成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政府权威得以加强,经营环境日益规范。作为家族企业,福特管理控制薄弱、企业文化排他、缺乏决策机制和人力资源等短处,日趋显著。但福特不清醒,不纳谏,坚持一言堂,坚守单一车型。1929年11月,福特参加胡佛的白宫会议后,不切实际地将日薪涨到7美元,求职者涌往底特律,加剧了难民潮。

管理学者斯图尔特·克雷纳发现:福特的高工资不过是解决员工流动问题的妥协方案,是“福特常常做的、精彩的、虚张声势的工作。这并不是出于他的善心,只不过是一项出色的公关行动和为了解决他所面临的一个经营困难:人员流动率太高了”。

20世纪30年代后期,福特过度集权的体制,使公司蒙上中世纪的神秘色彩,财务混乱,账单成山,问题成堆。这期间,通用的雪佛莱战胜T型车,福特公司出现亏损,大幅裁减工资,大量辞退员工,弄得人心惶惶。为实施日薪5美元,福特设立“社会学部”,审查工人生活,本想倡导朴素整洁的生活理念,却侵犯了员工隐私,1921年被迫解散。福特拒绝承认工会,重用有黑社会背景的哈里·贝内特,进行特务统治,加剧了劳资矛盾。1932年3月,数千名工人示威,贝内特下令开枪,死伤多人。媒体大哗,纷纷指责福特,危机全面爆发。

四、尊重理论,理解宗教,勿忘社会责任,让组织保持训练状态

福特著述尚丰,喜用警句,开过专栏,也出过书,但多为代笔之作。托马斯·A·休斯在《美国的起源:美国发明天才的历史》中写道:“福特不是一个喜欢用文字或蓝图来表达的人,他坚持要得到机床、传送机、窗户、柱子和占地面积的成比例模型,以便能利用这些检验有关生产的一些想法。”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曾指出,福特不擅长抽象研究,碰到理论会像“野兔回窟般地奔回现实”。福特所知道的东西,都来自实践,他也采用同样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德鲁克评价说,福特主义是科学管理思想的逻辑拓展,理论价值不及泰勒。其实,泰勒制是从任务出发,福特制乃从成本入手,二者异曲同工,但福特对泰勒制评价不高。在《管理与规模》中,福特写道:“美国的企业正航行在以前从未经历过的航线上,企业不存在指引其不断发展的管理方面的固定图表,如果说有,那也是很久以前就有的地域表……老的错误管理理论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他说,有生命力的管理者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书本是死板的,经验是独创的、难以效仿的。福特提醒同行,企业运行良好时,应该让组织保持严格的训练状态。福特指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会在所谓的好时期保持警惕性,因为正是在所谓的好时期才能种下不好的种子。这是企业界经常能看到的事实,但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被接受。”遗憾的是,福特意识到的却没有做到,家族其他成员也很少做到。

少年失学、自学成才的传奇经历,使福特对高等教育抱有偏见。生于1893年11月的埃兹尔放弃深造,中学毕业即进入福特公司。一战期间,埃兹尔本应服役,但福特无视公民的责任,反对埃兹尔参军;福特不愿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对教育、慈善事业微词很多,做得很不到位;福特对宗教不恭敬,一再攻击犹太人,不得不道歉。据后来担任福特公司总裁和美国国防部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回忆,福特下台前,“公司的情况糟糕得简直无法形容,沟通渠道不畅通,缺乏控制性、组织性和策划,人事方面的问题极其严重”。

五、踏实做事,强调执行,养成良好习惯,匹配权力、责任和目标

从1919年起,埃兹尔就担任总裁,但实权在福特手中,权力、责任和目标不匹配,难以作为。埃兹尔做人低调,做事踏实,比较务实,注重执行,不喜欢出头露面。他有过雄心壮志,曾表示:“父亲制造了全世界最流行的汽车,我要制造全世界最好的汽车。”无奈生不逢时,作为不多,作用有限。埃兹尔关注生产线,重视车身与机械性能,复兴林肯品牌,成立墨丘利部,推出大陆车,创建车身设计部门,关注员工权益,构成日后亨利二世复兴福特的基础。埃兹尔补救父亲对犹太人的伤害,创立福特基金会。1935年《瓦格纳法案》通过后,埃兹尔建议承认工会,与福特发生争执,发生罢工流血惨案后,公司受到国家劳动委员会调查,被迫召回近千名工会支持者。

