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究在血吸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应用吡喹酮的临床预防及治疗价值,为临床血吸虫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3月期间收集的128例血吸虫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患者应用吡喹酮及其它治疗方案的临床防治效果,并分析其控制传染源及防治血吸虫影响的应用效果。结果 予以不同防治方案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2.2%(5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48/64),差异显著(P<0.01)。试验组患者的粪便虫卵的自然对数及减卵率等指标好转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仅为1.56%(1/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3%(13/64),差异显著(P<0.01)。结论 在血吸虫病的防治过程中,不仅要予以传染源的控制措施,还要予以吡喹酮进行防治,其具有明确的防治效果,且有利于减卵率及并发症的减少,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血吸虫;吡喹酮;控制传染源;防治
Application of praziquantel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stosomiasis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value of praziquantel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chistosomiasis,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chistosomiasis.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llected during the June 2014 -2017 year in March 128 cases of schistosomiasis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using praziquantel and other treatment options,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chistosomiasis. Results:after the differen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gram,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2.2%(59/64),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5%(48/64),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 0.01). The natural logarithm of egg and the rate of egg redu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only 1.56%(1/64),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0.3%)(13/64 < 0.01),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 0). Conclusion:in the proces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measures,not only should be the source of infection,but also to praziquantel prevention,its control effect is clear,and is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egg reduction rate and complications,should be widely promoted.
Keywords Schistosoma japonicum;praziquantel;control source of infection;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作为常见寄生虫之一的血吸虫,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不能及时预防血吸虫的侵害,则演进为血吸虫病,不及时或是不彻底的治疗会导致一系列病理进程的演进,最终导致晚期血吸虫病的发生[1]。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可表现为门脉高压、腹水及肝脾肿大等,也可合并其他疾病的发生,如肝硬化、肝腹水及乙型肝炎等疾病,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压力及身体痛苦,同时也对社会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担[2]。为此,本研究旨在在血吸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应用吡喹酮的临床预防及治疗价值,为临床血吸虫的防治奠定基础,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站2014年6月-2017年3月期间收集的血吸虫患者,随机抽取128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归纳分析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如下。性别:男性:67例,女性:61例;年龄:介于15岁~69岁之间,并以(37.12±9.76)岁为平均年龄;临床表现:乏力:39例,腹痛:21例,腹泻:19例,脾肿大:19例,肝肿大:37例。根据128例研究对象的防治方案的不同分组,分为各64例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蒿甲醚治疗。生产企业:重庆华立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203;用法:第一天,每8h服用一次,2粒/次,第二天开始,每次口服2粒,日一次,连用治疗6天。
试验组:吡喹酮治疗。生产企业: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380;用法:餐间服药,每日口服60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3600mg,每天2-3次,连续治疗6天。
1.3观察指标
回顾性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防治效果,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前粪便虫卵的自然对数、治后45天粪便虫卵的自然对数、减卵率等)。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中的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处理所有研究数据,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防治效果
详情见表1,予以不同防治方案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2.2%(5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48/64),差异显著(P<0.0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予以不同防治方案后,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仅为1.56%(1/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3%(13/64),差异显著(P<0.01)。
3讨论
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我国的医疗现状也发生明显的改变,进而改变了我国疾病的防治模式。尤其是对于血吸虫疫情的防治方面,归纳分析发现血吸虫病情的反弹主要与再感染因素密切相关,而再感染的发生又受到耕牛以及重点人群等重要传染源的影响。为此,我国加大了对传染源的防治力度,主要是针对重度流行的湖沼地区的防治,以避免血吸虫的再次感染及传播[3]。目前,在防治血吸虫的工作中,着重注重防治急性感染发病率、钉螺感染率及人和畜感染率等几个方面,可通过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无害化粪便处理方式等防治措施完成防治的血吸虫。
作为吡嗪并异喹啉衍生物之一的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蠕虫病类药物,其通过不同的途径对血吸虫的生命活动产生抑制,减少虫卵的自然对数,进而诱发虫体发生死亡,杀灭血吸虫的作用较为强大[2]。在本研究中,以不同防治方案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2.2%(5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48/64),差异显著(P<0.01)。试验组患者的粪便虫卵的自然对数及减卵率等指标好转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仅为1.56%(1/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3%(13/64),差异显著(P<0.01)。上述结果验证了吡喹酮防治效果的成功性与安全性。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吡喹酮的防治机制有关:一是吡喹酮防治血吸虫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虫体内部的钙离子通道,增强钙离子内流量,使血吸虫发生兴奋,致使虫体发生挛缩,损害皮层,扰乱RNA、糖原、核糖代谢平衡,最终导致虫体发生死亡[4]。二是,吡喹酮可阻断虫体的神经介质,有助于5-羟色胺作用的增强;三是,也有研究显示,吡喹酮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直接的调节作用[5]。四是,相对于吡喹酮而言,蒿甲醚是青蒿素的衍生物,虽然其具有抗血吸虫及抗疟疾的作用,但是主要是针对日本血吸虫童虫(5~21d),因此,杀伤力略差[6]。
综上所述,在血吸虫病的防治过程中,不仅要予以传染源的控制措施,还要予以吡喹酮进行防治,其具有明确的防治效果,且有利于减卵率及并发症的减少,应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骆中华,吕飞. 小檗碱联合吡喹酮对大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组织 MMP-13与TIMP-1表达的影响[J]. 医药导报,2016,35(1):39-43.
[2]唐猛,贾铁武. 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防治血吸虫病效果观察[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24(1):76-78.
[3]杨振坤,汪伟. 吡喹酮抗血吸虫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2013,2(13):240-244.
[4]吴德智,马正. 吡喹酮制剂的发展和应用[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2):194-196.
[5]涂永红,洪献林,曾爱国,等. 2009-2014年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观察[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5,27(3):311-312,320.
[6]张旭.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3):155-156.
论文作者:袁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血吸虫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血吸虫病论文; 发生论文; 差异论文; 虫卵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