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世界统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货币量、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统计根据
现在,社会意识中在起劲地灌输如下一种思想,即认为俄罗斯经济中应当将通货膨胀速度降低到一定的水平,比如说,降到年通货膨胀速度10%(这是联邦政府下属的经济改革工作中心领导人C ·巴夫连科的观点),或者降到年通货膨胀率40%,只有那时,通货膨胀预期值才会消失,经济增长才能开始,国民经济非通货膨胀的再货币化才有可能。根据这一思想,制订了俄罗斯政府最近几年的所有宏观经济计划。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也以这一思想为指针, 联邦年度预算的编制, 包括1997年预算的编制都与这一思想密切相关。
上述这一思想看起来是令人信服的,因为它是以包括世界很多国家的统计观测资料为根据的。这的确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问题还不仅只在于就关于必须降低通货膨胀率以达到经济增长这一论点所依据的计算在俄罗斯至少没有进行过一次验证。我国的经济学界对这些计算没作任何反应,实质上是认同了的。但是,形成了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多数俄罗斯经济学家对片面的货币主义方法持反对意见,提出了根本改变改革方针的问题。
所产生的这种自相矛盾需要得到解决。依照我的观点,必须做迄今尚未做的事:对在世界统计基础上所完成的计算进行验证。
下面我们且来考察一下A ·伊拉里昂诺夫近期的一篇论文《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参见《经济问题》杂志,1996年第7期)。 文中相当充分地阐述了西方专家们和作为经济分析研究所所长的作者本人的分析结果。A ·伊拉里昂诺夫统计分析的主要对象是以货币量和通货膨胀动态为一方与以经济增长(作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的指标)为另一方的比例关系。作者利用1975—1995年期间130—140个国家的资料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增高与货币量和消费价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的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参见表1)。
表1 1975—199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货币量和通货膨胀动态※
货币量动态
人均国内生产 国家货币量增长速度
总值的年平均 数量年平均超过实际的
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的
增长速度的量
(百分点)
高于5.0 11
9.8
2.5—5.0 19 12.8
1.0—2.5 36 15.4
0.0—1.0 27 19.1
低于0.0 37 38.0
合计130 21.8
通货膨胀动态
人均国内生产
国家
总值的年平均
消费价格年平均
增长速度(%) 数量
增长速度(%)
高于5.0 11
6.8
2.5—5.0 18
8.6
1.0—2.5 40 12.8
0.0—1.0 27 18.4
低于0.044 高于37.8
合计
140 23.4
※本表系根据A·伊拉里昂诺夫的资料编制的。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以上的一类国家转到该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在2.5—5%范围内的一类国家时,货币量增长速度(通过货币量增长速度年平均超过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量表示的)从9.8个百分点上升到12.8 个百分点。同时,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年平均增长速度表示)也上升了,从年平均通货膨胀率6.8%升至8.6%。在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0—2.5%范围内的一类国家继续转换时,情况又重复出现:货币量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速度上升。年平均增长速度类似的变动倾向在以下的由一类向另一类国家转换时一直保持。
远远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观测到如此精确表示出来的宏观经济参数间的关系,况且这里所谈的是在世界不同国家指标的基础上构成的宏观经济参数。这些国家中既有非洲大陆的技术落后的国家,又有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发达国家,还有东南亚迅速发展的国家,等等。
为了对此确信不疑,单只一个计算是不够的。需要一系列的试验,以证实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存在着所发现的这一关系。例如,十分重要的是要了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货币量与通货膨胀动态之间的这一比例关系将怎样形成,如果不是取1975—1995年的二十年,而是取1970—1990年的二十年,或者1965—1985年的二十年的话。还必须检验一下,如果观测期从二十年减少到十五年、十年、五年,或者相反,增加到二十五年、三十年等等,那末,所考察的这一比例关系又会怎样表示呢。没有这样的检验,表1 中所示的统计计算可以视作为各种情况的偶然凑合。
其次,为了检验一下在所使用宏观指标发生某种变化时所发现的这一关系是否存在也需要试验计算。一个简单的例子是:A ·伊拉里昂诺夫作为经济增长指标采用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关于这一点,没有任何异议。但是,经济增长也可以借助其他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等来进行评价。