埃兹尔因患佐林格-埃林森综合症于1943年5月去世,福特复任总裁。埃兹尔遗孀埃莉诺认定,埃兹尔是被贝内特折磨致死的。其实,抑郁、酗酒、放纵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埃兹尔患病的原因。福特临终前签署遗嘱,规定身后10年内不设总裁,由以贝内特为秘书的董事会掌权。此时,福特已两度中风,无力掌管公司。在家族成员的坚持下,福特于1945年9月传位给埃兹尔之子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强调秩序,整洁、守时、幽默、坦率、勤勉,他体恤员工,信奉罗马天主教。上任伊始,亨利二世顺应民意,清理门户,开缺贝内特,遣散服务部。吸纳欧内斯特·坎兹勒建议,聘请通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厄尼·布里奇为副手,依随通用模式,控制成本,引进人才,探索良好的选才制度,聘用包括麦克纳马拉在内的退役精英,建立产品线和车型阶梯,恪守财务原则,构建组织结构,完善业务流程,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振兴赛车事业,夺取纳斯卡、印第安纳波利斯和勒曼斯三大赛事的胜利,获得1966年度世界赛车制造商总冠军,拉动技术革新,促进销售,拓宽市场,称雄赛车世界10余年。

六、回归规律,建立团队,变革、整合、转型,推行“人类工程学”哲学

亨利二世倡导、推行“人类工程学”哲学,并解释说:“美国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职责,就是以越来越低的成本,制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然后以越来越低的价格出售它们。”其实,这正是福特的经营管理理念,也是公司的战略思想。据此,管理者不是劳动者的老板,劳动者也不是管理者的老板,消费者才是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老板。亨利二世重视工会,推行人性化管理,制定《雇员参与计划》,成立解决问题小组,组织员工出访,实行退休金计划,成为美国第一家提供退休金的大公司,这是劳资关系史上的大事,通用和克莱斯勒公司不久也实行退休金制度。亨利二世崇尚公平,招聘黑人员工,聘请奥运明星杰西·欧文斯、拳王阿里做广告,得到马丁·路德·金和约翰逊总统的称赞。他拥护《民权法案》,与约翰逊组建国家商人联盟,担任首任主席。

二次大战后,美国政府对大型企业持不支持态度,各种名目的法令法规,纵横交错,制约多多。与此同时,欧、日汽车不断渗入,欧宝、西姆卡、皇冠等冲击美国汽车市场。20世纪60年代,亨利二世收回海外业务的控制权。1957年3月,随着欧盟的成立,福特汽车扩张到意大利、法国和比利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1956年11月,福特公司将新开发的E型车命名为“埃兹尔”,遭到重创,亏损2.5亿美元,被历史学家托马斯·邦塞尔称为“汽车中的泰坦尼克号”。《时代》周刊称,“埃兹尔”车是错误时间、错误市场、错误产品的经典案例,是市场调查局限性的例证。“埃兹尔”车失败后,福特终结模仿通用的时代,把注意力收缩到“基本面”——生产汽车上来。亨利二世吸取埃兹尔车的教训,接受麦克纳马拉建议,进一步细分市场,开发出物美价廉的猎鹰汽车;采纳艾柯卡的主张,瞄准二战后出生的一代,推出野马型汽车,获得巨大成功,扭转被动局面。值得关注的是,小比尔的高中毕业礼物,正是一辆绿色野马牌汽车。

七、依法经营,重视环保,体现人文关怀,融合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

《克莱顿法》、《鲁宾逊-帕特曼法》于1914年、1936年颁布后,经营环境日趋规范。但在实用主义的大气候下,福特对法制认识不足,对法律抱有偏见。出道之初,福特曾被塞尔登专利案纠缠8年,饱受诉讼之苦。他说:“法律做不了任何建设性的事情,它只是一个警察,仅此而已。”他还说:“立法常常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法律——当初颁布、通过时,主要因为其会带来积极效果,而一旦通过后,则成为公众利益的危害者。”

