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书行业改革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_新华书店论文

对图书行业改革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_新华书店论文

对书业改革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热点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对新闻出版工作明确提出了“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

十五大后全国出版系统都在积极研讨,许多地方已经见诸行动。新华书店系统怎么办?不能不对目前中国出版的现实问题作一些思考。真正的改革不能从概念出发而要从现实出发。因为改革需要的是清醒的头脑和务实的操作。

一、目前中国出版放开的条件成熟了吗?

中国现行出版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从发展的方向来看一定要放开。但什么时候放开,放多大程度需要依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又依赖于经济和文化的进步。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国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而言经济文化依然比较落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刚刚起步。社会的某些方面依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而我们的改革又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版是不能出问题的。特别是在目前,出版行业的法制建设和市场管理远远不能到位,放得太早、太开很容易出偏差。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对新闻出版的要求第一条就是“加强管理”,这话切中时弊。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在管不住的前提下放开就会出乱子。

二、中国出版最大的问题是资本少而散

新中国的出版业长期以来是以文化事业的业态出现,资产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政策扶持和在此基础上的企业积累。党和政府对出版业的要求主要是宣传、引导、普及、教育等而不是赚钱。出版的资本意识、融资意识,资本增值意识相对是淡薄的,读者的消费心理也是扭曲的。致使现在面对上涨书价许多人都异口同声地责问:“书是精神产品为什么这么贵?”

进入市场经济后,出版实际上已作为企业进入市场,初涉市场的中国出版业的资本是局促的,它不抵发达国家一个和数个大出版公司,而且为了打破僵化的体制不得不将不多的资本多次分割,以放权让利的形式调动企业积极性。我们不能否认即使在有限自主权下的企业积极性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大力量,但最显著推动中国出版业前进的力量可能还是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使从“短缺经济”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中,中国出版实现小资本翻番。这种翻番足以使业内人士兴高彩烈,大书特书,但毕竟还在同一数量级上。中国出版产业资本不仅不能与国际出版产业资本相比,即使与国内其它产业资本相比也是望尘莫及。这种小资本高收益的运行是以行政保护为前提条件的,一旦失去保护,资本涌入的积极作用和资本对文化干预的消极作用需要有个取舍。把握好这个度需要实践,也需要时间。而现在叩门声紧的是国际出版资本,面对国际出版资本,中国出版企业需要有一次非常规的资本聚合和原始积累,而目前中国出版企业准备不足。

三、教材是中国出版进入市场的经济支柱

现在提起教材似乎成了制约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罪魁祸首”。其实教材出版发行是中国出版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具有重大社会效益,而且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用此经济效益过去曾经支撑了图书低定价运行时出版发行的社会效益;今天在中国出版走向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它需要完成中国出版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也是中国出版业用以与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出版资本抗衡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许多人呼吁教材应进入市场,这要视情况而定,目前大中专、职教、成教、自学教、幼教等教材都已进入市场。只有中小学课本,由于国家坚持教材统编的方针而指定出版,所以为了保证“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发行相对集中,这无论是对教育和对出版都是有利的,即使将来教材由学校自由选择,那么教材的编写、出版、印刷、发行、购买也应是分离和制约的。在目前某些通过行政力控制购买权,操纵生产和流通,从而以利差产生行政收入和消费基金是隐性的腐败。实践证明以市场竞争的名义,放开教材的结局是高度的教育行政垄断,这有悖市场经济初衷,对出版业和教育事业都是不利的。

教材无论全部进入市场还是部分相对集中,只要不让行政购买控制出版、生产和流通,教材就是中国出版进入市场的经济支柱。

四、新华书店是中国出版业重要的物业基础

中国出版业原本不多的出版资本分布在编、印、发三块中。出版社主要是书,印刷厂主要是机械,新华书店主要是门市,三块中新华书店物业居多且均在黄金地段,是优良资产,将会不断升值。新华书店的物业不仅使国内其它企业眼红,也被国外出版业所垂涎。就资本来说,且不说国外资本,就浙江私人资本想收购新华书店也是轻而易举,但是再度开张的可能就不是书店了。新华书店的无形资产也随之消失。

解放前商务、中华、开明、三联等出版企业家出了书赚了钱就置书店物业。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在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中依然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往日的物业。出版再困难也是不卖物业的。中国出版业由于学习苏联模式把出版业切为三段,且把出版作为文化事业保护起来,使得书店物业似乎显示不出重要性,一旦国外出版资本的进入,在编、印、发三块中会首选哪一块?勿容置疑当然是书店。