另一个例子是:A ·伊拉里昂诺夫作为通货膨胀率指标采用了消费价格年平均增长速度。但是,可以十分恰当地反映通货膨胀过程的还有一个指标,即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相应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采用缩减指数,如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数为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所取代,所发现的这一关系是否还依然存在呢。所有这些都应当验证,需要更多的试验,几十次乃至几百次的统计计算。
最后,必须指出,在一个学术刊物刊登计算的结果时必须说明原始信息的来源,明确地说明计算程序。A ·伊拉里昂诺夫没有讨论这类问题。他对计算的注解少得可怜,并且还自相矛盾。他声称,比较分析的对象是实行不同经济政策模式的国家。然而,在对象的构成中却排除了那些不久前经济是由集中计划决定的并因此而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他由此而与经济政策模式多样化原则相矛盾)。此外,A ·伊拉里昂诺夫还排除了石油输出国家,因为,照他的看法,石油的世界价格波动比国内的经济政策对这类国家的发展速度的影响要大得多。然而,这一原因是缺乏说服力的。第一,由外部影响决定的国内政策乃是一般的国内政策模式之一种。从经济模式总和中排除这种模式是没有理由的。第二,A·伊拉里昂诺夫不可能不知道, 石油的世界价格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石油输出国的政策,即这些国家通过欧佩克所实行的政策。这一类国家的国内政策不仅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影响,而且通过这一市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个进程都产生影响。
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上述两类国家被从比较分析中排挤出去完全不是出于A·伊拉里昂诺夫所引述的原因。看来, 这些国家的统计资料会“破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动态、货币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A ·伊拉里昂诺夫所获得的结果不是偶然的吗?是不是人为的(或者有经验的——反正一样)选择统计资料的结果呢?
对A·伊拉里昂诺夫计算的部分验证
下面我们考察一下,如果计算的规则发生一定的变动时,A ·伊拉里昂诺夫所发现的这一关系是否依然存在。我们只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间的关系的比较分析上。
因此,我们提出:
——在比较分析所包括的国家构成中补充一类过渡经济国家(不久前集中计划占支配地位)和一类石油输出国。这一补充才使我们有可能更充分地将世界经济视为奉行不同经济政策模式的国家的共同体;
——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指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增长速度指标来分别取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指标和消费价格增长速度指标。之所以采取这种替换,是因为:第一,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动态不是关系密切的,所以,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一般增长速度更符合比较分析的目的。第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也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在我看来能更准确地说明通货膨胀过程,因为它不仅反应消费价格动态,而且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所包括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动态。
——变换一下进行比较分析所包括的时期持续期限。如果说A ·伊拉里昂诺夫的计算中采用的是二十年(1975—1995年)的持续期限的话,那末下面的计算则采用十年(1980—1990年,1980年为基年)和四年(1990—1994年,1990年为基年)两个持续期限。
同A·伊拉里昂诺夫的计算一样, 各类国家的年平均通货膨胀速度作为以相应各类国家中所包括的国家的年平均速度为基础的算术平均数(参见表2)。
表2
1980—1990年和1990—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年平均增长速度
1980—1990年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
增长速度(%) 国家数量 缩减指数年平均
增长速度(%)
高于5.015
7.8
2.5—5.0
48 20.6
1.0—2.5
36 10.6
0.0—1.0
14 21.4
低于0.012 100.1
合
计
125 14.8
1990—1994年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
增长速度(%)
国家数量 缩减指数年平均
增长速度(%)
高于5.025 13.5
2.5—5.0
29 21.3
1.0—2.5
21 68.1
0.0—1.0
12 22.3
低于0.038 312.5
合 计125 66.2