20世纪70年代,美国汽车业被政府管制、阿拉伯石油、消费者运动、丰田汽车“无库存生产”模式所困扰,环境污染及能源问题日趋激化,汽车受到安全、污染和燃料节约标准等等限制。《福布斯》将日本的冲击称为“经济珍珠港”,企业界被迫向“后福特主义”转变。后福特主义强调社会分工,生产关系上体现更多的民主。亨利二世并非后福特主义者,没有顺应潮流,对未来估计不足,加剧晚年失误。

福特倾注大力修建的荣格河工厂,20世纪20年代被誉为清洁高效的典范,70年代遭受环境保护主义者抨击,成为工业末日的化身。1965年,美国成立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频频召回有缺陷的汽车。1970年颁布《清洁空气法案》,1975年通过《节约法案》。1972年5月,花马牌车在高速公路上被追尾,油箱破裂引起燃烧。1978年8月,同样事故再次发生,烧死数人,公司陷入诉讼,1980年初获无罪判决,但声誉受损,销量锐减,元气大伤。

八、坚守基本面,慎用多元化,适应不确定性,面对危机,解决问题,持续改进

20世纪末,克林顿的“新经济”大展宏图,新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1999年元旦,亨利二世的侄子、41岁的小比尔·福特出任公司董事长,52岁的雅克·纳瑟任总裁兼CEO。此时,距亨利二世退休已经19年,其间换过4位董事长。小比尔欣赏福特“人先于利润”的格言,坚信只要关心员工,利润就会增长。反过来,“你的员工有多好,你就有多好。人是一个公司惟一的可维持优势。如果你不把他们看成最重要的,你就不会获得长期成功。这是我永远铭记的一个道理。”1999年2月1日,荣格河工厂锅炉发生爆炸,造成多人死亡,纳瑟出差在外,小比尔亲临现场,组织营救,做好善后,获得公众谅解。

纳瑟误入多元化歧途,试图打造完整的价值链,涉猎互联网、汽车修理和服务行业,忽视核心业务和资本管理,怠慢营销商,推行绩效管理计划,将10%的员工打成不合格,摘除福特家族的蓝色椭圆标志,激起众怒,造成巨额亏损,被董事会解职。小比尔先兼CEO,后兼COO、总裁、环境与公共政策委员会主席、融资委员会委员等职。小比尔退出互联网,重申“回到根基——生产伟大的汽车和卡车”的战略:第一,提高产品质量;第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第三,开发让人兴奋的新产品;第四,取得成本和赢利优势;第五,建立团队合作关系。强调“三个有利于,一个结合”——有利于消费者、股市投资者和社会,将商业成功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小比尔用股票期权代替管理层高薪,与丰田合作,重建轿车、卡车业务优势,重新挂起家族标志,成功举办福特百年庆典,盘活家族无形资产。

2000年2月,一家电视台报道了福特探险家汽车轮胎易爆的消息,NHTSA立即发难,认为此事与数十起交通事故和270余名客户死亡有关。小比尔积极应对,召回车上的费尔斯通轮胎,承担损失,主动承担责任。最后,NHTSA免去福特的罪名,探险家销路依然旺盛。探险家汽车能渡过轮胎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探险家品牌知名度高,消费者对福特的忠诚度更高;福特事后的零息贷款服务,缓解了矛盾;“新经济”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九、善待伙伴,告别家长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绩效为导向的竞争性文化

福特公司诞生时,有11个投资者。后来,福特买断股份,形成集权体制和排外的企业文化。小比尔的圆滑,亨利二世的奸诈,埃兹尔的懦弱,福特的刚愎,都与体制有关。克雷纳指出:“福特创造的企业是建立在害怕和不信任的基础上的。无论他取得了多么巨大的成功,这一事实也不容歪曲。确实,福特在许多方面为不要做什么提供了现实原型的教训。他管人的方式令人震惊,他管理下的公司在取得了最初的巨大胜利之后,发展也是有限的。……福特最根本的错误在于,他相信成功给予他不受限制的控制能力。”为此,德鲁克提醒道:“家族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高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族成员,也无论他们多么出色,至少要有一位非家族成员。”