所以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对新华书店不是“放小”的问题,而是“抓大联小”。具体对一个店不要轻易说卖,资本变现抽回不值几个钱,留下联住能不断赚钱,况且还是一个“窗口”。对新华书店的改造要有信心,有决心,也要有耐心,要深入去了解他们,管理他们,而不是一味指责新华书店是“官商”。因为出版界的真正“官商”不是书店,更不要动不动就想抛弃新华书店。伤害新华书店最终伤害的是中国出版业。

五、课本教材和一般图书难分难舍

如果去深入了解一下教材、课本、教辅、一般图书实际的运作过程,很难划出明确的界线。由于利益的驱动,出版界与教育界;出版界内部的出版与发货与销售部门;主渠道与二渠道;有证与无证经营;批发与零售都已打得昏天黑地,实际上教材的市场竞争,远远超出一般图书。非法出版的教学类读物堂而皇之地出版、流通和使用,全社会包括出版界本身也熟视无睹,此时要把新华书店正规发行的教材和一般图书区别开来,再作政策调整,以减少新华书店对课本教材的依赖,提高新华书店对一般图书发行的积极性,其主观愿望不能说不好,但实际上是又给新华书店在市场竞争中套上一道绳索。让二渠道、让教学部门、让非法经营者进一步抢占教材市场。教材市场的丢失,受伤害的不仅是新华书店而是整个出版系统。打个不确切的比方,教材市场新华书店是冲锋陷阵的士兵,最终高额利润获得者却未必是新华书店,说句绝话,万一教材都丢了,新华书店可以利用门市物业出租度日,而宣传阵地却损失太大,更何况要扶持重点图书和发展出版产业。如果以降低教材毛利提高一般图书毛利,且不说分不清类别界线和丢失一大块教材市场,就一般图书也会出现违背经济规律的打折甩售。过去也有人建议提取课本折扣奖励农村销售,但谁也说不出农村销售的概念和统计依据,随之而来的是弄虚作假。此类政策的出台要慎重。政策要有利搞活搞强国有企业,而不是反之。

六、一般图书发行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图书发行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起码在中国自九十年代开始买方市场至目前生产过剩,把生产库存积压的责任推卸给流通是不公正的。改革都十几年了,其它行业不会产生这类说法。在买方市场的今天,发行不理想不能仅以生产者的要求来衡量。一般图书发行“不理想”是非常复杂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市场需求问题。近年来尽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消费主要还是衣、食、住、行、玩。而文化尤其当文化娱乐、信息传媒多元化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载体——书的需求,除学生等读者外很难产生一种普遍性的强烈的购买需求。社会对书的需求相对是比较稳定的。现在人们可花数百元去娱乐,花上千元去购时装,掷万元去购家用电器,用数万元去装修新居,但花几元、几十元购书却嫌书贵。我们许多同志不愿正视这一点。

改革后各种经济成份的介入是图书市场的有益补充,数以万计的集个体书店以几十倍于新华书店的数量,占据了一般图书半壁江山。尽管如此新华书店一般图书销售不仅没有下降还在逐年递增,这不能说一般图书发行不理想或新华书店一般图书发行不理想。即使改革十几年图书流通在某些环节依然不理想不能只责怪新华书店。一味强调产销见面,热衷南征北战订货,搞“驴马”书市,搞出版特价书市;市场建设滞后、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管理薄弱、零售业进货困难;出版资金不足,传统经销关系使风险传递到零售业;零售业物业建设资金匮乏;出版信息化、自动化管理落后;大流通未能形成等等都是一般图书发行乏力的原因。

七、地区封锁指什么?

地区封锁如果指课本,不对。课本按国家规定的出版社出版,省局有关部门租型,新华书店包销。垄断的不是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只是总代理或代理关系,符合市场经济规则。

地区封锁如果指教辅,也不确切,可以说教辅已完全进入市场。没有一个省一个地区由一个企业垄断。一般都有若干个社、店、教委,二渠道以十几个、几十个品种系列竞争。现在的结局是竞争的结果,有优胜劣汰,也有劣胜优汰。关键取决于团体购买者——教学部门。一看质量、二看回扣。地区内有“近水楼台”优势,地区外有“政策”灵活的优势。新华书店从企业利益出发也有自己的选择,由于种种原因选本版居多。这不能说是封锁,由于关系问题也不乏选择外版。

地区封锁如果指一般图书,就更不对了。今天一般图书可以说无孔不入,产销见面这么多年,销售店一旦认准好书没有人能阻止它进货。

地区封锁,如果指近两年出现的个别省级店发货以改革名义出发,在自己没有能力的情况下,依靠行政力量垄断进货,集中订单进行省际间交换的方法是说对了。但这种方法不会有生命力。因为这种方法只为省店、省局着想,不为销货店,不为出版社着想,目前发货店的实际能力离大流通距离甚远,所以必遭销货店、出版社反对,最终要失败。

八、今天出版搞股份制图的是什么?