资料来源:《从计划到市场》,世界银行1996年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表2的数字表明,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年平均增长速度(通货膨胀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不像A ·伊拉里昂诺夫计算中所表示的那样一成不变。例如,在1980—1990年期间,在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度为2.5—5%的一类国家向国内生产总值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2.5%的一类国家转换时, 通货膨胀速度与A·伊拉里昂诺夫的计算结果相反,反而下降了,并且几乎降低了二分之一,从年通货膨胀率20.6%降到10.6%。
上述关系的固定不变在1990—1994年期间也被打破了。例如,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2.5%的一类国家,年平均通货膨胀速度为68.1%,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0—1.0%的一类国家中都出现了较低的年平均通货膨胀速度-22.3%,这再次与A·伊拉里昂诺夫的计算结果相左。
因此,在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年平均增长速度之间不存在明确的有经验根据的关系。不能同意A ·伊拉里昂诺夫如下的断言:“在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的条件下,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步下降。”这种看法是绝对没有根据的,因而我认为是错误的。
然而,在对表1和表2所示的计算结果进行总结时,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情况下,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正值相对应的通常都是比在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负值时较低的年平均通货膨胀速度。因而,规律毕竟是存在的,但它具有质的特性。对这一规律作准确的量的评价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将所考察的这一规律性应用到国内生产总值或通货膨胀的年或月增长速度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一规律只是针对年平均指标而被揭示出来,而大家知道,在指标这一水平上所存在的关系只是在特殊的(个别的)情况下才可能在年度和月度的指标水平重新出现。上述这一切的一个经典例证是:M ·弗里德曼所规定的货币量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速度之间的关系只存在货币量与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值按十年取中时才是正确的,相反,如果考察这些指标的年度或月度增长速度,则这种关系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A·伊拉里昂诺夫的论证却不同。他以所引述的140个国家在1975—1995年期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年平均增长速度(参见表1)为依据, 得出结论说:“要达到经济增长速度的正值,年通货膨胀率通常不应超过37.8%。”
但是,从表1中可以得出略有不同的结论, 也就是:要达到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为二十年间隔时间计算的)的正值,消费价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在同一个二十年内通常不应超过37.8%。换句话说,需要的不单纯是在二十年内使年通货膨胀率降低到37.8%,而且是不超过这一界限!只有那时,依照A·伊拉里昂诺夫所发现的规律, 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才将是正值。
A·伊拉里昂诺夫在所发表的其他文章中是更为直言不讳的。 例如,1996年春,他在分析了1995年的总结之后写道:“为了更客观和更慎重地评价1995年所发生的一切,应当对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目标——财政稳定所达到的程度作一分析。所谓财政稳定就是指年通货膨胀速度至少降至40%,或者月通货膨胀速度最低限度在6—8个月内降到2.8%。”这一引文使人没有丝毫怀疑A·伊拉里昂诺夫将财政稳定标准不是与年平均通货膨胀速度,而是与40%的年通货膨胀速度联系了起来,虽然如同他从引证布鲁诺和埃斯特里的计算中所得出的,这一通货膨胀速度为1960—1962年期间的年平均通货膨胀速度(在这一间隔时间内,布鲁诺和埃斯特里利用世界130个国家的资料进行了计算)。
因此,A ·伊拉里昂诺夫做了不应做的事:他没有作相应的论证就机械地将年平均观测的结果移植到按年度的动态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检验一下,这种移植有多大程度的正确性。
年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
为了保持通常的分析水平,我们采用了全世界133 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的年增长速度资料。这里的年增长速度,将是指年度指标t与扣除100%以百分数表示的这一年度指标t—1之比。133 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分三个组:第一组包括了所有133 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与通货膨胀增长速度;第二组只包括工业化国家(23个)的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增长速度;第三组则包括发展中国家(110 个)的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年增长速度的比较时期为三十年(1964—1993年)。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作通货膨胀指标。