福特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放眼未来,不能够用未来约束现在。被逼走的精英形成“福特公司男校友队”,队员包括道奇兄弟、詹姆斯·卡曾斯、威廉·克劳森、雷弗伦德·马奎斯和亨利·利兰等。结果,道奇和利兰将福特告上法庭,卡曾斯成为国会参议员、底特律市长。克劳森担任通用总裁,推出雪佛莱,二战时出任政府生产管理办公室总干事。马奎斯出版《亨利·福特:一种解读》,严重损害福特声誉。福特擅自召回被埃兹尔炒掉的查尔·索伦森,又将其解雇。埃兹尔姐夫兼副手欧内斯特·坎兹勒因致信福特建议放弃T型车,被索伦森开除。坎兹勒后担任战时生产委员会官员,监控底特律汽车业,与福特对峙。

1960年,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5年的布里奇被迫辞职,后成为环球航空公司董事会主席。1968年2月,亨利二世为阻止艾柯卡接班,从通用拣回竞选总裁失败的克努森之子邦吉,委任为总裁,18个月后又将其解聘,造成极大混乱。1978年7月,亨利二世解雇总裁艾柯卡,产生剧烈震动。艾柯卡加盟克莱斯勒公司后,神奇般崛起,挤压福特的市场空间,赢得舆论支持,迫使亨利二世下台。亨利二世下台前后,终于意识到善待伙伴、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这一遗憾在小比尔任上得到一定补偿。因为家族内一时没有合适的接班人,福特家族一度丧失对公司的最高领导权。

十、坚守愿景,跟踪高新科技,警惕企业生命周期,适应不同时代的不同商业模式

紧跟时代步伐,务实、创新、盈利,承担社会责任,从价格、质量中心转变为客户中心,是福特的愿景,是家业永续的秘诀,也是应对危机的基本原则。福特百年史,就是游离与回归愿景的历程。背离愿景,危机不期而至;胸怀愿景,策略油然而生;坚守愿景,危机烟消云散。面对丰田的竞争压力,小比尔继承家族经营优先、敏捷实施的品质,崇尚质量和效率,善于用便捷的方式,快速决策,立即执行,跟踪监督,规避风险。他坚信,伟大的产品引领伟大的时代,要保持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愿景,确保质量,设计、制造生产高技术含量的环保汽车,淘汰内燃机,倡导绿色态度,弘扬“创造美好生活”的企业文化,在创意、指导、授权、协调、合作成长过程中,警惕领导、自治、控制、官僚等方面的危机,跳出生命周期怪圈。小比尔深知:福特不是消费公司、因特网公司和其他种类的技术公司,目标要单纯,确保在交通工具领域的领袖地位。小比尔于2003年推行“团队价值管理”(TVM)流程系统,消除不符合客户价值的浪费、流程、标准与壁垒,对终端客户负责,被称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三次革命”。

2004年,福特一度盈利,不久又陷低谷,在产品周期、燃料价格及公司转型等方面遇到困难。2006年,小比尔启动“前进之路”复兴计划,聘请高盛集团CEO肯尼斯·李特为战略顾问;致信布什政府,要求召开由汽车生产商、供应商、燃料提供商、消费者和政府官员参加的能源峰会,寻找替代能源;小比尔退居董事长,请来61岁的波音公司前副总裁艾伦·穆拉利担任总裁兼CEO。穆拉利借鉴金牛座的经验开发出波音777,使波音公司克服“9·11”后遗症,在客户满意度、生产制造、产品开发、劳工关系和供应商管理等方面有良好业绩。

福特公司长命百岁,跳出生命周期怪圈,确保领袖地位,殊为难得。“福特”内涵丰富,代表家族、公司、诚信、规模、速度、竞争、品牌、责任、产业、长寿、基金,是管理、愿景、使命、敏感、博弈、执行、认同、整合、团结、守法、环保、绩效的体现,是高科技、价值观、职业化、全球化、企业家精神、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标志,是顾客期望、商业模式的象征。福特家族与福特公司相互生发、相互成就,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实现了技术改造社会的梦想。

标签:;  ;  ;  ;  ;  ;  ;  

福特家族CEO危机管理策略述评_福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