国家提倡搞股份制,一是为从大批竞争性领域中的中小企业抽回国有资本,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搞活国有经济;二是为解决多年来的政企不分难题,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三是为解决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由“内部人管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国家利益受损;四是为使企业真正转换经营机制等。在市场经济中股份制还有许多优点,如资本来源多元化、化解资本风险、资本流向合理等。将来多数企业要走向股份制,出版也不例外,要大胆试验实践。但是在搞股份制前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搞股份制?

股份制的初衷是资本向有高回报率的企业聚集。而我们现在在资本利润率很低下的企业搞股份制,或原本资本闲置没有项目还要吸纳股份,或继续由“内部人”策划股份制,目的是再多一块按资本分红。投资也是有风险的,在目前,抢滩上市股民的钱可滚滚而来,企业可大把花钱,可大块投资。殊不知前几年三产搞一个砸一个,钱打水飘响声也听不到等等。今天东南亚的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搞经济不能吹泡泡,要有自身发展的扎实基础,不能拿别人的钱开玩笑。

出版业目前首先是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由国资局授权和监督,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明确市场竞争的法人主体是谁,使企业在市场中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在此基础上才能采取多种方式充实企业资本金、发展多元化投资。开发新的具有高回报率的投资项目,以壮大企业,回报出资者。

九、企业不缺干部,就是缺少企业家

市场经济允许和鼓励资本参予分配,资本收益已不是不劳而获的代名词,这就使许多人想当老板,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流通和聚集已不是难题,除目前一大块还僵化的国有资本。在我国最难找的还是资本的“玩家”,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家,中国几十年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其中不乏好干部,而现在每当我们需要一大批企业家时却发现企业家太少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有机会,没有理论,也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去培育一代企业家。我所理解的好干部应是个完人。而企业家就不一定是,为了使资本升值,企业家肯定有弱点、缺点甚至是错误,出版业的企业家在哪儿?有没有他们的生存空间?中国出版业如何在改革的年代着重培育一代出版企业家,而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奖获得者。这首先要创造一种大企业的机遇,同时建立大企业人才理念,企业人才评价体系和企业人才组织结构体系。出版业人事相对封闭、流动呆滞在今后的改革中将越来越暴露出其负面效果。这里首先是个观念问题。可以从人才观一直透视企业观、事业观、改革观和世界观。

十、激励和制约机制的强与弱

大凡在出版业的交往中所听到的是激励机制的薄弱,我并不反对。因为现实中该激励的企业、经营者、企业职工并没有被激励。另一方面该制约的企业、经营者、企业职工也没能实现。就像今日“杨白劳”比“黄世仁”厉害一样,相比而言制约机制更落后于激励机制。许多情况下往往不能制约而产生不能激励。现在许多国有企业经营者都在呼唤“老板”。希望有“老板”,希望“老板”有个具体的授权。“老板”缺位,“老板”对经营者制约,经营者对员工的制约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没有老板切肤之痛的“老板”对企业的干预在出版行业中尤为强烈。在这些无激励和制约是非的企业和行业中,内外勾结、血管搭桥已十分盛行,而大家都可视而不见,包括“老板”在内。

学习十五大文件,思考之余感到尽管改革鼓点催人,出版界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涉及,许多问题得有一定的时间深入调研。世纪之交这一步要跨实,出版国企深化改革需要试验。同时,不仅要研究产权制度的改革(主要是所有者),还得要有一大批人(主要是经营者)去研究营运和管理。以我的亲身体会,浙江省新华书店四年销售翻两番就是得益于实事求是抓营运,了解概念而不从概念出发。不断向集约化、集团化、代理制、连锁店靠拢,而不用概念框死营运,不管产权制度如何变革最终企业需要有经营者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整体操纵企业,并在市场竞争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在世纪之交出版改革对现有的出版企业来说已经到了以时间换空间的关键时期,对大家都是一次机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标签:;  ;  

对图书行业改革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_新华书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