表3 中所引述的关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的年增长速度数据可以使我们弄清楚上述这两项指数的动态是否一致。情况是这样的:例如,1964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6.1 %, 而1965年为5.2%(参见表3的第2栏)。因而, 发生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放慢的现象。在同一个1964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的增长速度为6.9%,而1965年为6.5%(参见表3的第3栏)。这就是意味着:在1964—1965年期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的增长速度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依此可以确定,在1964—1992年期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的动态有多少次是一致的(正号“+”的总数见表3的第4栏),和有多少次是不一致的(负号“-”的总数见表3的第4栏)。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在1964—1992年期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有二十三次与世界通货膨胀速度是一致的,而总共只有五次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整个世界经济年度速度的水平上A ·伊拉里昂诺夫所揭示的关系(针对年平均速度)变成了自己的对立面。这一关系被否定了82.1%(也就是二十八次中的二十三次)。
如果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将全世界的国家分为两类即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那情况就略有不同了。在工业国家这一类中,A·伊拉里昂诸夫的观点有十六次被证实,有十三次没有被证实, 或者说,他的正确性是55%。这对于捍卫他的观点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论据,然而,对于他提出的关于经济的财政稳定方法的建议来说就明显地不充分了。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类中,情况与世界经济范围内的情况相似: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动态有二十次是相同的趋向,有八次是不相同的趋向。因而,A ·伊拉里昂诺夫的观点对这一类国家来说是站不住脚的。
现在作以下三点结论。第一,A ·伊拉里昂诺夫由于极其不慎重(或者出入偏见)使用世界统计资料而宣称以经济增长为一方与以货币量和通货膨胀为另一方之间存在着一成不变的关系。实际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关系。第二,没有任何经验证据他就将在年平均速度水平所得到的结果移植到年度速度水平上。分析的结果表明,针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与A ·伊拉里昂诺夫所确定的关系是正相对立的。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上述计算的观点强加给俄罗斯政府和中央银行。结果,理论上的偏差变成了实践中的失误。
我认为,政府必须立即对财政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进行认真的鉴定。如果本文所谈的一切都将得到证实的话,即就应当提出对现行政策进行原则性修改的问题。
自由主义派别的其他统计调查
A·伊拉里昂诺夫不只是研究了通货膨胀、 货币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实质上是利用同一种统计方法来证实,彻底实行自由主义改革会促使经济增长加快速度。例如,深化私有化(缩小国有企业活动规模)、压缩国家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和取消对外经济活动的限制,所有这些过程依照A ·伊拉里昂诺夫的观点都必定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加快。所有这些论点都是以世界统计为依据的。
表3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年增长速度比较(与上一年的%)
整个世界经济
国内生产总
国内生 值和国内生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产总值的缩
产总值的缩减 减指数的动
指数 态的一致(+)
和不一致(-)
1 2 34
1964 6.16.9
1965 5.26.5+
1966 5.29.0+
1967 3.75.9+
1968 5.46.0+
1969 5.35.4+
1970 3.55.1+
1971 3.76.8+
1972 4.77.4+
1973 5.9
10.9+
1974 2.4
19.0-
1975 1.3
13.8+
1976 5.3
13.2-
1977 4.2
12.6+
1978 4.1
11.6+
1979 4.1
15.6+
1980 2.6
18.8-
1981 1.6
14.6+
1982 0.4
14.7-
1983 2.6
14.9+
1984 4.8
15.1+
1985 3.8
14.6+
1986 3.4
10.8+
1987 3.9
14.3+
1988 4.6
20.5+
1989 3.4
26.1-
1990 2.6
26.0+
1991 1.7
15.8+
1992 3.3
16.8+
1993 - - -
工业国家
国内生产总
国内生 值和国内生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产总值的缩
产总值的缩减 减指数的动
指数 态的一致(+)
和不一致(-)
15 67
1964 6.23.5
1965 5.13.6-
1966 5.43.8+
1967 3.53.4+
1968 5.14.3+
1969 5.34.8+
1970 3.26.7-
1971 3.36.3-
1972 5.05.9-
1973 5.98.2+
1974 0.7
12.0-
1975-0.2
11.3+
1976 4.68.7-
1977 3.78.4+
1978 4.18.3-
1979 3.48.5-
1980 0.99.9-
1981 1.59.5-
1982-0.47.4+
1983 2.85.4-
1984 4.55.0-
1985 3.34.2+
1986 2.83.7+
1987 3.23.2-
1988 4.33.7+
1989 3.24.4-
1990 2.04.4+
1991 0.34.6-
1992 1.92.7-
1993 1.82.6+
发展中国家
国内生产总
国内生 值和国内生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产总值的缩
产总值的缩减 减指数的动
指数 态的一致(+)
和不一致(-)
1 8 9
10
1964 5.9
20.8
1965 5.6
17.8+
1966 4.3
30.5-
1967 4.7
15.9-
1968 6.5
12.8-
1969 5.57.0+
1970 4.40.7+
1971 4.68.1+
1972 3.9
11.5-
1973 5.8
18.5+
1974 6.2
36.2+
1975 4.7
19.9+
1976 6.8
24.0+
1977 5.4
22.7+
1978 4.0
19.6+
1979 5.1
28.9+
1980 5.4
36.1+
1981 1.7
24.0+
1982 1.7
28.8+
1983 2.2
33.5+
1984 5.3
34.1+
1985 4.6
34.4-
1986 4.3
23.8+
1987 5.0
35.6+
1988 4.9
54.6-
1989 3.7
72.6-
1990 3.6
71.8+
1991 3.9
37.0-
1992 3.6
44.0+
1993 - - -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4年国际金融统计年鉴》。在我们所使用的统计年鉴中没有关于过渡经济国家的资料。
为了不使本文篇幅过长,这里只就国有企业活动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加以阐述。在这一问题上,A ·伊拉里昂诺夫又求助于世界银行不久前所发表的“经济中的官僚主义”的调查研究结果。该项研究根据对全世界76个国家的统计,对国有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国有企业活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作用。例如,在1978—1991年期间,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7%的一类国家, 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国有企业活动规模扩大到占国内生产总值7—10%之后,年经济增长速度则缩减到1.2%。最后, 如果国有企业的产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20%的话,那末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负值。A ·伊拉里昂诺夫由此而得出了自然的结论:“国有企业活动规模的缩小和国家财产的私有化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加速”。
虽然我们对所引述的计算的真实性没有丝毫的怀疑,但必须指出,世界银行于1996年7月曾公布了对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1980—1990 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评估。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在指令性经济存在的最后十年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俄罗斯-1.9%,白俄罗斯-4.8%,格鲁吉亚-0.5%,亚美尼亚-3.5%,爱沙尼亚-0.2%,前苏联中亚几个共和国为2.9—4.2%。如果将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换算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那末结果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1980—1990年期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曾经是正值。其中俄罗斯联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
于是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上述的统计计算结果,1.3 %的增长速度意味着在相应的国家中国有企业的产值应当总共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然而,在1980—1990年期间, 俄罗斯的所有企业(除了集体农庄和消费合作社之外)实际上都是国有的。
试图借助于分析经济增长速度来为自由主义改革的合理性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恰恰是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指令性经济国家通常都超过了市场经济国家。指令性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粗放性的,没有引起创新的加速扩散,不是以市场供求机制为依据则是另一回事。
世界银行的专家们以及紧随其后的A ·伊拉里昂诺夫没有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指标对于经济增长的质的方面是无关紧要的。因而,他们所进行的计算显然不能承认是可信的。
译自《经济问题》,1996年第10期
标签: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